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时间:2023-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方永刚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方永刚同志真学、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堪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易传英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本文从树立标杆、营造氛围、修炼内功的角度来谈谈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着力点

一、树立标杆:以方永刚为楷模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研究和宣传党的理论便是“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之一。如何使我们党的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服、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这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方永刚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此作出了出色的回答。从方永刚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方永刚同志真学、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堪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

1.坚定理想信念

有一种人是为信仰而生的,也因为对信仰的执著而散发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方永刚就是这样的人。方永刚说:“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这种选择一旦成为信仰,就有了把坚不可摧的力量化为无怨无悔的行动。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涉及做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17岁的马克思写《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就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不要“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而“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的地方去,应当选择“为大多数带来幸福的职业”。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作,倡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种核心价值观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活动,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爱戴,成功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方永刚就是马克思和毛泽东所倡导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身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不仅仅对青年学生传道授业,而且还要不断地帮助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学习方永刚,应当追问自己的信仰,像他那样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

2.夯实知识基础

方永刚能够在轻松和富有趣味的氛围中宣传和普及党的创新理论,让平日里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坚持教学的“时代感”、“时效性”、“适应性”,如何具备凝聚力和亲和力具有一定启示作用。方永刚有这样一句名言:“理论还原到生活,要经过一系列环节,一个重要的就是传播理论的人架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要求我们当好群众的‘政治翻译’,把党的理论翻译成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是啊!方永刚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政治翻译家,理论传播者。20多年来,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即使在病床上,他也没有放弃学习和研究,这样的情景怎么能不为之动容。也正因为方永刚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研究上,夯实了知识基础,他才能始终做到把讲课的关注点放在群众想知道的问题,群众喜欢听的语言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宣讲出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充分展示了党的创新理论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与生命力。学习方永刚,就要像他那样,站在理论前沿,立足新的实践,架起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使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3.立足本职工作

有人说,“听方永刚教授讲课,就像爱看的电视连续剧,看了这集等着下集,越听越想听,越听越爱听”。这是为什么?从方永刚教授22年的教学生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方永刚是在用生命讲课。用方永刚自己的话来说:“传播和践行党的理论,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和最大价值,是我的生命之约。”为了这生命之约,方永刚只争朝夕地忘我工作,只要不倒下,就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不停地拼搏,把生命定格在党的理论工作岗位上,定格在他终身热爱的事业上。他这种对工作精益求精,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争创一流,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把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使自己的生命节奏、思想节奏与事业节奏、时代节奏处在同步的工作状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时代风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力量。因此,以方永刚为榜样,立足本职工作,刻苦学习,勇于思考,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的新途径,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几年后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二、营造氛围:以培养青年教师为关键

可以说,一门课程对学生有多大的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师。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营造一种使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的氛围是关键。

1.以师德教育造就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刚步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岗位,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对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并不十分清楚。为此,首先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有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他特别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乃教师行为规范之准则,教师职业之底线;是教师给社会的承诺,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田的钥匙。爱岗敬业是师德的第一个表现,即“师业”;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第二个表现,即“师爱”,我们称其为“师魂”;严谨治学是师德的第三个表现,即“师能”,换句话说,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第四个表现,即“师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因此,必须以师德教育造就新型教师。

2.以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

只靠工作热情承担不了“百年树人”的重任,不断培养和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是培养青年教师工作的关键。一是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培训,使他们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二是采用传帮带形式,促使新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三是坚持集体备课,从而集中群众的智慧,弥补青年教师的经验不足。四是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给青年教师创造一个锻炼学习、展示才能的机会,以促进教研、提高教学水平。五是组织参观、学习、考察,拓宽青年教师的视野,从而培养坚定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

3.以良好环境熏陶青年教师

在一个非常整洁、幽雅的环境里,为什么人们不敢随地吐痰?走进一个庄严、肃穆的环境里,为什么学生不敢打打闹闹?这是环境的约束力。在马克思看来,环境造就人,当然,人也可以造就环境。这就是辩证法。可见,辩证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培育良好环境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笔者认为,一是要形成优秀教师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因此,对承担这个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比一般教师更高。二是要创建优秀团队让青年教师体验到团队生活的幸福和愉悦。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言:“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入,让青年教师体验团队生活的幸福和愉悦,就能不断地催生工作积极性,从而对所干工作进行不懈的追求,厚积薄发,直达幸福的彼岸。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让青年教师体验成长的快乐。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讲,所谓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引诱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使努力、绩效、报酬、满意度连在一起,如此往复运动,使青年教师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事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使他们成为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三、修炼内功: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1.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因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育人为本,就是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一切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德育为先,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省委宣传部长黄新初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行树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德育理念,着力构建“理论德育”、“文化德育”、“情感德育”、“实践德育”四举并重的全领域德育体系,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2.紧扣“三贴近”的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实,这也是大学生理论德育的基本渠道。通过这一渠道,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主体。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三贴近”立意高远,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进学生头脑。

3.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知名美籍物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钱致榕教授在最近的一次讲座中提到:“对每位同学来说,大学期间要完成四件事,才算是成功的。一是学会学习的方法,二是造就动手的能力,三是学会与人相处,四是知道自己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这四件事,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三贴近”的教学内容以外,还需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多用喜闻乐见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出学生喜欢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可能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信得过、用得上”,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本刊记者.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作者易传英: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专职教师,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