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2005年是338万,2006年是413万,2007年是495万,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保持增加的趋势。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20世纪70年代初先后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定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数量指标。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达到15%,2007年达到22%。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如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北京、上海已经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上大学已成为广大青年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背后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例如: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去拿技能等级证书的现象。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缓慢,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就业情况较差,本来就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3.知识陈旧,转化率低。许多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只有2~3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其他劳动力群体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4.准备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大学生就业不能到了毕业前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应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经过比较分析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读书期间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5.就业市场不完善。目前我国就业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譬如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负责管理,户口则是由公安部门负责管理,而人才市场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负责管理。但这些部门相互之间却缺乏必要的沟通,再加上一些地区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添加各种条件予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6.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对于自我择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在面试时听到招聘人员的一句提问:“你有实际工作经验吗?”面对发问,大多数人除了摇头,就是叹息。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相信遭遇过这样经历的大学生不是小数目,而且会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同样的剧情。难道实际工作经验就成为大学生就业永远挥之不去的隐痛?工作经验其实也就是实践经验,可是,许多大学生在暑寒假的实践不是给中小学生做家教,就是给商家做促销,这些“花拳绣腿”不能说一无是处,但大多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自然就谈不上有什么工作经验可以积累。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想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放宽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是很难的,因为多数的企业着眼于通过各种措施和努力,不断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熟练劳动力流失的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一般情况下都不愿在新员工培训和积累经验方面投入太多的成本,不会拿自己的效益让你作试验。
7.第三次就业高峰期的持续影响。“第三次就业高峰”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的共识。2006年国家信息中心高辉清博士对这个概念的描述是:“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把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工人下岗算作第二次就业高峰,那么,我国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导致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预计在今年9月达到最高点,而且要蔓延‘十一五’头2年。”与前两次就业高峰相比,形成第三次高峰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年人,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术人员和转业军人等。受到“第三次就业高峰”的持续影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市场仍然是总量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仍将十分严峻。
8.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之一,已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而且也是外汇储备额最高的国家和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由2008年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经席卷全球,不可避免地波及我国的多个领域。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第一至三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6%、10.1%和9%,而2007年全年的经济增速则高达11.9%,我国经济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欧盟、美国、日本等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需求低迷,加上人民币的升值,也严重影响到我国以欧盟、美国、日本等为出口对象的企业。另外,近几年开始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新劳动法的实施,迫使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导致国内人才需求下降。
9.大学生择业期望与社会现实存在落差。当前高校毕业生及在校生在选择个人的职业方向时有三大误区:一是从自身的偏好出发,跟着感觉走,对社会实际需求缺乏考虑。有调查显示,高校在校生择业的区域和行业取向中,选择“天(津)南(京)海(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和党政机关的,要比选择“制造业”、“服务业”的人数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总希望“钱多事少离家近”;二是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不高,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缺乏一定的了解,结果导致了择业过程中的短视行为;三是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导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一时难以扭转,有些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