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的择业观
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的发展,改变了职业的构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择业观。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择业观的涵义
1.择业的概念。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劳动。择业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选择职业。职业理想是指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作出的想象和设计。大学生掌握职业的形成规律及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有利于自己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而且有利于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择业观是大学生对于择业的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大学生的择业观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集中的、深层的反映。择业观与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是形成择业价值观的客观前提,自我意识是择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观条件。大学生的择业观就是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择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择业观的形成与作用。大学生的择业观首先来自于社会。社会一方面通过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管理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则通过文化传播、家庭和社区活动等形式,把社会的职业观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给每个大学生,促使他们择业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在择业观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评价和价值体验一旦为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认可,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强化,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即形成一种新的择业观。择业观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择业观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指导着择业主体对未来职业进行评价和选择,作出择业决策。第二,择业观是择业行为的动力。它支配着择业主体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择业主体的择业行为。
因此,正确的择业观能指导大学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行准确的定位,进行合理的选择。反之,错误的择业观使大学生对择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特点
1.择业思想更加现实。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也即利与义相统一的价值观为广大学生所认同。但当代大学生所理解的“义”,不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纯粹的利他主义,更不是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而是以主体意识、公民意识逐渐增强为基础,以自主、自由、平等交换为实质内容的新的价值观。他们并没有丧失社会责任感,在择业中表现为既希望发挥个人才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又期望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双向选择的模式基本得到普遍认同。
2.择业动机注重自我发展。大学生在择业时,发挥个人才能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个人才能得到发挥与特长得到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进而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其次是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因为收入的高低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密切相关的。
3.择业目标期望值高。大学生在择业目标方面普遍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得到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
(1)在就业地域方面: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较多,不愿下基层。
(2)在单位选择上:重心逐渐转向非公有制企业。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人事代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国有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有所下降,而非公有制对大学生的吸纳量明显提高,迫使大学生选择单位的重心逐渐由国有单位转向非国有企业。
(3)在职业选择上: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但更愿意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高收入的工作,不愿到艰苦行业工作。这种择业目标往往给择业造成障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4.择业的多向性与不稳定性。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往往存在四种矛盾心理:对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不适应产生的心理矛盾;个人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个人理想与市场制约的矛盾;活泼好强与自我意识不够成熟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大学生择业时难免产生多变性,具体表现在:有些人专业目标不明确,择业时茫然无措;有些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举棋不定;还有的人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标准,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在择业时犹豫不决。大学生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时左顾右盼,当断不断,必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不利,大学生在择业时反反复复,随意违约,延误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对的人生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问题解决得是否科学合理,将影响其知识的发挥乃至日后事业基础的奠定。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恰当地确定择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1.要处理好五种关系
大学生就业制度一改以往的“统包统分”形式,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增大了大学生就业中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但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但不能只向社会索取而忽视对社会的贡献。没有个人的创造与贡献,就没有社会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也就没有大学生的成长与成熟。个人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归宿。没有社会价值,也就没有个人价值可言,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只能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去理解。树立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服从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服务,这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既要考虑个人才智的发挥,也要考虑国家需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2)愿望与现实的关系。大学生要选择好自己的就业方向,并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做出应有的成绩,就应对自己的主观期望和社会客观需要有辩证的、恰到好处的认识和把握。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对人生态度、兴趣和成功的理想有充分的认识。兴趣可以弥补能力和知识的欠缺。因而,把兴趣和职业方向联系起来至关重要,千万不可因经济实惠的利益而抹杀自己的兴趣。其次,要正确地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自己最适合干的事。知识确定了专业背景,能力决定了职业素质,个性关系到发展前景,特长影响成功。再次,要考虑社会的需要。择业时考虑个人因素是合理的,但前提是这种选择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把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就业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性质、岗位要求等客观要求与个人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会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大学生想顺利择业,就得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并靠自己的才华和良好的素质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要主动收集需求的信息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要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主动完善自己,及时调整择业心态。认为上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地有了一份工作,被动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或等待学校推荐的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正确的。
(4)竞争和风险的关系。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没有竞争,整个市场就失去了活力,经济就不能很好地发展,社会也就难以前进。竞争可以发挥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竞争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是大有益处的。首先体现公平,有利于选择人才;其次是提供实力较量,有利于人尽其才,优胜劣汰。同时克服了旧体制的弊端,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强调了个人的积极性。但是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竞争中有人遭淘汰,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是正常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又会失去工作,这也是正常的。大学生应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5)就业与再就业的关系。当代就业观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上工作,就是就业,这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就业。较传统的刚性而狭义的就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可容性和流动性。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的变迁,要求大学生顺应潮流,重新审视各项职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2.树立六种就业思想
(1)树立能上能下的就业思想。不要人为地认定某些职业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某些职业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打破这些职业框框,对于活跃大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2)树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全方位的就业思想。大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只要职业合适,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出一份光和热,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
(3)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流动就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市场经济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因此,大学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人事代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为大学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4)树立创造性就业的思想。职业受市场经济左右,不仅具有竞争性,而且具有创造性。因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顺应需求的各种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就业机遇增多。只要大学生留意观察,具有创造性,择业就业的渠道就会很广。
(5)积极地进行再就业的思想。在市场逐渐完善、人才流动逐渐加大、竞争加剧的今天,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但失业并不可怕。大学生在暂时性待业的情况下,不应消沉、埋怨,而应及时调整职业期望值,改变就业观念,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高择业技能和竞争能力,创造条件,积极地进行再就业。
(6)树立既要考虑专业发展又要着眼能力锻炼的思想。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但实际上有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往往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不过分追求专业对口。如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阅读延伸◆
小果冻也能成就事业
大学毕业,小李在一家公司做文案,这种朝九晚五的生活,很快让她厌倦了。
五一长假,小李跟朋友去旅游。在济南,小李被一个叫Q果冻屋的休闲吧给迷住了,那是一个现做现卖果冻及休闲饮品的小店。小李最爱吃果冻,但是现做现吃的果冻却是第一次见,陈列柜里那一排排大大小小、各色各样、闪着水润光泽的果冻,小李的眼睛都开始流口水了,花朵、金鱼、情侣、椰子树、小房子的童话世界……啊,真是太神奇了,小李一下子买了十几个,简直爱不释手、舍不得下口。
朋友说小李疯了,小李是疯了,回到宾馆,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晶莹闪亮的果冻和哗哗的银子……
小李做了一个决定,反正工作这么枯燥,不如自己开个这样的店。
听说小李要去蛋糕房应聘卖蛋糕,朋友说还是大学毕业的,你就这点出息?如果你去了,别说你认识我!当时也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小李大学毕业,好歹也得当个白领啊。一年现实的工作,将小李的虚荣心彻底颠覆。
小李立刻打开电脑搜索了一下:Q果冻屋自2004年推出之后,全国已有四五百家店,开创了现做现吃果冻这个行业,《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现代营销》《创业》《大众投资》《大众投资指南》《致富经》《华商报》《山西晚报》《郑州晚报》《济南时报》等数十家媒体对投资本项目的创业人员以及其成功的创业经历进行过跟踪报道,并被评为“2006年十佳创业项目”、“放心消费联盟单位”、“Q果冻屋消费者最放心投资单位”等。网站看上去挺大气的,不像蒙人的小公司。次日一早就到他们公司考察一番,详细地咨询了公司的情况以及加盟的细节之后,小李一同去的朋友说这家公司很专业很专业,于是当日签订合同,并参加技术培训。
很快家人联系的店面也定下来了,半个月后,小李的Q果冻屋开业了,在繁华的街上仅有小李一家现做现卖的果冻。
开业初期的生意很火爆,这场面让小李飘飘然,每天销售额相当于小李大半个月的工资,小李开始有飘飘然的感觉,再加上刚当上老板,多少有点得意忘形,于是小李有点松懈了,早上开始睡懒觉了,制作产品也不像开始那么认真了,当顾客一天天少了起来,而开业第二个月,收支竟然只是持平,没有赢利。小李开始警觉,急得满嘴火泡,拉住一个小会员问他怎么好久不来了,他告诉小李店里的果冻不如开始好吃了,难吃,当然不会来买了。
难吃,所以不来了,是吗?小李已经好久没吃过自己做的果冻了,急忙从陈列柜里拿出一个,果然有些难吃,急忙给当时培训她的李老师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她什么也没说就让小李陈述制作过程。小李当然不服气:我做的都没有问题,都是按照你说的做的啊。小李是这样做的……还没说完,就被老师尅了一顿,原来是制作比例出了问题。
怎么会这样,看来小李真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原来开始因为不熟练,一直很用心地做,几次之后,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了,也不像以前那样循规蹈矩了。唉,还是兢兢业业的用心干吧,偷懒害死人的。
第二天,小李立刻重新按正确的比例做了一些,并免费赠送给老顾客,并且和总部的售后保持联系,虚心向他们学习经营小店的经验,半个月后流失的客人慢慢又回来了,生意也渐渐稳定。
从此小李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新鲜果冻出炉之后,自己要先尝一尝。
生意越来越忙,公司提供的产品花样也越来越多,小李不得不雇了一个小女孩帮忙,但这种品尝的习惯依然雷打不动。
事业小有所成,家里也开始催促小李的终身大事了。
很偶然的,公司那天给小李做售后回访,听说小李要结婚了,他们给小李出了一个主意……
在小李的婚宴上,小李让自己店里的小女孩做了十几个果冻蛋糕,什么花前月下、比翼双飞、浪漫满屋、爱的果实、梦向爱琴海……光听名字就够让人想入非非了,果冻做的更是花枝招展,引起阵阵惊呼,风头差点盖过小李这个新娘子……
婚礼后,婚庆公司开始疯狂地给小李打电话,要求与他们合作,推广婚庆用果冻,还有学校的食堂也来谈,希望小李能给他们直供果冻。
四、大学生择业决策
1.择业决策的原则
择业决策的原则,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决策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能否掌握正确的择业原则,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1)服从国家需要,接受祖国挑选。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除了要考虑个人的主观愿望,还应该把社会需要和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关系,把个人利益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协调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个性特长。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发展重点是能源、交通、原材料、通信、国防、航空航天、农林等部门或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确定的加快发展的重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中一些职业岗位艰苦、远离大中城市、地理位置不理想等原因,有些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从事这些职业。这种倾向的产生,实际上就是没有处理好国家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主动到这些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施展才能。事实上,越是国家需要的地方,越有利于一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也越有利于青年人锻炼成长。所以,大学生生应该“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之高翔”,发扬“志在四方,振兴中华”的优良传统,把服从社会需要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立足点和选择职业岗位的原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去建功立业。
(2)正视现实,客观评价,准确定位。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正视现实、客观评价、准确定位,对自己的能力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客观地考虑自己能干什么和不善于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根据社会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努力为自己创造适应社会需要的条件。大学毕业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你选择用人单位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选择你,是双向选择。有时你相中的单位,人家不一定看上你;而有单位看上你了,你也不一定愿意去,这些可能都是存在的。另外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波动性,人才的社会总需求情况是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现实地分析自己所处的择业环境,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正在实施中的改革措施及发展趋势、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及动态、用人数量和标准等,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在择业中的盲目性。
(3)主动出击,勇于竞争。大学毕业生要想选择到理想的职业,就必须主动参与,敢于竞争。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主动把握择业契机,多方面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大胆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不能消极地等待,更不能抱着过去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老观念;另一方面要主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自己,提高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接受社会的选择,提高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的优势。
用人单位的条件和待遇千差万别,比如科研院所,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但人才集中,竞争压力大;有的单位可能生活条件较好,待遇较高,但工作劳动强度大,有风险;有的单位在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各方面的条件较好,但专业不对口,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的单位虽然小一些,人才也较少,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高,发展前景反而广阔,有利于成长和成才。凡此种种,该怎样取舍,如何选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从是否有利于自己才智的发挥,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出发,面对现实,“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毕业生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选择职业也不可能一次定终身。职业选择应处在动态过程中,在暂时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或岗位的情况下,可以暂时考虑一些条件相近的单位和职业,或索性选择到基层锻炼,通过牺牲眼前利益以便积累基层工作经验而为将来的进一步调整和发展作好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毕业生大可不必为一时找不到“理想”的接收单位而苦闷,也不必为自己“迫不得已”所作的“不理想”的选择而懊悔。
(4)重在能力锻炼,不求专业对口。对“专业不对口”现象要理性思考,片面夸大“专业不对口”的负面影响是不适当的。所谓“专业不对口”是相对“专业对口”而言,狭义的理解“专业对口”就是指人才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及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力、经验与所从事的工作、职业、事业等活动之间有比较一致或相互吻合的直接关系。例如学法律专业的从事律师职业,学新闻专业的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等,可以称之为“专业对口”,如若他们从事商业贸易、企业管理则往往被认为是“专业不对口”,因为后者“学”与“用”之间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一般认为,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才,较易适应和发挥其特长;反之,适应期相对延长,所学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能力短时间难以直接发挥。鉴于这些差异,人们择业时比较重视和追求专业对口,尽力避免用非所学,这是很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但是机械狭隘地理解和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片面夸大“专业不对口”的负面影响则是很不适当的。例如,近些年,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壮年下岗职工,在就业中过分追求所谓的专业对口,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同、甚至相近相邻的工作,导致择业范围和机会大大减小,因而造成了人为的待业和失业。表面上看,这是用人单位或劳动人事管理部门之过,实际上,主要责任还是择业者自身。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重新审视和科学评价“专业不对口”现象,在力争专业对口就业和安置的同时,还应解放思想,打破过分追求专业对口的择业观念。
◆阅读延伸◆
专业不对口不影响成才
“要尽量多地学习了解专业外的知识。专业对不对口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学会从实践中学习总结,成为复合型人才。所以,在校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受聘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仪式上,工人出身的金陵石化董事长王永杰以学长身份说的这番话,对正处于择业中的大学生们有不少启发。
受聘仪式上,王永杰对在场的大学生说,1968年大学毕业后,他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在南京炼油厂常减压车间当工人,一干就是5年。由于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完全不对口,开始还向老工人请教什么是常减压。不过,王永杰十分看重这个过程,他认为自己当工人、车间主任再到厂生产科副主任的13年时间是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13年里,他深入把握了企业基层生产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情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获得了原来一无所知的石油化工知识。所以,大学生读书时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只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中学习其他的技术入门就很快。
王永杰还特别嘱咐,在校期间,大学生除了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诸如经济、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在日后的工作中才能与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
2.择业决策的方法
择业决策是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择业原则确定择业方向、实现择业目标的过程。择业决策同其他决策一样,只有遵循科学的决策方法,才能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1)认清形势,了解政策。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并未停滞片刻,相反,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专业由入学时的蜂拥而至转变为无人问津,由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也有一些专业,虽然入学时是冷门专业,但到毕业时却变得很抢手。过去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可能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了。大学生只有正确认清面临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自身的价值。
(2)知己知彼,准确定位。任何一项决策都是基于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决定。大学生择业首先要对自已有准确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适合于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自己的品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个性特长、心理素质、身体条件等综合素质。另外要广泛搜集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人才结构、需求情况等。只有掌握的信息全面、可靠,才能从总体上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进行比较和选择,筛选出自己相对满意的职位,取得就业的主动权。否则,可能使自己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陷入被动。
(3)抢抓机遇,果断抉择。机遇是人们实现其选定的择业目标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有利于成功的偶然机会和境遇。一个人的成功,虽然要靠自身的能力,但也离不开机遇。对于处在人生选择重要关头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把握机遇是择业决策的关键。机遇是偶然中的必然,经验证明,有些毕业生在择业中,只盯着一个或几个信息,对其他的信息无所顾及,这样使得有用的信息擦肩而过,当苦苦追求而不得其果时,又懊悔当初没有抓住良机。行动是利用机遇的前提,自己不去找机遇,等待机遇从天而降的被动行为是不可取的,天上怎么会掉馅饼?有的人在繁杂信息面前无所适从;有的人不能自己做主,被种种因素所左右;有的人在竞争面前缺乏自信,没有勇气;有的人脱离现实,异想天开等等,抢抓机遇,关键是行动。能力是把握机遇的保证。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抓住机遇的能力又是不平等的。机遇常常光顾有准备的人。毕业生择业在同等条件下,有的善于掌握用人单位的偏爱而投其所好;有的以诚信和实意打动对方;有的以潇洒的风度赢得对方的青睐等等,这些都是能力的体现。
(4)及时反馈,适时调整。收集整理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择业目标是科学决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确立的择业目标是否最佳,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择业目标适时地进行调整,以便顺利就业。准确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择业目标的调整,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反馈,是调整、完善择业目标的必要条件,只有收集到了准确的信息反馈,才有可能对择业目标作出正确的调整。因此,毕业生应尽量通过直接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减少中间环节,力保信息的准确和可靠。
【教学案例】
案例1:小杨为什么工作总不如意?
化工专业毕业的小杨,在一家化工企业工作几年后,考上了国内某知名大学MBA。毕业后的他到了一家与原专业相关的化工类的上市公司担任了两年HR(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随后又被上海一家美资企业“挖”走做了两年HR。
但不知是自己性格原因还是老板的原因,在工作过程中,杨先生总觉得自己的意见不能被老板采纳,渐渐地,他对公司失去兴趣,毅然辞去了这份高薪工作,重新选择了一家从事钢架构生产的民营企业担任HR,直到跳到现在的房产公司,杨先生一直觉得工作上没有满足感,为什么没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呢?
案例分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通过系统科学的软件测试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大致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只有在了解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将每个人放到适合的位置上,才能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
通过对杨先生进行MBTA的测试后分析:杨先生属于竞争形态十分明显的群体,这种类型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观意识强,总想找空间。作为目前大多数企业的HR人员,更多的要求是执行力、服务能力,而不是需要他们能够代替老板进行决策。
显然,像杨先生这样喜欢“跳权越权”的HR、喜欢控制局面的性格特点,自然会引起上司的不满。实际上,杨先生如果从事前线工作如销售、业务、工程任务的管理,或许更适合他。这需要每个求职者在工作之前,首先得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案例2:对工作,我为什么会觉得“疲”?
刘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从普通的办公室人员做到今天的企业人事部门主管,已有近10年时间。
面对一成不变的工作状态,刘萍近年来越发觉得有种“疲掉了”的感觉,一直想重新换个新环境。最近,刘萍通过朋友关系,联系了家IT行业内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准备应聘他们的HR经理职位。跳槽前,一向谨慎聪明的她,找到了职业顾问。
案例分析: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盈利模式,从而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求职者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如果没有了解清楚就盲目跳槽,结果可想而知。
刘萍不愧是十分聪明的职场人士,通过跟她的交流、软件测试及分析发现:用动物的特点来形容刘萍的话,她属于“鸽子型”,这种人能量高、情商高、社交能力强,处理人和事都是一把好手。这类人的特点是,越是人际关系复杂的地方、工作关系复杂的地方,越能显示自身的价值。
而她想应聘的IT公司是个生产制造型企业,面对的基本是知识型员工,在这里做HR工作,不需要做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工作。依刘萍的情况看来,去政府机关、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或许更适合,这样更容易发挥潜能。
案例3:选错职业怎么办?
小李是某理工院校的高材生,毕业后在一家民营软件公司的研发部门工作。五年来,他和他所在的团队为公司开发了许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产品市场份额逐渐扩大。眼看着事业激情和工作绩效双收的大好前景,公司却由于资本运作进行了上层改组。他在这次改组中被调离研发部,担任测试部门的项目主管。小李在这个主管位子上表现很好,自己也更充分地发挥了自己价值,一做就是两年。
但是,最近他开始对这个工作感到不自在,而且感觉每天进入办公室都郁闷。特别是负责研发部和测试部的新副总管理能力十分低下,协调组织经验缺乏,又不善于沟通,经常采取家族式的管理弄得下面的人怨声载道。小李不知不觉中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因为自己的工作绩效开始滑坡,怀疑、批评开始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于是他对自己的职业方向迷茫起来。他也尝试着跳槽,但是结果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难道自己真的不适合往IT项目管理发展,应回到技术发展的老路?
案例分析:小李的个人素质在IT项目管理领域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首先他的优势在于扎实技术背景,而且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小李的问题在于他把过多失败的责任归结到了自己身上,就像把失败责任全部推给别人和领导一样。同时,小李在跳槽前没有做充分的职业定位,造成跳槽时制订目标有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跳槽的失败更加强了他否定自己职业方向的心态。
对于“选错职业道路”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首先,分析“真的选错了职业道路了吗?”很多职业人士仅仅根据自己的满意程度来判断职业道路的正确性,这种看法实在偏差了。比如上面小李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他在项目管理领域继续发展再合适不过了,肯定能取得很大的职业成就,只是因为公司管理层的问题就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产生了怀疑。因此,判断职业路线的正确性,必须以科学的职业定位为基础,否则所有的判断将是没有任何实效性的。
其次,“如果真的走错了职业道路,怎么办?”可以通过对内外双因素的考察得出职业道路应该怎么走、职业生涯应该怎么规划等问题的答案。内因是指职业定位,应该对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倾向性、职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并且把个人以往的所有职业行为进行整合,发现其惯常的行为模式和基本职业动力模型;外因则是对岗位因素进行研究,对职位工作内容、就职者资质要求以及对就职者的评价标准等等的详细信息要有充分了解,并且在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判断岗位与个人的匹配度。通过内外因结合,找到个人已有的和理想职位的差距在哪里、差距程度有多大、怎么消除这个职业“壁垒”,以及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怎么得到持续增强等一系列问题。
本讲小结
1.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特点是: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大学生就业走向“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
2.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第三次就业高峰期的持续影响;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毕业生择业期望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国际经济形势下滑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产生影响。
3.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前正确认识并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寻找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有助于帮助毕业生制订出符合社会实际的择业目标。
4.大学生择业必须处理好的五种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愿望与现实的关系;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竞争和风险的关系;就业与再就业的关系。
5.大学生应该树立的择业观是:高尚的职业理想;良好的敬业精神;勇于面对竞争;先就业再择业敢创业;到基层、农村去;发挥专业所长、注重综合素质。
6.大学生择业决策应遵循的原则:以大局为重,服从国家需要;面对现实,客观评价自己;主动求职,把握主次;择业的发展性原则。
7.大学生择业决策的方法:认清形势,明确政策;搜集信息,了解单位;正确估价,选准目标;把握机遇,果断抉择;注意反馈,适时调整。
复习思考题
1.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有哪些根本性的变化?2.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3.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发展趋势如何?
4.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