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的分析介绍

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需要把握以下前提性要素:一是把握核心理念的“类特色”。具体而言,核心理念可从以下维度自主选择和建构。只有那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理念,才能为高校注入持久的活力。“需求”是大学对社会责任的积极回应,是核心理念赖以形成的现实条件。

三、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

大学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构成要素:核心文化、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大学使命与共同愿景。核心文化是大学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独特的精神内涵与历史传统;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大学信奉的价值追求与基本信念;大学使命表明大学存在的意义和责任;共同愿景传达着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大学理想。这五项基本内容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依据。

大学核心理念的建构需要把握以下前提性要素:一是把握核心理念的“类特色”。每一类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不同,有其自身的特色,我将其称为“类特色”。[9]“类特色”指同类大学因其办学性质相近而共同具有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独特的办学特征。核心理念也要体现“类特色”,既要与办学定位相契合,又要体现类文化意识。二是把握核心理念建构的“原则性”。大学核心理念要遵循两大规律:经济规律,学术规律。办学要按市场规律,否则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生存、发展;教育则应按教育规律,否则将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把握核心理念的“层次性”。社会的发展是多层次的,人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大学核心理念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要着眼于学校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核心理念可从以下维度自主选择和建构。

1.文化维:从文化基因中生长特色化的核心理念

大学是文化集成的产物,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理念,成不了大学的核心理念。任何一种理念与文化创新都需要传达大学核心理念,同样,任何核心理念都要集中彰显大学的特色内涵。不同的核心理念催生了不同的学校文化形态,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产生了不同的办学效果。

美国学者克拉克在论及大学文化时认为,院校文化产生忠诚。文化造就了坚定的信念,在整个大学竞技场中,文化最能折射出核心理念的特色。大学文化既是社会文化在高校的区域性蔓延,又是大学精神与传统的延续。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核心理念源于德国尊重科学与学术的社会文化,而这一理念越过海峡到了美国,基因形态就发生了迁移:在斯坦福大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理念中,在芝加哥大学则形成了高度重视学术的核心理念——“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大学的特色往往是源于文化心理结构与精神传统,大学必须靠文化奠基,靠定位找出路,靠理念求发展,靠特色求生存。

2.价值维:在认识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核心理念

每个事物都有它的核心价值,大学也要在认识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在大学变迁史上,起主导作用的是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信念,那些高瞻远瞩的大学总是小心地保护核心价值。大学核心价值观是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信条,缺乏核心信念的教育理念是没有生命力的、脆弱的,核心价值是提出大学核心理念的前提性要素。

大学历史进程中存在一种固有特点,每种理念都是围绕着大学存在的合理性、存在的价值而展开的。某种理念和思想的狭隘性、局限性总会在对立的理念碰撞中得到修正。大学对核心价值如何选择奠定了核心理念的基本立场。如哈佛大学的“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体现了求实崇真的学术教育理念;康奈尔大学则从实用主义出发,提出“让任何人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这一理念与美国社会的开放性有着惊人的平衡。先进大学的核心理念尽管见诸行的方式、内容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紧紧抓住并执著追求自己的核心价值,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从大方向、大原则上把握核心理念的立意点。

大学是独立的自治机构,但并非与世隔绝的封闭体。与外界的种种关系中,与政府的关系最可能影响大学价值取向的稳定性,因而大学核心理念应与国家层面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不过,大学也可通过实践证明自身价值观的合理性,从而自下而上地引领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

3.目标维:以综合性目标确立核心理念的基本主旨

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赫钦斯曾指出:“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它有一个远景,校长就必须认出这一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会导致大学的极端混乱。”[10]这一远景设计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形成了明确、先进而适切的大学核心理念。

一些非常卓越的大学,大多将核心理念聚焦在综合性目标上,将办学具体目标聚焦在服务对象或组织功能上,而不是关心目标如何远大。如斯坦福大学20世纪50年代的目标是“为加州富裕家庭服务的相当不错的私立大学”;20世纪80年代,因环境的变化将目标转变为“成为为国内甚至国际上最优秀的学生服务的美国六七所最好的大学之一”。[11]对于核心理念,学校始终坚持大学的综合性目标——“让自由之风劲吹”,就其战略思维看,从综合性目标出发形成核心理念使大学具有更强的组织生命力。大学一直被视为松散联合的学术组织,克拉克认为这种结构促使权力分散,使得该系统具有“目标模糊性”特点。[12]这种模糊性能够将更多的操作目标包括在内,因而大学可以运用综合性目标,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偏好构建一种新的理念陈述。

4.使命维:保持大学信仰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大学使命是关于大学存在的目的和对社会发展应作出的贡献,它是大学长期的责任和追求,表明了高等学校自身存在的根本意义。大学的短期强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而持续增长的力量却只能从核心理念中获得。只有那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理念,才能为高校注入持久的活力。

从大学使命维度建构核心理念,需要办学者回答院校的责任、竞争力、服务定位、生存发展能力等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大学使命”如何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问题。一方面,探究真理、崇尚科学是大学的永恒使命;另一方面,大学发展是一个不断产生需求、满足需求的动态过程。“需求”是大学对社会责任的积极回应,是核心理念赖以形成的现实条件。对此,普林斯顿认为大学具有发展人的心灵与担当社会责任的双重使命,进而提出“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核心理念,学校因此成为“美国革命的摇篮”。[13]尽管大学使命与需求之间经常相互纠缠,每所大学仍有责任将道德与不同的知识能量聚集在一起,充分考虑社会的分工需求,认清所应担负的具体责任,使其与自己的核心信仰保持一致,促进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5.愿景维:将办学理想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景相结合

大学核心理念是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愿景、利益表达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传达着几代大学人对教育的理想追求与共同信念。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共同理解、信奉、遵循的思想和观念,体现的是集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它能够自觉地唤醒和凝聚群体力量,转化为人的职业行为和社会性行动,进而推动核心理念的实施。

大学核心理念是一个长期创作、共同探讨的过程,既是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也是高校自我启发、自我教育及对新文化认同的过程,还是大学领导者、教育专家、社会力量、教师员工之间价值观念的沟通、融合的过程。

文华学院依据“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个性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建立学习服务型机关的设想,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是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三个“着力于”。着力于学生发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发展问题。教育是通过对人们成长的引导,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着力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要通过其学习。在教育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教育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着力于学习效果。教育还有自身的规律,如非决定性、非线性。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取得教育效果。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变革,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一次转变。现在大学的领导、教师、管理人员,都是在以“教”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因而以“教”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从国外深造回来的领导、教师,或接受博士教育,或从事学术研究,对本科教育了解不多。因此,我们要来一次教育思想的深入学习,重新认识教育,认识教育思想、观念、方法,逐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我们应当认识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服务,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而接受学习服务并凝结在自己身上,进而满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社会的需要。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应该设想:如果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我们将以怎样不同的方式做事?我们应转变思路,在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思维之下设计自己的工作。

校院两级领导要心系学生,深入学生,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政策、制度,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广阔的空间。

在学生工作中,要将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将学生辅导与学术指导、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要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形式,如书院制、导师制等。文华学院创设了潜能导师制,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进行学习设计和人生规划,取得了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因此,学校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制度、方法,以及工作态度,都要从有利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出发。

此外,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使之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研究式学习;制度政策具有导向功能,国家、学校要改革制度、调整政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政策、制度应该坚持,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政策、制度则应该调整、改革。

【注释】

[1]威廉·墨菲,D J R布鲁克纳.芝加哥大学的理念[M].彭阳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前言2.

[2]爱德华·科尼什.“澄清”未来[N].参考消息,2001-8-28(7).

[3]萧功秦.思想史的魅力[J].开放时代,2002(1):102-109.

[4]高潇怡,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J].教育科学,2003(2):23-26.

[5]萧功秦.思想史的魅力[J].开放时代,2002(1):102-109.

[6]高潇怡,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J].教育科学,2003(2):23-26.

[7]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5.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143.

[9]刘献君.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10]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0.

[11]王淑滨,田也壮.基于核心竞争力理念的高校差异化战略定位及路径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1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4.

[13]Don Obendorf 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The First 250Year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