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或者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有校园建设制度的各种管理规章,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那些无形的精神层次方面,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道德观念、传统精神、校风学风等,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力量正是这些思想文化传统。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
现今社会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余文化。其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传播艺术知识,进行审美教育,加强各类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观点。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办学中的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形文化两部分。这种认识的显著特点就是校园文化不仅包括非物质的文化,而且包括了物质文化。三是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仅包括学校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这种认识认为,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基于上述三种认识,我们理解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范围,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形式,包括了不同内容,从不同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有机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
1.校园物质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外显,包括了校容校貌、教学手段和科技条件、课外文化活动建设等。既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应当说,物质本身并不是文化,而这些物质的文化蕴涵在于,这些物质都是由人创造的,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作为校园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内容,也进一步反映了学校办学方针,校风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一个治学、授业、学科研究、学术交流的良好环境,其文化氛围激发了大学生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积极性。
2.校园法律制度文化
大学生们思想活跃,观念开放,但大多数生活经历比较简单,缺乏社会经验,更应加强法制观念的教育,树立法律意识,自觉控制越轨行为,明白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不能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证校园生活的紧张有序进行,顺利地完成教育学习任务,每个人都应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同时也要提高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有的大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做了违反校规校纪的事,只要不被发现,就没有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如每个学校都对考试纪律有着明确严格的规定,可有的同学明知故犯,存在侥幸心理,偏要舞弊,一旦受了处分,后悔莫及。
3.校园道德精神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校园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前提和根源。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到各种思想、不同的道德观念,造成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这就产生了什么“课桌文学”、“厕所文学”,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区分优劣,决定取舍,这就要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做到德才兼备。
三、校园文化的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不仅仅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气氛的影响,也是一种意识、习惯上的影响。一名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起,除了在课内接受正式带有规定性的教育外,还要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娱乐、休息等各项活动,这都是在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行,因此校园文化也带有其特有的作用。
1.导向作用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形成的,推动学生将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努力,自觉完成学业,了解自身的社会任务,从而发挥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约束作用
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行为,是考虑到将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削弱心理抵抗力,缓解自治与被治形成的冲突,在校园内达到统一、和谐。
3.凝聚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同样是一种心灵粘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一起,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校园文化的凝聚力下,学生们自然感觉到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地关心它、爱护它,把学校视为一个家,甚至在毕业离校后,仍然保持着对母校的特殊感情。
4.激励作用
好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创造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这对还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们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良好的氛围里,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化外部动力为内在动力。
5.辐射作用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学校形象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成功办学的标志,它既可以激发全校师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还能深刻反映该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校园文化所塑造的良好学校形象对大学生们、社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本地区乃至其他地区学校、社会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显示校园文化的巨大辐射作用。
四、校园文化的性质
校园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作风、习惯、文化、制度等,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的文化氛围,不会因为新生的入学,老生的离开而有明显的改变,这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向下传,新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在大集体的熔炉中逐渐同化,带有公有的校园个性特色。但尽管有相对稳定的延续性,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校园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校园文化也产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个性的一面,形成了其鲜明的特点,保持校园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想信念、校风学风具有巨大的影响性,虽然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是大家都会自觉地按其行为准则去从事学习、生活。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虽然大学生活不过短短几年,但足以影响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在他们身上打上校园文化的烙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