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
项目编号:X07040
项目名称: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
项目负责人:李爱文
项目组成员:杨言洪、郭铭华、徐永彬、赵雪梅、吴军、张晶、杜纪庆
项目类别:其他类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培养方案
关键词: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改革
一、研究任务与目标
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在充分调查和研讨的基础上,搞好研究生的专业定位,制定一个体现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科学规范又相对稳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外语学院各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应体现我院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在注重语言、文学等传统学科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区域、国别政治、经济、文化及商务外语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共分为五个方向,即语言学研究方向、文学研究方向、翻译学研究方向、区域国别研究方向以及商务外语研究方向。前三个研究方向在于基础性的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研究领域;而后两个研究方向主要是为了拓宽研究领域,发挥我校的学科特点,进行应用型研究,适应国际竞争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研究过程
(一)教学梯队状况
学院现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外语学院九个专业共有78名精通各语种的教师,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32名;博士28名,占教师总数的35.9%(另有在读博士10余名),硕士37名,占教师总数的47.4%,硕士与博士共计65名,占教师总数的83.3%。此外各专业常年聘有10余名外国专家及外籍教师。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是我院实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目标的有力保障。
(二)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分析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创建过程中,项目组首先对外语学院现行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定位和分析。现行培养方案的设置基本体现了我院的培养目标,即在注重语言、文学等传统学科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区域、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
目前外语学院各专业均有五个培养方向:语言学研究方向、文学研究方向、翻译学研究方向、区域国别研究方向和商务外语研究方向。前三个研究方向在于基础性的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研究领域;而后两个研究方向主要是为了拓宽研究领域,发挥我校的学科特点,进行应用型研究,适应国际竞争以及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从目前看来,这五个培养方向可以满足外语学院研究生的培养以及我校外语学科发展的需求。
在确定了统一的研究方向之后,项目组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逐一审核,发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第一,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门类繁多,部分课程内容重叠。比如各专业区域国别方向中包含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就有“经济研究”、“政治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企业研究”、“市场环境研究”、“经贸原著选读”、“中外关系研究”、“中外经贸关系”等课程,且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浪费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第二,因人设课。有的专业一个教师开设多门课程,有的课程明显与研究方向的要求不符。
第三,一些方向的设置没有考虑可实施性。比如各专业翻译学方向由于师资缺乏,自设立以来就没有招收过学生。
第四,德语专业的四个方向与其他专业不统一,有经贸德语、德语语言文学、德语教学法和法律德语四个方向,且课程体系明显与其他专业不同,造成课程体系不规范。这四个方向基本每年都会开设,师资力量和课程分散,课程资源不充分,有些方向的学生选课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项目组将就各专业方向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为标准,决定每一门课程的取舍,克服过去课程体系不规范、因人设课的缺陷。
(三)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的步骤
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在充分调查和研讨的基础上,搞好研究生的专业定位,制定一个体现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科学规范又相对稳定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可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展开调查、研讨;
第二阶段: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评估,结合专业特点、培养方向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阶段:完成对原有课程体系的修订,结合新的课程体系,合理配备师资,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师资队伍。
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工程,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对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地考察和研究,项目组发现,这些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重视基础性研究,如传统的语言、文学研究的同时,发挥各自的特长,设立有特色的课程和专业方向,加强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原有的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文化、外交等课程,上海外国语大学则增设了各个语种的经贸课程。总的课程设置的趋势是拓宽研究领域,发挥语言优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各综合大学、外语院校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项目组组织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的研讨会,围绕外语学院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当前的培养方案进行认真研讨。大家普遍认为:作为对外经贸大学的外语学院,其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学研究之外,应该依托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对区域和国别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研究,相应加强相关学科体系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具备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在对现行课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每个专业的五个专业方向进行梳理和删减,在专业基础课基本统一的基础上做到课程能够统一的尽量统一,每个专业保留四个方向,达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规范课程体系
针对课程体系不规范的问题,项目组在充分调研后,在学术委员和系主任联席会议的基础上,本着缩减各方向专业选修课的目的,保留了各方向的学位基础课和方向必修课;对各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进行了评估,保留了各方向重要的选修课,删除了部分内容重复的选修课,并且将四个方向中有代表性的选修课作为“共同选修课”,出现在所有四个方向的选修课之中。这样一来,课程体系结束了长期不太规范的历史,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师资和教学资源,并且对于培养大专业、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行的课程体系设计,每个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其专业基础课基本统一,如语言学研究方向的语言学概论、文学研究方向的文学概论、区域国别研究方向的国际关系学以及商务外语研究方向的应用语言学等。这些课程除了经济学选修面向全校统一开设的课程之外,其余课程均由外语学院统一安排,每门专业基础课原则上都安排具有该专业博士学位的教师任课。在这方面项目组坚持的原则是:课程能够统一的尽量统一。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开课,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安排全院最好的教师任课,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避免因人设课
针对因人设课、一个教师教多门课的现象,项目组也在此次的课程体系修改中进行了修正。首先做到了在确定培养体系时尽量不考虑教师的个人因素,在培养体系基本确定后再考虑每门课的师资配备。充分利用外语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任课老师的专业特长。其次,每个专业课的任课老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保证讲授内容的水平,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基本统一。
(三)增加课程可行性
针对有些可行性不强的方向,比如各专业的翻译学方向,项目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对翻译学作为一个独立方向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评估,项目组把翻译学的一些主干课程糅合到其他三个专业,删除了翻译学方向。同时,针对专业多、教师少的现状,项目组提出每个专业每年集中2个专业方向进行招生的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因招生专业方向过多,教学资源分散,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弊病。在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同时项目组还注意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适当引进一部分高水平的教师(要求具有博士学位),逐步充实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教学水平。
(四)统一德语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德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其他专业不统一的问题,项目组将德语专业的语言文学方向拆分成语言学和文学两个方向;在变更了一些课程之后,将经贸德语方向修订为商务德语方向;将教学法方向的主干课程融合到语言学和文学方向;保留法律德语方向。这样既基本保证了德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又基本保留了德语专业的个别特色方向。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求同存异,修改了课程体系,在保证多数专业课程基本统一的基础上,对德语专业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保留。
第二,根据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配置,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
第三,按年度进行某几个专业方向的招生,完成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一个科学、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体现了对外经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的特色。但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求今后进一步完善,如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统一问题,我院的学生将来毕业之后,除了一部分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大部分要进入企业,从事实际工作。对于后一部分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之外,他们更需要掌握实际应用的技能,这就要求在制定培养体系时充分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的需要。
另外,此次课程体系的建立,主要注意了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把完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但对毕业生今后的出路、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等方面的考虑,就比较欠缺。今后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作一些调查研究,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他们对人才标准的看法以及研究生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等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