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悟教育的“五个重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着重学知识轻做人、重分数轻能力、重训练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的种种弊端。为了破解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教育矛盾和困惑,帮助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创立且积极开展了“引悟教育”课题实验,力求在教师与家长的科学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自我创新,培养自我实现的快乐人。其核心主张是如下五个方面。
(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比考试分数重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意思就是说,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比掌握某种知识更有意义。俗话也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的作用,有效地影响着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实践证明,一个学习兴趣强的学生,总是处于“我要学”的状态,以学为乐,乐此不疲,事半功倍,效果很好。反之,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总是处于“要我学”的状态,以学为苦,勉为其难,效率低下,效果甚差。一个人如果在小学阶段培养且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将终身受益。
这个道理说起来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表示理解、赞同,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不尽然。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规定了指标,要求达到90分、98分以上,甚至要求达到满分。达到了指标就表扬、奖励,否则就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可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孩子是否对学习感兴趣。我的观点是60分与100分的区别不应只看分数本身,如果考100分的学生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地、被动地学习,而考60分的学生是主动地、有浓厚兴趣地学习,那么,后者反而更好,不应该被错怪。这就是我常说的——60分和100分没有距离。
在一次小学生家长会上,主持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你的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一是你的孩子每门课考试都得满分。你希望得到哪种结果?”举手表决的结果是,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后者。这种情形反映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教育中的一个严重误区:片面追求智育成果,而忽视了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做法的实质,是置孩子的主体性于不顾,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强调机械灌输。其结果,孩子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情绪低落,自学能力弱,应变能力差,最终往往不可避免地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弱者。
(二)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比完成作业重要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而不思,则罔。”这些都充分阐明了学会观察与思考的重要意义。目前,一些小学生感到写作文难,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善观察、不会思考。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尽力引导孩子走向大自然,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体悟生活、品味生活、表达生活,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认识周边的环境,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真实的生活,培养创新的精神。以下几个方面应重视、运用。
①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安排,要求他科学分配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
②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处理,要求他自主活动,提高独立行动的能力。
③给孩子一定条件,让他自己去干,要求他主动实践,经受锻炼。
④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要求他独立思考,自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⑤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对待,要求他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⑥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要求他主动抓机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获取成功。
⑦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进行矛盾斗争,要求他正确对待,以正确思想战胜错误想法,以积极态度克服消极心理。
⑧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要求他学习对手长处,又发挥自己优势,合理合法地取胜。
⑨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使用,要求他合理运用权利,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⑩给孩子一个主题,让他自己去创造,要求他善于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三)尊敬规则、敬畏生活比获奖评先重要
“敬”,就是尊敬的意思,“畏”,就是敬服的意思。“敬畏”是一种优良品质。有了敬畏之心,人才成其为人,不然,就会无法无天了。尊敬规则、敬畏生活的人,一定是谦和理智、和谐美好的。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受到规则的约束。没有规矩,哪来方圆?例如,学校规定按时上、下学,排队离校,文明有序乘车,不坐无证车辆,上、下楼梯有序排队,上课铃响安静入教室,不攀折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不追逐打闹,等等,只有每个同学都按学校的要求做了,才能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我们敬畏每一个幼嫩的生命,但我们更知道,不为这些小苗“正身”,他们就可能长歪了。所以,我们更应培养孩子尊敬规则、敬畏生活的优良品性,让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规则”,用自己的文明行为送给别人方便,同时也赢得别人对自己更多的尊重。
当我们的孩子拥有敬畏之心时,他的人生和前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毋庸讳言,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无论获得多少奖励和评先,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异,总有一天他会误入歧途。
(四)自信明理、懂得感恩比考试第一重要
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龙,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让孩子来完成。但是父母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给孩子设计未来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他们自信明理,懂得感恩。
“引悟教育”是要培养出自我实现的快乐人,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便会有诸多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培养孩子充满自信地前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其一,尊重孩子人格。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的。如果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他,这就做错了。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其二,经常鼓励孩子。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得到一面小红旗,洗净一双袜子,做出一道菜,钉好一枚纽扣,擦净一次地板时,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家长,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一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其三,正确看待孩子。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及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心烦意乱、大发雷霆。
(五)学会生存、平安成长比成绩优秀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过,教育首先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生的健康、平安成长是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历来都是个人、家庭、社会最基本的生命线,更是维系每个家庭幸福最重要的保障。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将近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3)校园里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种之多,其中包括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打架斗殴、体育运动损伤、火灾火险、溺水、吸毒、性侵犯、自杀等,这些都时刻在威胁着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新疆克拉玛依发生特大火灾,共有300多名师生葬身火海;河北省某中学做课间操时学生在楼梯间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数十名学生伤亡;黑龙江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水库远足,4名学生溺水而亡;湖南一学生欲翻墙跑出校外,不慎从围墙摔下身亡。也曾有这样的案例:课间在教室里打闹,结果出了人命;在走廊的护栏上显身手,结果翻下楼去再也上不来……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马妮娅遇害案”、“新沟儿童绑架案”,更是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薄弱。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与数据,我们心痛震惊!想想那些如流星般陨落的鲜活的生命和天真的容颜,我们扼腕叹息。校园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安全事故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的最大杀手。
为了全力保证学生安全,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例如:学校可以严禁学生乘坐各类人力三轮车及电动麻木;学生出操,上、下楼梯及上、下学一律排队,教师护送,值班领导监督护岗;为了防止不法分子混入校园,学校可严禁家长及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建立门卫进出登记制度,要求家长接送小孩一律在指定地点等候,不得在校门口拥挤。此外,还应与公安、城管、文化等部门积极配合,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及丰富多彩的安全宣传、教育、警示等活动,有力地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及自我防范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自我实现的快乐人,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进一步更新成人成才的观念、教育儿女的方法,从小事抓起,从细处着手,营造温馨关爱的教育环境,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用文明礼仪、书香气息的氛围去感染、去熏陶、去启迪一颗颗稚嫩的童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