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新生的教育管理探索的分析

关于新生的教育管理探索的分析

时间:2024-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新生的教育管理探索郭迎选阮文韬摘要:科学分析新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可以为搞好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前提。“终身学习”是人类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新世纪新形势挑战的“钥匙”之一,也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指导原则。

关于新生教育管理探索

郭迎选 阮文韬

摘 要:科学分析新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可以为搞好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前提。其关键,一是开好第一次班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环境,建立新目标。二是选拔班干部,开好第一次班干部会,确立班委的核心作用。三是协助组织实施好第一周的教学,使新生的学习生活尽快进入正常状态。四是坚持第一个月的室访,帮助新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班风,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也是抓好新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生的思想心理状况 “四个第一” 班风 新生的教育管理

一、科学分析新生的思想心理状况是搞好新生教育管理的前提

大学新生各方面的情况如何,是班主任开展工作之前应该弄清楚的问题,因此,必须科学地分析新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为搞好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前提。

(1)新生一进校,很多人对自己没能进入大学而进了高职高专院校不太满意,所见到的校园环境往往与他们想象的大学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这种情况,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感,带来思想情绪的波动。

(2)在现在的大学新生中,由于有城市与农村学生之分,还有家庭经济情况好坏之分,由此会在不同的新生中产生优越感自卑感。如有个别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家长要求把孩子调到经济条件相当的同学的寝室,而有的学生则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产生自卑感。

(3)由于进大学的这种目标需求获得了满足,其驱动力强度衰减乃至消失,下一轮的目标是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但是这个目标在几年以后,显得太遥远,而进大学后的近期目标还未确立,每天除了上课以外,很多的课余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产生目标失落感。

(4)由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尚不完善,反映在对自我的认识上,与实际的自我或别人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高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反映了大学生强烈的自尊意识和信心,也反映了他们不成熟的一面;这种高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对理想追求也往往使他们对自我理想的标准定得过高,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由此造成较大的反差,处理不好,会产生焦虑心理。

(5)对环境变化不适应。在中学阶段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升学和应试展开的,个人受到家长、老师等各方面比较多的关注和爱护,导致学生在行为方式和素质发展上有很大的片面性,也构成相对孤立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原来在家里是全家人为他服务,进入大学以后,什么事都得自理自做,而且生活在集体中,个个都一样,不会有人专门为你服务,也会产生失落感。同学之间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一起,难免产生摩擦,稍有不慎,就会感觉人际关系紧张。

(6)进入大学以后该松口气,放松玩一玩的心理也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由于大学学习和中学的区别较大,信息量大,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对自学能力要求高,由此产生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

还有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不安心等,使他们进入大学的一段时间内思想心理不适应,造成心情郁闷。

如何帮助新生顺利度过转型期,使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有个良好的开端呢?

二、做好“四个第一”,是搞好新生管理教育的关键

1.开好第一次班会

第一次班会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环境,建立新目标。提出他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怎样设计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怎样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减轻由于各种失落感而带来的思想情绪波动;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压力变成动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具体做法:

第一,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当今社会是学习社会!“终身学习”将从时间上包容各个年龄阶段,在空间上涵盖各个人类活动的领域。“终身学习”是人类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新世纪新形势挑战的“钥匙”之一,也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指导原则。而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基础上的“学习社会”则是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和终极目标。同时让学生明确,21世纪下岗的人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实践终身学习原则的“唯一出路”就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学习”,使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提升一个层次,即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不单纯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认识高校只是“求知”路上的一个站点,获得了毕业证,也只是一个新的“求知”阶梯的开始。学会做事,做到知行统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共处,要了解自身,正确评价自己,发现他人,尊重他人,从这种人与人的了解之中,培养人的尊严感、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学会关心、分享、合作,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学会做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完整的人”,即我国教育方针强调的德智体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的人。这“四个学会”是建立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四大支柱。每个同学进入大学以后,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校园环境,而是怎样学会学习。

第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的新环境。一个人从中学到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真正迈入了复杂的社会,开始学习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去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这时关键要对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新的大学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

第三,对学生进行认识专业的教育。学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需要设置的,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可能不一致。但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不仅仅是学到某项具体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学习方法,学到创业的本领,而且大学的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关键是怎样充分利用它,更多地学到专业以外的许多东西。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学什么,将来就做什么,也不可能终身从事一个工作,调换岗位是经常的事,所以学会学习和学会创业就尤其重要。

第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每个同学以平和的心态相处。即让大家明白,今天40多位同学走在一起,大家没有任何区别,家庭经济条件好,但这不是自己创造的,不能成为有优越感的理由;而条件差也不应该成为自卑的理由,而且有待于自身的努力去改变。每一个同学应该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在集体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通过这次班会,使同学们对社会现实可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有心理失落感的同学逐渐找回自信,大多数同学的理想目标会更加清晰明确,有的同学会进一步认清自己,重新确立自己的目标。这样,为他们设计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并进一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好第一次班干部会

选拔班干部,开好第一次班干部会,确立班委的核心作用。

选拔班干部,一般是在了解同学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报到第一天,可以制作并发放人手一份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并于当天收回。通过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每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就有了初步的了解,省却了查阅档案的麻烦。同时,在第一次班会召开之前,请同学们自荐干部,然后结合基本情况,很快就能确定班委、团支部干部。自荐干部,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措施,班干部毕竟是少数,对其他同学,则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加校系干部的应聘。

班干部确定以后,开好第一次干部会尤其重要。为什么要当干部?怎样当好干部?这并不是每一个干部同学都能解决或很好解决了的问题,所以第一次班干部会首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当干部?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实际上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精神和意识,即服务精神和责任意识。要让干部同学认识到,这个机会是同学们给的,首先要感谢全班同学给了自己这个锻炼能力、服务大家的机会。怎样当好干部?首先不能把当干部当做“官”来做,当干部意味着责任、服务、奉献。中国传统的官本位观念要摈弃,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这种思想基础上才能当好班干部。最后明确各个班干部的职责,要求立即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尽快制订出自己的工作计划。第一次班干部会实际上对每位干部同学起到了“定位”的作用,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这样,班委的核心作用将会逐渐发挥出来。

3.协助组织实施好第一周的教学

教学工作是教务处、任课老师的事。但一个班的教学能尽快走上正轨,离不开班集体这架机器上的各个零部件的正常运转。要求班干部行动起来,负起责任,在正式开课之前,各位干部、各科课代表都纷纷到位,各司其职。第一天上课有人考勤,第一堂课有学习委员与任课教师联系,第一次作业有课代表收齐,第一天卫生有人安排布置。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全班的教学学习生活很快就会进入正常运转状态。

在正常的学习生活开始时,同学们面对课堂上的大量信息觉得消化不了,面对课外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不知怎么安排,因此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介绍和训练。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么听课,课后怎样复习,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或别人的学习经历,把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特别要强调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的学习环境和中学不同,更多地强调个体学习的主体性,比如,老师的讲课方式不一样,许多问题没有确定的结论,引导你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思考研究问题,这种视觉与我们一般看问题的视觉是完全不同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老师讲的也不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很多问题是需要课后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来理解并解决的,由此也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生活完全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为特征的,在更多未曾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面前,大学生需要自己作出独立的判断,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要设计好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在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同学们有必要设计好目标,把每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与自己的职业生涯、未来打算联系起来给自己明确地定位,使学习生活更有目的性。唯有如此,大学生活才不会虚度。

4.坚持第一个月的室访

学生远离家庭来到学校,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各种差异性所构成的复杂性是中学时代所没有遇到过的,比如;同学们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省市,大学中相对松散的新型师生关系等,尤其在集体生活中面对比上大学前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有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一开始,会遇到思想上、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引导。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嘴勤、腿勤,经常到学生宿舍串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要求他们在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平衡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一段时间的室访,会加深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从而对学校产生认同感。

三、培养良好的班风,是抓好新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班风,是指一个班集体长期形成的在情绪上、言论上和行动上的良好共同倾向,是经常在班集体里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好的作风和传统,它是每一个同学学风建设的综合反映,也是指一个班集体里的文化环境、精神风貌和人际关系等。在新生班里,一开始着手培养良好的班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使每一个同学养成良好的学风,培养关心集体、热爱同学的意识,这对于形成良好班风是至关重要的。

在第一次班会和班干部会上,要对同学们提出相应的要求。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当然这里的学习不仅是指本专业的学习,而且是全方位的学习。同学们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自己分阶段的目标。对干部同学要严格要求,所有的干部必须起好带头作用。在建树良好的班风过程中,组织新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学生行为规范、操行评定办法等等,还可以开列一些适合一年级新生阅读的书目,使学生清楚自己到学校是做什么的,应该怎样做。

在培养良好的班风过程中,激励因素是动力。激励不单是精神的,还有物质的。向新生介绍学校和系上的班级管理规定以及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充分利用这个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良好的班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整个班集体中营造一种既宽松又活泼的环境,使积极努力的同学受到鼓舞,使懈怠的同学感到一种压力。同时,老师要在政治上引导同学积极要求进步,踊跃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郭迎选: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专职教师、副教授;阮文韬:电气系专职教师、助教,在读硕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