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涵义与特点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涵义与特点

时间:2023-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最后,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业缘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教育性,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两方面的统一。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涵义与特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涵义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高等院校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集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首先,认知成分反映了大学生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是人际关系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其次,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其三,行为成分是指大学生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风度、表现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因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广泛性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广泛性特点表现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三个方面。首先,大学生与自己的家庭关系是密切的。在中国传统的血缘关系影响下,大学生在精神上、经济上依然要依靠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尤其是那些初上大学年龄偏小的学生,其情况更是如此。因此,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不少大学生表现出两难的情况:一方面,由于经济上的依赖性使自己难以彻底摆脱家庭旧的束缚。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开始形成自己看问题的方式方法及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在处理问题上就很容易与父母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出现隔阂,使自己难以完全服从家庭。其次,大学生人际关系表现在地缘关系上,主要是老乡关系。近几年来,各高等院校校园内不断出现的“同乡会”之类的群体组织,就说明了这一点。每逢节假日,同乡男女学生聚在一起,并以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表达亲切的情感。正常情况下,对此我们无须指责,但若违反学校规定,损害他人利益和公众安全,扰乱了正常的学习环境,就应加以制止。最后,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业缘关系。它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领导以及与各方面管理服务人员之间的交往。大学生师生的交往从总体上说,虽然接触不如中小学那么频繁,但在大学中,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是期望学生尽快成长,并把它作为为之奋斗的目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凡是在学生成长之路上给予精心指导的教师,学生是终身难以忘怀的,这种师生的亲密关系,有的甚至会延续终生。

2.时代性

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进步的。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不断为大学生人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与要求,也就是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标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较多地表现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时代的车轮滚到80年代和90年代,改革开放开拓出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片新天地。比如,校园内,包括老师和学生、各级领导等在内的所有人员,都注重人际交往的平等互助、友好竞争,都希望在竞争中发展自己、表现个性。而且,在大学生交往中,不是着重物质领域的交往,而是更重视精神生活中的交往。所以说,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时代特征,时代也铸就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内在本质。

3.教育性

教育性特点,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诸多特点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几乎影响和决定着大学生人际关系所有其他方面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教育性,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两方面的统一。大学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阵地,无论用科学技术,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在于塑造人才。因此,大学生人际关系自然被作为教育目的之一纳入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同时,大学生人际关系又是教育的手段。就是说,通过其人际关系去完善一个又一个自我,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比如,通过建立良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使高校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人们更加热爱现实生活,去追求更高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4.群体性

大学生活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生活,群体性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往往通过正式群体如寝室、班集体表现出来,也通过非正式群体如学生社团、兴趣爱好活动团体表现出来。

5.不稳定性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容易受周围环境所左右,受到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只有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人际关系的稳定性才会越来越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