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时间:2023-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与导向、检测与诊断、区分与优选、决策与调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制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三、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整体,由多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教育教学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与导向、检测与诊断、区分与优选、决策与调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师“教”的能力

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4]教师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在以往对教师教学评价中,评价的目的不十分明确,评价的内容未能反映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评价的方法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未能充分体现教师“教”的能力。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探索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明确评价的要求。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有别于中小学教学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是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的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掌握已有的知识、理论,从而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批判反思、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因此,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与科学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接近,教师不仅要讲述事实,而且要揭示方法论和探索科学本身的方法,进行研究性教学、探究式教学。第二,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过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造世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要走向社会,进行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中参与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中丰富和提升自我。第三,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过程是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统一。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学生要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今后走向社会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同时大学生同样是社会人,成人是成才的基础,而且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学科专业之间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教学过程既要体现专业性,更要体现综合性,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第四,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是个体认识社会化和社会认识个体化的统一。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社会,实现个体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同时,必须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也是社会认识个体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知识结构,形成并巩固批判、独创精神。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要着重体现其进行研究性教学、探究式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思想教育等方面“教”的能力。

探索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明确评价的内容。任何评价都应以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依据。指标体系是指挥棒,教学评价指标规范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评教的过程,起着质量引导的作用。以往的评价往往限于了解教师态度是否认真,备课是否充分,讲解是否清楚等方面。面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要体现时代要求。评价内容要体现教师是否诱发学生的兴趣,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否授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等。美国、欧洲一些学校的评价标准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标准化教学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列出10个指标,这些指标是:教师对课程内容满怀热情和兴趣;教师激发了你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教师教学达到了本课程的规定目标;教师有问必答;教师创造了一个开放、公平的学习环境;在本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对概念的表达和解说清楚;作业和考试覆盖了课程的重要方面;你对教师的总评分;你对本课程的总评分[5]。对每个指标从A、A、B、B、B、C、C、C、D、F十个等级进行评价,A表示卓越,F表示完全不适当。

重视教学评价反馈,提高教师“教”的能力。现在,高校的教学评估结果,往往仅用于对教师的奖惩,与评奖、晋升、聘任挂钩,未能使其成为提高教师“教”的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学校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另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要与教师一道共同讨论研究,帮助其解决问题,提高“教”的能力。在这一方面,美国、一些欧洲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大体有两种做法。一是系主任根据学生的评价,亲自听每位教师讲课,逐一和教师交流。二是组织一个委员会或小组,对学生评价中反映意见比较多的教师,进行集体听课,并对教师授课进行现场录像,共同和有关教师讨论,对照录像,分析其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多次听课、分析,直到教师提高了“教”的能力为止。我国各高校的由老教师组成的督导组,要改进工作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督”上,还要“导”,要直接对教师给予帮助。

开展“课程鉴定”,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现在,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科研,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科研有立项、有鉴定,一环扣一环,使教师有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笔者认为,在教学评价中,可以开展“课程鉴定”。这种鉴定,以自我鉴定为主。教师在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之后,先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估。在此基础上,院系对教师课程教学提出鉴定意见。教师自我鉴定、自我评估的方式,可以借鉴美、英、加拿大等国高等学校,在教师教学工作评估中采用的“教学文件选辑”方法。教学文件选辑是由教师按照学校和院系的导向自己创作的,反映教师本人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的资料选编。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本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目标和风格的论述;教师本人的优良教学产出;来自教师本人的教学材料;来自他人的评估材料等。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体现学生“学”的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目的是要形成优质的教学,获得优质的学习产出。学生学习了才有教育。对学生学习产出的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方面。以往在对学生学习产出的评价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智育的评价,而智育的评价又限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实践学习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考试进行;评价游离在学习过程之外,没有将其纳入指导学习、规范学习、推动学习的过程之中。改革对学生学习产出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让学生明确评估要求,形成良好的质量评估文化。质量就是符合要求。教育质量就是符合教育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教育提供者的教育宗旨及目标。首先,学校要制定教育产出的目标,明确要培养出何等质量的毕业生,并使学生知道,自己进了怎样的学校,进了学校可以得到怎样的培养和训练,毕业时可能成为怎样的人才等。[6]例如,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声称提供世界级的学术、教育和研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承诺其质量保证体系是国际最好的,学校将成为质量优异的国际大学。北大西洋学院——加拿大的一所社区学院——承诺提供易于进入的、为学习者服务的、优质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的贡献者,为在全球背景下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我国山东大学承诺提供国内最优质的本科教育。其次,学生要明确自己学习的需要,懂得在大学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精神与能力、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优质专业训练、终身学习能力,等等。再次,要将评价植于校园文化之中,重视评估价值,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态度与习惯,改变学生做人做事的方式,从而心中有“质量”,积极参与评价,形成良好的质量评价文化。

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评价。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自我教育能力是几种能力的完备组合,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年龄一般为17岁至22岁,处于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中,学校要提供条件,创设环境,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在社会生活中感受、感悟,深化自我认识、加强自我激励,增强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要努力探索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评价的方法,如北京理工大学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的同时,进行德育答辩,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形成的学生班会制度,文华学院形成的“周日晚点评”制度,等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部出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大学生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学会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7]。现在,我国不少大学的课程,仍然是一本教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被称为“一本书大学”。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应该通过评价,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一门课程,除了教材以外,教师应指定若干课外阅读书籍,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教师在课堂上分发一些阅读材料,当堂阅读当堂讨论。要求学生写学术报告(presentation),就某一论著撰写述评,内容包括:论著的题目及作者介绍、论著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以及作者的基本观点、对这些观点的评价、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新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宣读述评,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学术报告可占课程成绩的一定比例。

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校的基本任务。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种转换器,一方面,客观世界通过实践转换为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将人的理想存在转换为现实存在。在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创新、实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仅仅单纯开设几门课程,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探索有效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使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成教师、学生自觉的一种理念、行为。

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改革中,要十分重视考试的改革

2006年9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素质教育绝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

考试伴随着人类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及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将考试概括为“学校检查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考试既是教育测量的重要工具,又是教学结果的反馈,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测量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我国考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考试内容单一,大多停留在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查,内容缺乏综合性、全面性和研究性;考试方式单一,以闭卷考试为主,方式缺乏多样性、开放性;评分标准注重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忽视学生的创造性;考试目的注重“巩固已有知识,检查教学效果,评价学习状况”,忽视“学习新知识,培养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未能很好地把考核过程作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解决以上问题,改革考试制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考试内容要体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无论何种方式的考试,都必须有试题。试题规定了考试内容。试题的拟定必须科学、严密、合理。针对以往考试内容的不足,在试题的拟定中,要减少记忆知识的考核,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废除“教多少考多少”,学生只按笔记或某一教材完成试卷的做法,增加课外阅读、社会观察等方面的考试内容。在闭卷考试中,可采用多项选择试题和表现性试题相结合的方式,以体现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全面性。在以项目、作品方式考试中,一方面要考察作品的专业造诣(如推理、方法、方式和内容的精细性);另一方面要考察作品的成果和表现的质量(准确,组织、技能和效果);而且还要考察学生在作品完成过程中的交往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选取适切的考试方式。考试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做项目、做论文、进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闭卷考试能督促学生对所学教材认真地进行全面系统复习,能较准确地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试不受文字限制,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补充提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做项目、做论文、写科研总结和调查报告、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考试,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的能力,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述各种考试方式各有特点,各有优劣,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状况以及考试的目的,灵活选择,选取适切的考试方式。

建立科学评分制。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荷兰大学一位教授在记者采访时,曾谈到他的评分标准:掌握了老师教的、书本上有的基本知识,表明用功了,可以得六分(十分制),但要得六分以上的成绩则必须有创见——提出新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荷兰大学教授的做法,引起我们对自身评分制的反思。我国教师评分标准非常细节化,即答某题必须包括哪几个要点,论述题注重于综述他人观点且越全面越好;二是评分时追求全面性,是一种“全面开花”式的评分。而美国、荷兰等国教授评分时,注重“一点突破”,即学生能高水平地阐明一种观点就可以给予高评价[8]。可见,改革评分方式十分重要。我们要在借鉴别国经验,总结自己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评分制。

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十分重要,十分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认真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研究和探索中前进、完善。

【注释】

[1]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1(6):30-34.

[2]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3]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4]孔德·拉秋克.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57.

[5]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项目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9.

[6]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项目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9.

[7]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5.

[8]罗金远.考试促进人的发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