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时间:2023-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问题和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纽带和载体,而问题和课题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展开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家长是等待开发的巨大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安排,应做到灵活机动,有分有合。综合实践活动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则,精心组织,精心安排。

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2)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的要求,都不是课程理念本身就能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是课改的热点和亮点,也是课改的难点。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是多门学科的整合课程,是对课程的“四级开发”课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价值层面、操作层面以及技术层面的问题。

(一)问题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是一回事吗?

1992年以来,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观点:追求综合、立足实践、注重活动、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2.新教材中已经安排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为何还要单独设立这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相对独立的一门新课程,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活动,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课堂里、学校里。

观点:回归生活,不能将学生永远禁锢在文本世界中。

3.没有大纲与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如《爱吃的水果》和《美化校园》。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它有计划,但却没有固定的框架,它的目标、内容、主题、成果都是在动态中变化和生成的。问题和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纽带和载体,而问题和课题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展开研究。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由过去的教材是学生的整个学习世界转变为整个世界都是学生的学习教材。

观点:综合实践活动赋予了师生最大的自主权,是最能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4.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作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和评价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不断成长,他们是有差异的独立个体,同时又是有潜力的、有活力的生命主体和学习主体。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家长是等待开发的巨大教育资源。相信他们,依靠他们,你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教师——营造学习氛围,提供学习条件,协调人际关系,调控学习过程。

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团结协作的观念,努力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

教师——秉持多元价值标准,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面向少数“尖子”学生。

教师——积极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争取社会支持。

教师——忌包办代替。

教师——忌放任自流。

教师——忌求全责备。

观点: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实践活动才是创新的摇篮。

5.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意义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综合实践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新设一门课程,而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战,它将是中国基础教育有史以来最深刻的革命性变化。

综合实践活动既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需要也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使学生的个性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互相依存又相对独立。

观点:能使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统一。

6.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注意哪些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安排,应做到灵活机动,有分有合。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固定与弹性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则,精心组织,精心安排。当活动需要走出教室、到大自然或生产现场去的时候,除事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还应制定组织和行政措施,对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问题要有预置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当室内活动涉及电源、火源、可燃物质和某些化学药品的时候,应事先向学生传授操作规程、明确具体要求,以杜绝因“误操作”和“误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

要严格禁止组织学生到灾区、疫区、严重污染区以及其他危险地区开展活动,遇有危及安全的变故发生时,应当机立断,采取应急措施,直至终止活动。

观点:教师的责任不是送学生一程,而是要关心学生的一生。

(二)现状分析

教育行政层面:缺乏宏观决策和规划,如谁来管理?谁来监督?谁来评价?

教育研究层面:缺乏专业引领和研究,如怎样开发资源?怎样指导研究?

学校层面:缺乏周密计划和安排,如谁来计划?谁来支持?谁来实施?

教师层面:缺乏系统培训和学习,如学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此外,还应做家长层面、学生层面等其他层面的分析。

(三)教学原则

①自主性原则:

体现一个“探”字,引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②实践性原则:

落实一个“动”字,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多动脑、多动手,动而有导、有序且有得。

③趣味性原则:

突出一个“趣”字,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

④开放性原则:

提倡一个“放”字,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目标上放开想、放开做。

⑤发展性原则:

做好一个“发”字,让学生有变化、有收获、能起步,为将来成才服务。

⑥合作性原则:

讲究一个“合”字,不是让学生“合坐”,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合作,解疑、探疑、创新。新课程教学哲学:合作不是合坐;创新不等于标新;开放不等于放开。

(四)推进策略

①与学校特色融合;

②与学校课题挂钩;

③与常规工作接轨。

(五)操作策略

杜威:学习者为中心,做中学。其教学程序为:情境—问题—资料—假设—检验。

教学流程:

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动手实践—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总结评价。

①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②悉心规划过程,绘制活动蓝图;

③全程参与指导,激励合作创新;

④提供展示舞台,分享成功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