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华》建设成为营造学校文化的平台
文华学院文新社有学生记者200多人,今天参加座谈会的只是其中的代表。刚才大家介绍了文新社、《文华》、网络新闻、对外宣传等方面的情况,并谈了自己的体会,很深刻。关于网络新闻、对外宣传,刚才在和大家讨论中,我已经发表了一些意见,下面就如何进一步办好院刊《文华》,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文华》为什么受欢迎
《文华》受到了校内外的广泛好评和肯定,已经办成了品牌。寒假期间,我抽了几天时间将这几年的《文华》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感觉的确不错。《文华》之所以办得好,我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以学术为中心,贴近教师、学生
大学是学术组织,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教师、学生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文华》始终能够“接地气”,说的是教师、学生自己的事,自己最关心、最重要的事,通过“接地气”来“架天线”,通过教师、学生的思想行为来体现学院的要求,让大家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激励。为此,记者们深入教师、学生之中,做了大量深度采访,付出了辛勤劳动。
2.思想性、通俗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一本刊物,首先要通俗,文笔流畅,富有趣味,能抓住读者,让大家愿意看。同时要将思想性体现在字里行间,使大家读了之后从中受到启发。《文华》这样做了,因而受欢迎。
将思想性、通俗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成功的做法之一是,从教师、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挖掘富有启迪的感悟和思想火花。从《文华》中我们读到了不少老师们、同学们深切的感悟,如,“想到和得到之间是做到”;“财力代表过去,能力代表未来”,“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上,每个人的成功是自己创造的”,“人字很好写,但是要相互支撑”,“实践+自信=成功”,“付出+坚持=成就”,“大学的档次并不能决定什么,一个人的未来怎样,还是得靠自己”,“加入这个社团,你收获一种兴趣;深入这个社团,你收获一种激情;融入这个社团,你收获一种责任”,“比赛让你更加自信”,等等。
在报道教师教学、学部工作时,亦尽力运用生动的语言,如谈到学部经验时采用:“教师的质量就是竞争力”;“重视细节,收获经验”;“确立优势,弥补不足”。在介绍博士风采时采用:博之平和,博之进取,博之严谨。
记者们还就学生对食堂、饮水、澡堂等生活设施进行满意度调查,进行了客观、实事求是的报道,以推进学院的工作。
《文华》还大量报道了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一些人和事,这都是十分好的。
3.对教师、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华》对教师、学生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对被报道的学生、教师的激励作用。一个教师、学生,自己的事迹、体会报道出来,必须经过自己的总结、提炼,从而提升自己;增强了对自己肯定性的认识,自信心随之提升;激励自己做得更好,很可能会改变、影响自己的一生。
其次,对参与采访、报道同学的促进作用。采访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我应该怎样去做?一些学生记者深有体会地说:“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是一本书,采访一个优秀的人,就等于自己读了一本好书。”有的采访更是使自己终生难忘,例如一位学生采访白岩松时,提问题时照写好的稿子念,被白岩松打断了,她写了一篇“不留情面学到的”心得,感受深刻。
再次,对广大读者的启发作用。《文华》发行量大,阅读的教师、学生多,大家从阅读中可以受到诸多启发。
4.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文华学院是新办学校,社会尚不了解。《文华》正好开辟了一个“窗口”。一些校外人士,正是通过《文华》认识了文华。
5.《文华》将是一部完整的文华史
《文华》完整地记载了文华发展的大事,记录了文华人创业的故事,体现了文华发展的轨迹,留下了文华发展的脚印、声音。后人总结、研究文华的历史,这是一部完整的资料。
6.制作大气、精美,是文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封面设计到内容编制,从文字到图片,都显得大气、精美,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文华》已成为文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华》办刊的成功,饱含了文新社老师、同学们的心血,董事会感谢大家,学院感谢大家,师生感谢大家。
二、如何进一步办好《文华》
《文华》要在保持现有风格的基础上,办得更好。下面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1.牢牢把握办刊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手段的完美与目的的混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一位诗人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些话都说得很深刻。目的与手段都很重要,没有好的手段难以达至目的,但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文华》办刊的目的是:促进学校发展、特色创建、教师提高、学生成长。我们在办刊的过程中,始终要牢牢把握办刊目的。
2.成为营造文华文化的平台
教育即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在“文化”的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学校文化建设十分重要,《文华》要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让《文华》成为“喷泉”。文华文化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文华人对个性化教育的认识、做法、经验、成效,通过《文华》,以师生的创造,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想、语言、方法,像清新的泉水那样喷发出来,香甜可口,大家易于接受。
让《文华》成为“园地”。我们要把《文华》建设成为一个万紫千红的、丰富多彩的园地,吸引师生共同在这片园地上耕耘、劳作、交流、生长、开花、结果、收获。
让《文华》成为“名片”。让《文华》能代表文华、表达文华。为此,我们要注意将师生典型、生动的语言,加以凝练、提升、推广,成为文华的精神。
3.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
要有广度。采用专题征稿、交流、读者讨论、读者反馈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师生关心、参与,反映更多、更广泛师生们的心声,让《文华》成为全体文华人共同的《文华》。
更要有深度。深入师生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例如:个性化教育中,对考研学生,不仅仅要反映他们如何刻苦,还要反映他们如何在考研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选择、调整自己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及考研过程中对自己的提升,等等。对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要反映他们如何通过个性化课表来调整自己,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如何战胜自我,等等。对毕业生,无论成功的,不成功的,从他们身上反观大学生活,以获取生动的经验、教训。每一期至少要有一两篇具有深度的文章。
4.更加生动活泼
《文华》已经比较生动了,但还应继续加强。一般性介绍工作经验、一般性谈体会的文章要尽量减少,每篇文章都要争取高质量。还可以开辟一些新栏目,介绍师生的感悟,以引导大家都来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等等。照片很重要,总的不错,还可以更生动一些,每一张照片都要成为新闻,成为亮点。
5.加强文新社自身的建设
文新社成员的素质,决定了《文华》的质量。学生记者要在品德、勇气、智慧、能力等方面修养和提高上下工夫。文新社的负责人要不断思考:如何让我们的新闻更有影响力、更有深度;如何让这支队伍专业化程度更高,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如何让文新社真正成为学校的智囊;如何让我们的人才保持一个良好的梯队,并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如何让全体成员坚守住新闻理想、保持住自己的激情。
祝《文华》越办越好,再一次感谢大家。
(2011年3月3日在文华学院文新社学生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