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的消费和休闲
一、大学生的消费概况
所谓消费,是一个经济学的名词,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消耗社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活活动。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活的特殊时期,其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着成长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在消费活动中,大学生应本着合理、科学的原则,根据需要,量力而行,有目的有选择地消费,使自己的消费结构合理化、科学化。
(一)大学生的一般消费
200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李永华、鄢庆丰两位同志对武汉高校大学生消费情况,尤其是“特殊”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大学生年消费均值略高于8 300元,其中包括学费均值3 000元左右,住宿费均值500元左右,而学费和住宿费是由学校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规定统一收取,学生对此没有选择权,难以反映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内部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8 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 100元。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收入决定了大学生的总消费和消费水平,家庭的经济供给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家庭的收入越高,对学生经济供给越多,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就越高。
调查资料表明,有90.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以某种形式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有7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不同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立足学习基础上,其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其自主生存能力也有所增强。资料还显示,大学生的月食物支出在230元左右,它与生活消费月支出480元比率是47.9%,这可视为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若再参照1999年武汉市人均消费性支出和食物支出指数,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在整体上消费水平是比较高的。
(二)大学生的“特殊消费”
由于上述大学生定位的特殊性,他们的消费以小康型为主,但其经济来源大多以家庭为主,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其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Call机或手机等特殊消费方面。
1.旅游消费
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通过旅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校大学生并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学习生活,在时间相对充裕、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对高层次的消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学生在校期间旅游一般都安排在“五一”、“国庆”等假期较长的时间;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则集中在寒暑假。大学生一年的旅游费用最高达到数千元,最低也在数百元左右,经费来源呈多样化,主要以勤工俭学和奖学金的收入为主,其次则依靠家庭资助。可见大学生对于旅游这种青年人向往的“高消费”相对还是比较理智的。
2.电脑消费
电脑自1995年开始步入大学生宿舍,大学生个人拥有电脑已从无到有,校园内的电脑热不断升温。到目前为止,电脑在大学生中普及率已达到21.2%,部分宿舍高达4~5台,这对于没有正式收入的大学生来说,已是个不小的数字。大学生购买电脑基本上都是由家里提供特别资助,极少数学生是靠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或其他经费来源渠道自费购买的。大学生购买电脑中,其消费均值在5 50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 000余元。大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仅拥有电脑而已,他们对电脑的质量档次要求上乘,在电脑上的更新换代及保养方面也不甘落后,一年在这方面的费用均值不低于620元,主要用在购买电脑软件、游戏软件及电脑书籍三个方面。宿舍上网也逐渐成为时髦,无论是电话拨号上网,还是校园网络,大学生用在这方面的费用都是个不小的数字,平均每月在30~50元。大学生购买电脑主要与专业、年级有关,其电脑消费并不是盲目的,主要为满足其发展需要。
3.call机或手机消费
随着电信资费的一次又一次下调,201卡或IC卡电话在高校校园内普遍开花,调动了大学生购买Call机和手机的热情和欲望,使用Call机或手机的大学生不断增多。
大学生使用Call机和手机的心态和行为是不一样的,一种可能是承担了较繁忙的学生工作,终日行踪不定的学生干部,或是社交圈较大,社交能力较强的佼佼者,其主要目的是方便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另一种则是从众现象,或曰从众行为,这部分学生的盲目性较大,只是认为“别人有,我也应该拥有”,不假思索,根本未考虑使用Call机或手机是否有必要,其中不乏有人以此作为“抬高身价”、“显示身份”的象征,或图个“爽”、“酷”,从而暴露出他们在这方面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和消费行为的盲从。大学生一年用在Call机的费用均值在420元左右,有的高达2 000元;而手机方面的费用则在3 000元左右,有的高达5 000元,这其中主要费用由家庭支付,也有少数学生通过节省的生活费、勤工俭学或奖学金支付。
4.恋爱消费
大学生恋爱作为校园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被人戏称为大学生消费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最能改变大学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两大因素之一。大学生恋爱确实有温馨浪漫之处,但它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恋爱消费毋庸置疑地会给生活消费带来一定的压力。据1992年刘宗劲的调查显示,当时的大学生恋爱消费为每月21.62元,1994年沈小革的调查资料显示已上升到40、50元左右;而现在恋爱消费却越演越烈,已演变为一种弹性消费,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
二、大学生的休闲
(一)正确认识休闲
休闲的原始概念在《辞海》中有明确的界定:是指“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很明显这一定义来源于原始农业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休闲的概念引申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来,休闲是指休养劳动者体力精力的一种措施,是一种心情或心境,是让人摆脱繁杂事务,解脱精神压力,排遣消极情绪,从而获得一种宁静谧详的感受。可以看出,休闲,随着漫长的社会变迁,其内涵已经变得相当丰富了。大学生要想尽情地享受休闲,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必须充分理解休闲的含义,丰富对休闲概念的理解。
休闲是人体内部生理机能的需要,是养精蓄锐的重要途径,它为人们提供了主动创造健康的机会。休闲,作为一种调适,一种积蓄,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青年对休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一般城市居民。
有人认为,当代社会的休闲是纯物质性的和生理性的,大把地花钱,肉体的放松,充分的物质享受,这才是休闲的全部含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休闲的质量一定有它的精神维度。身心舒适、灵肉兼顾才是健康的休闲之道。休闲可以说是对异化的现实生活、工作环境的一种解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人们在工业文明创造的机器世界中快节奏地工作,在商业大潮中机关算尽的时候,人们不仅肢体疲乏,精疲力尽,而且情感麻木,心灵枯竭,丧失了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意义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受,这种精神上的休克和死亡才是现代人真正可怕的悲剧性命运。而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在克服人的异化、维护人的健全心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休闲为人们友好交往创造了条件。如果说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那么将这个支点看成是人际关系是有道理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深切地感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实现自我的目标和价值,人际关系的好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的调节是要有一定的时空条件作为保障的,这种时空条件一方面来自工作时间,绝大部分来自休闲时间。人们利用休闲时间聚会、交友、畅谈观点、共叙友情、密切交流、加强沟通,使人在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每个人都深刻感到个人占有知识的有限,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新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个人占有知识的多少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对知识的占有一是来源于学校,二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三是来源于闲暇时间的补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业余。”意思是说,人们在八小时之内获得知识取得成功的几率几乎是相等的,而在素质、技能、知识、业绩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闲暇时间的支配和利用。有人算过一笔账,人的业余时间是工作时间的2.5倍。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有利位置,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知识含量和知识结构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休闲,为青年提供了自我认识、自我实现,不断开发自己潜能的大舞台。青年的人生价值一样可以在这种对潜能的可持续开发中得以实现。
(二)大学生应怎样休闲
休闲是多样性、多层次的活动。休闲的方式多种多样,层次也有高有低。它主要由人的不同品位、不同爱好、不同需要决定,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休闲无所谓哪种是最佳方式,没有什么标准,也没有什么模式,最重要的是要依据自己的条件、兴趣、爱好,来选择休闲方式。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和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休闲应以调节身体、娱乐精神为根本目的,以文明、健康、科学为根本原则。那种昏天黑地地蒙头大睡,那种整晚整晚地上网聊天,那种通宵达旦的牌场撕杀,那种胡吃海喝的酗酒划拳,都是不文明不健康的。
这里给大学生正确休闲提几条建议:
第一,掌握生活节奏,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率;
第二,注重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三,坚持闲暇生活文明化,通过文明健康的闲暇活动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坚持闲暇生活知识化,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充电,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争取一专多能;
第五,坚持闲暇生活科学化,合理安排组织闲暇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