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策略(8)
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并促使其主动发展,充满自信地发展,形成个性特长。
(一)鼓励学生批判
批判不是全盘否定,批是剥离,判是判定。批判是一种摒弃,批判是一种突破,批判是一种超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规范,敢于说“不”,敢于“拒绝”同学、教师和课本。
如:①教质数与合数时,1到底是什么数?(可以取个名叫“个数”)
②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应是多种答案)
(二)突出教学个性
教学个性包括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强调用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认识新知,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这是一种生成、认同、消化、整合、再创造的过程,生成、理解的新知识就是智慧。
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强调思路,强调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用“我”的方法,用自己没有用过的方式,这就是超越,就是创造,对学生而言是“类”创造。如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其演示实验不能单一化,不能用固定好了的模式去让学生实验,得出必然的结论,这是假实验。传统的教法都是这样,方法单一,做法固定。应提倡多样化,但需把握宗旨——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
1.好教师的基本行为特征
①善于学习,能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文化;注意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
②上课富有激情,课后善于反思。思想上的共鸣和心理的愉悦,是幸福地“教”和快乐地“学”的具体表现。
③教学民主,关爱学生,有策略,会造势,善于激起学生思想深处的争斗。
2.课堂教学应持的基本观点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以下六个基本观点应正视。
①课堂教学永远都应追求三个字:实、新、活。
实,就是教师上课要实在,不虚华,不让形式冲淡内容;
新,就是教师要尽量不落俗套,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有创意,学有兴趣。
活,就是指课堂教学永远都是动态生成的课堂,灵活调整施教的策略与方法,才能适应真正的学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教学机智,会联系、会拓展、会变通。
②课堂教学有基本的模式可循。普遍常用的有:问题引入—自学探究—启发解疑—尝试练习—评价反思—学习小结。
问题引入——在于创景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学探究——在于丰富学生感知,培养学习习惯,发现疑难问题。
启发解疑——在于师生互动、对话,思维碰撞,释疑解惑。
尝试练习——在于准确掌握并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评价反思——在于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评,使学生能对学习效果进行评判,感悟内化知识。
学习小结——在于梳理储存知识,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全局把握,建构思想方法。
③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三重对话,“学案”是三重对话的最佳结合点。
④课堂教学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结构,学生的学习需要跨越“会—熟—通”三个层次,教师的教授要经历“引—训—悟”三个环节。
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
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
(三)进行智慧评价
评价是对教与学进行激励、导向的机制。
评价的要求:智慧化、人性化、多样化。
评价的方式:作正向和背向、数量和质量的评价。
评价的语言:“超越”、“奇思怪论”、“小科学家”、“小发明家”、“我能”、“我能行”等奖励性的词语。
1.重剑无锋的教育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例如“分数的租借”的教学。
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有一位学生的语文只考了57分,他不敢把试卷拿回家。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向语文老师求情:“老师,能不能少扣几分?”语文老师想了想,笑着说道:“少扣不行,这样吧,老师借你5分。这下你敢回家了吧?”这位学生感激地望着语文老师,默默无言,双手捧着改过分数的试卷回家了。这以后,他整个人都变了,学习非常刻苦。下一次语文考试时,他得了87分。于是,他又去找语文老师说:“老师,我还您5分。”语文老师望着他天真的样子,开心地笑了。
语文老师在学生在向他求情时,没有苍白的说教,更没有讽刺与嘲弄,而是用“借分”——一种看似“不合理”的办法,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透射出对学生的信任与激励。为了“有借有还”,学生做起“讲信用”的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重剑无锋”、“无招胜有招”,真正的批评不需要锋芒毕露。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差别的人,是需要呵护的人,他们渴望教师真爱的滋润。一个成熟、理智、有责任感的教师,完全应该是一个懂得含蓄、善抓机遇的人,一个善待学生错误的人,一个讲究批评艺术的人。
2.围炉趣话的教育
这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爱的泉水,是给学生修正的时空,能成为学生自我诱导的力量,是教而不教的至上境界。
例如陶行知讲的“四粒糖果”的故事。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看到小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向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看到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与其说陶行知是在批评王友,不如说是在表扬王友,在平等、尊重、交流的氛围中,陶行知巧妙地将批评融入到表扬之中,不粉饰,不矫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王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发自内心地觉醒了。
3.善意的谎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善意的谎言,可启迪与唤醒难以开导、难以突破的思维与理念,在通常情况下,其教育功能非常显著。
如美丽的谎言——亨利效应。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年轻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相貌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身材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含而不露的教育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
4.珍视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兴趣的起源,一个人的发展和将来成就,没有执著的追求与酷爱的兴趣,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例如郑渊洁曾讲述如下的故事。
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与众不同。只有如此,才能创造人生的奇迹。
如今在一些小学教师中流行这样一个词:掰尖。其含义是,教师将班上最与众不同的那个学生摆平,将其驯化成“绵羊”,学生从此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善于掰尖的教师在教师中很受尊敬,被视为本事大。于是,无数有特点、有个性的“冒尖”学生被“掰掉尖”,终生只会人云亦云,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几十年前,一个叫高锟的小男孩喜欢化学,家里成了他的实验室。高锟曾经在家里用红磷粉混合氧酸钾,再用湿泥包裹成小炸弹,从窗户里向外扔出去,爆炸成功。事发之后,家长和老师只是告诉他这样做很危险,今后不可以将炸弹引爆,但是都支持他继续做实验。后来,高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掰尖,使得多少孩子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不知这是不是掰尖教育所导致的。(9)
5.温柔的惩罚
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温柔的惩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对其以后健康发展有利。
有这么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它们决定比赛,比赛的项目是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么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越吹越寒冷!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徐风吹来,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换上春夏的时装,让人美了起来。
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会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有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这样,才能有利于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教师更应如此!
(四)结语
知识不是智慧,知识既是发展的依据,也是发展的障碍。
没有知识就没有智慧,要义是找到两者的结合点——理解,而不是淡化知识。
教师要教授的应是智慧含量高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教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结构,更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时空”。自由是教育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