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X07041
项目名称:国民经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张汉林
项目组成员:屠新泉、孙娜
项目类别:其他类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关键词:培养模式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一、研究任务与目标
“国民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中的传统分支,却是我校较年轻的一个专业。2003年9月国民经济学硕士点获批,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生,到2007年共招收四届学生,毕业两届学生,学生规模较小。同时招生伊始正遇我校硕士研究生学制全面改革,国民经济学专业虽然因此省去了很多因三年变作两年带来的教学管理调整、课程变动和缓冲两届学生同时毕业的就业等压力,但也面临更新的挑战,即如何结合我校专业优势与特色,顺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采用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传统学科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本项目的研究正是为应对上述挑战作出的努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本校的国民经济学硕士培养达到了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通过项目最终成果——国民经济学硕士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独立性思维又适应团队工作、“不仅能想到而且能做到”的创新型实干人才,专业知识扎实、生活态度积极、人格健康的学习型、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过程
(一)中期阶段性研究内容
2007年6月至12月,项目组按照研究计划,从本项目立项到中期检查这段时间,集中开展资料的收集工作,包括搜索国内各大高校关于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并组织召开了两次国民经济专业在读研究生和相关任课教师的座谈会。
座谈会重点对比国内高等院校与我校国民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2006版),对优点和不足都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和讨论:学生就相关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教师就课程内容的连接性及时效性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二)项目研究报告撰写和定稿
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是项目研究的第二阶段,研究重点转向研究报告的深度研究和撰写。项目组先后召开三次讨论会,探讨、确定报告框架和撰写内容,并于2008年6月完成终稿。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中期座谈会主要结论
与在本科阶段参与科研项目的要求不同,研究生在校读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一个过程,它不仅帮助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还可以尽早地发现有潜质的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并对其人生及职业规划作出有益的启示。这一观点虽然早已成为共识,但直接写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还未在我校实行。中央财经大学在包括国民经济学在内的大多应用经济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学分要求是“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本学科(指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应修满56个研究生学分,其中:德育教育8个学分,调研实习2个学分,教学实践1个学分,课堂教学45个学分(包括必修课30个学分,选修课15个学分)”。我院现行国民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研究生学分全部来自于课堂学习,最低为39学分,其中必修课25学分,选修课14学分。相比而言,同学们指出,“其实在研究生阶段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在学分上没有体现,好像很难把这件事情当成必做之事,同时也常常会因为时间有限而选择到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积累一些实习经验,如果能够把参与科研变成拿到学分的必要工作,那么压力会增加,但如果同时也能够在最后的成绩单或考察表上体现参与科研的实践意义,那么压力就会转变成动力”。
培养目标与锻炼就业核心竞争力还有一定差距。“国民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中传统的一个分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贸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赋予了这个学科新鲜的内容。同学们在探讨时提到“当初选择国民经济学专业除了对经济学学科本身的喜爱,也是看中了学院的牌子,在WTO研究院里学国民经济学,必然能够感受到传统国民经济学教学中鲜见的开放性和前沿性”;参与讨论的老师也都十分理解各位同学在短暂的两年学习中会急于将学习与工作方向挂钩,无论是选课还是时间安排上都具有目的性,甚至有很强的功利性。老师们提出无论是授课过程还是备课均已从这些角度出发,尽量编排时效性强、实践性强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都考虑到大家的这些要求,但是也有老师强调:“经济学知识基础的学习没有捷径,如果没有适当的基本知识准备和扎实的理论基本功,永远都只能听热闹、看热闹,根本无法独立地去分析经济事件、了解经济政策和解答经济问题,更无从谈起在一毕业就可以从更高的起点进行择业,无奈也仍只能从最基本的行政工作做起,这样产生心理落差只会事后后悔,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不能只是‘好听’和‘好玩’的课,有必要适当增加‘经济史’和‘经济理论’的课程。”我院学术委员会也一致同意,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加开“经济思想史”和“世界经济史”两门经济史课程,同时新设“制度经济学”等前沿理论课程,并加开“美国贸易政策与中美关系”一课。
继续完善学院教学管理与研究生部培养管理办公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首先需要明确学院研究生教务员的岗位职责,编制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将沟通工作机制化,学生工作细微化,保证教学管理档案的完整性和管理的人性化。
(二)终期报告主要结论
1.确定我校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为“抓重点、铸特色、广铺路”
我校“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负责培养,该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主要研究方向和特长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多边贸易体制、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等。
结合研究院的研究特点和学校配套资源及传统优势,报告认为我校在国民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内容上应该“集中于一个方向,打出品牌;博览多个方向,搭建平台”。
首先要集中于一个方向,即开放型经济的宏观调控与政策研究方向。中国是一个开放型经济体,无论在考虑影响国民经济的四大要素(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对外贸易),或是国民经济政策工具时都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国际环境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或政治影响。这正符合我校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传统优势以及研究院在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研究中的先入优势,因此集中于研究中国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与政策这一研究方向可以很好地利用既有条件和资源;“打出品牌”可以体现在研究生就读阶段相关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应用中,体现在研究生硕士论文选题和撰写阶段,也可以体现在学生就业领域上。
其次要博览多个方向。事实证明知识是相互关联、触类旁通的,因此集中于一个方向并不代表不重视其他方向内容的学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授课内容或研究内容,用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用专业课多方面、全方位地搭建研究平台,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创新性,争取“研有所成”,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研讨会时能够有他们的声音和见解。
2.现行“专业式+学徒式”培养模式比较适合我校实际情况
“专业式+学徒式”,即主要通过课程培养实现,同时辅以参与科研项目锻炼专业知识学习。
课程方面具体体现在“资本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四门课作为学位公共/基础课开设,同时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经济思想史”、“数理经济学”等专业限选/选修课,构成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体系;专业课方面开设“中国对外开放研究”、“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世界贸易组织研究”、“资本市场与证券融资”四门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对外贸易管理”、“美国贸易政策与中美关系”、“服务经济与服务贸易”、“WTO成员经贸政策”、“经济全球化与规制改革”等课作为专业限选/选修课,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搭建一个广泛的研究平台。
在培养方式上,我校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事实上已采取每一届学生至少参加两项科研项目的实践。同时,在上述课程体系基础上,依托研究院广泛的资源网络和学术影响,为学生提供各种参加研究课题和学术讨论会的机会,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课题或热点撰写学术论文或短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研究院还创造机会和建立平台让学生跨专业、跨院校学习交流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素质。
3.完善我校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建议包括:完善课程设置,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充分落实研究生奖助金制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及加强与研究生培养相关单位合作等。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保留原学位基础和专业必修课基础上,根据学院任课教师承担研究项目情况增设“博弈论”、“WTO争端解决与案例”、“欧盟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大国经贸关系”等课程,这些课程反映了当前世界和中国经济中最前沿和热点的内容,同时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也是相关课题的负责人,如此有助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也便于教师“寓教于研”;另外,将由我校经贸学院、商学院等开设的优秀课程列入培养计划,允许学生按照研究和学习兴趣进行跨院、跨专业选择,如数理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银行经济学、财务管理研究等。
第二,国民经济学作为我校北京市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应以此为平台,积极参与应用经济学重点学科的相关研究,并运用好发展政策。
第三,研究生奖助金制度在国内高校逐渐兴起,我校自2004年开始实施研究生两年制学制,学生在校时间缩短,各项培养环节衔接相当紧凑,需要在制度和资金上给予相关支持。
目前我校研究生部设有“研究生奖学金”,分为A、B两类,其中A类针对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分三个等级,奖金额度为2 000元、1 500元和800元,B类针对参与各类活动成绩进行评定,包括优秀党支部、文艺特优奖、体育拼搏奖、特殊贡献奖、活动积极分子、科研特等奖、科研一等奖、科研二等奖、科研三等奖、优秀活动小组、党团干部和研究干部等。其中关于科研成绩的奖项总共不到20人,奖金额度从1 200元到400元不等。研究生部作为一个集中管理研究生的部门,面对的是全体研究生,奖励范围和力度稍显单一和有限也在情理之中。
具体到培养单位,可以继续强化这一奖励制度,即设立“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奖助金”,包括奖学金和助学金两部分,具体为:
奖学金按照评奖内容分为课程学习奖学金、论文奖学金和学位论文奖学金,分别针对学生在读期间课程学习成绩、在国内外公开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等进行评定和表彰。
助学金按照学生参与助教、助管和助研三类工作的工作量进行发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先后于2007、2008年出台了“三助”岗位津贴制度和标准,其中北京大学2007年助教、助管岗位津贴为800元/月,助研岗位津贴为不低于300元/月;清华大学助教和助管岗位津贴由学校提供,硕士生的津贴标准为450元/月,助研岗位津贴由院系和导师确定,根据参与科研工作的不同程度在200元/月至1 450元/月间浮动;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硕士研究生助教岗位津贴不低于500元/月,助管岗位津贴不低于400元/月,这两项由学校提供,助研岗位津贴的最低标准为硕士研究生500元/月,由导师提供。我校如能开始类似的研究生助学金制度,则应当在核定发放标准时把握岗位和绩效两个衡量指标,并根据培养单位的资金能力和学校相关政策支持订立适当的标准。
四、主要创新点
项目最终报告首先分析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基本要素和主要类型,接着分析了国民经济学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对国内高校国民经济学科的布局作了简单分析,最后落脚点在构建适合我校国民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并得出关于课程建设和制度支持等方面的建议。
第一,根据我国实际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科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放经济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宏观经济预测与规划;地区经济结构与政策;产业结构与政策;社会发展与政策分析。这五个研究方向体现了重主流化、更重本土化,兼具综合性和开放性,需与其他经济学科相辅相成。
第二,根据我校特点确定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思路。与同类成果相比,本项目报告不仅在培养模式上作了资料收集和分析,还就本学科专业的国内外研究历史演变和内容作出分析,得出国民经济学科的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框架。在确定适合我校的培养方式时,得出我校国民经济学专业应该采取的培养思路是“集中于一个方向”,找到自己的特色。首先,集中于“开放型经济的宏观调控与政策研究”这个方向,利用研究生就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学位论文等“打出品牌”;其次,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多方面、多角度地搭建知识和研究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创新性。
我校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目前学制为两年,培养模式上采用的是“专业式+学徒式”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包括3门学位公共课(共7分),4门学位基础课(共10分),4门专业必修课(共8分),要求学生至少选择7门专业选修/限选课(共14分),总的课程约为18门,学分共计39分。另外在培养方式上,强调学生逻辑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包括提供各种参加研究课题和学术研讨会的机会,虽未写在培养方案中,但事实上的做法是每一届研究生都至少完整地参加学院老师的两项科研项目和一次大规模学术会议。
第三,对研究生奖助金制度进行调研和建议。在学校相关资金支持下,在研究生部现有奖助金制度基础上,丰富研究生各种奖助金制度。其具体包括课程学习奖学金、论文奖学金和学位论文奖学金;按照研究生参与助教、助管和助研三类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成绩设立助学金,这一方面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标准,差别不大,可灵活参考。
第四,为质量评估体系规范化提出建议。在研究生部的相关考核、考查制度基础上,通过培养档案检查、院系领导听课、师生座谈会等提高课程培养质量;通过导师沟通交流记录卡(见图1)等方式加强导师培养质量评价;通过学位论文准入和优秀等不同标准加强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图1 导师沟通交流记录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