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3-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个体的情感、意志、人格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成就和创造能力关系密切,在成就与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受过系统教育的大学生,理应成为非智力因素的优秀人才。具有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 培养良好的兴趣。

第四节 就业心理准备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1.心理素质概述

(1)心理素质的概念。心理素质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在环境的熏陶下,个体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出的一种心理结果。

通常我们说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指一个人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或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使心理保持健康状态的基础,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2)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

① 智力正常。主要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和创造力。

② 意志健全。意志健全表现为:行为目的明确而合理,自觉性高;意志顽强,能自觉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不实现奋斗目标誓不罢休;善于冷静、客观地分析情况,处事果断;自制力好,忍耐性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

③ 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积极乐观。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能适时自我调整情绪,正确支配自己的情感与行动,对周围环境和外界刺激做出合适的反应。

④ 行为适度。行为符合年龄特点,对外界刺激能做出符合社会认可的反应。

⑤ 人格统一。人格是指个体区别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统一主要表现为性格乐观开朗;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同时有积极的价值取向;人格结构中无明显的冲突与分裂的现象。

⑥ 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主要表现在:乐于与人交往,在心理上能够接纳大多数人,积极主动地广交朋友;在与人交往中能够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不依赖别人,也不驾驭别人,不卑不亢,言谈举止与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直诚实、乐于助人、与人相处和谐愉快,使人有安全感。

2.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对确定择业目标的影响。心理素质决定求职者能否客观、正确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如所学专业、思想修养、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能否客观、正确地分析用人单位的需要和社会需要;能否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能否在择业的坐标中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

(2)对择业目标实现过程的影响。择业是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是学生施展才华、叩开职业大门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评判、筛选学生的过程。大学生在择业中,将会遇到自荐、面试、笔试、竞争等一系列的考验,也将会遇到专业与爱好、专业与效益、专业与地域、地域与家庭之间的一些矛盾。能否顺利地接受这些考验,能否果断地处理这些矛盾,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使人在面对考验和矛盾时,做到镇定自若、乐观向上、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缜密考虑、果断决策。

(3)对实现择业目标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择业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可使求职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力,综合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懈努力,从而找到最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3.如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教育是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双重结合的培养过程。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是大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掌握知识,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注意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外语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开发智力,就是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个体的情感、意志、人格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成就和创造能力关系密切,在成就与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受过系统教育的大学生,理应成为非智力因素的优秀人才。具有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 培养良好的兴趣。充分认识兴趣是爱好的基础;增强兴趣的广度;培养中心兴趣。

② 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充分认识自身情绪情感的特点;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③ 培养良好的意志。人的意志行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人的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④ 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培养良好性格的自觉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⑤ 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将价值走向与自身成才联系起来,与崇高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注意价值走向,确立科学的批判性,防止盲目从众、盲目选择;追求主体价值取向的稳定性,防止过强的价值观冲突及多元价值追求的无序。

(3)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人在生活实践中,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关系,相互作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反作用于环境,以取得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同时还能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以达到与外界的新平衡。评价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有以下指标: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是否善于控制情绪,有完整的人格。

二、大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

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他们的喜悦和忧虑交织,渴望和恐惧相煎,既有积极心态,又有消极心态,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使学生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和心理误区及心理障碍。

1.常见的心理矛盾

心理矛盾也可理解为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映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紧张心态。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心理矛盾是因过度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矛盾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与活动效果,带来消极的影响所引起,有需求矛盾和目标矛盾,主要表现为:

(1)有远大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3)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以决断。

产生以上心理矛盾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之中的艰难选择;二是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三是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上述矛盾,我们应当予以正确认识,不可一概视为消极心态。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矛盾表明了学生心态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积极因素占主导,只有当学生处在心理矛盾之中时,他们才会寻求解决办法,寻找心里出路,也才能使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向成熟。这就为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和合理择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心理背景。

2.常见的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在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

(1)抱怨政策,崇尚自由;

(2)互相攀比,强求平衡;

(3)过于自信,盲目乐观;

(4)盲目随从,缺乏主见;

(5)都市情结,挥之不去;

(6)急功近利,讲求实惠;

(7)拉拢关系,迎合恶俗;

(8)首次就业,犹豫不决。

3.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心理障碍表现十分复杂,程度亦有轻重之分。主要表现有:

(1)情绪障碍。有许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常常焦躁不安。

① 焦虑。在择业过程中,大多数毕业生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据统计有20%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主要是由自己理想能否实现等一些问题引起,表现为情绪烦躁、心神不安、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正常择业。

② 急躁。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表现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急躁是一种不良的心境,急躁使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

(2)自我认知障碍。在择业过程中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走两个极端,要么心高气傲、一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样子,对用人单位左挑右拣;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心中无底,自卑失望。

① 自卑。自卑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特别是部分女大学生、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这些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卑不仅使人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② 自傲。这部分大学生自认为高人一等,傲气十足;或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各方面条件也不错,应该有好的归宿,在择业时,他们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旦产生自傲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在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反差时,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3)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① 怯懦。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过于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这种怯懦心理也多见于一些女生和性格内向或抑郁气质类型的学生。

② 冷漠。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反应,逃避现实、缺乏斗志。当一些学生因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计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不再想主动争取就业机会,这种反应与当今的就业竞争机制是不适应的。

(4)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毕业前一些学生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满足或有强度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对抗、报复、迁怒于人、拒绝交往或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烟、嗜酒等等。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顺利择业,还可能导致严重违纪与违法而受到制裁。

4.八种不健康“求职心理”

(1)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下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2)攀比心理。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地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3)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4)乡土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其实走出去前景开阔得很。

(5)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的长处及特色,勇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6)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心中无数,不敢“亮剑”,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7)厌世心理。这些学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钱没挣着不说还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8)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敲门砖,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己前程。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是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

1.审时度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学生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确定职业期望值,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同时,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心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大学生应加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把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

2.正视现实,调整心态

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不能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实际的目标。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把第一份工作看成是聚集实力和竞争资本的好机会。择业时要杜绝盲目攀比的风气,心理价位尽量向市场价位靠拢。排除趋热、趋利的择业误区,有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第三产业、走向老少边穷地区的准备和决心。把目标从求轻松和求舒适转到重视拼搏奉献,报效祖国,重视自我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上来。

3.敢于竞争,不怕失败

大学生要有竞争意识,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还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并且要靠真才实学,而不能靠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忌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同时还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充满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4.调整期望,善于竞争

调整择业期望值,将总的期望值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逐步付诸实施。在该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所选择的阶段期望过高,就把它移作下一阶段的期望目标。自我调整,就是自己对职业位置的希望按其主次分成不同的层次,首先满足主要的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依次进行必要的调整,直到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两者相吻合。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上。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学案例】

案例1:因找工作压力大而自杀

2004年11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王豪,因奔波4个月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自杀身亡。王豪毕业后为找工作,从成都到北京、又从北京到成都,还去过广东深圳,但不是他看不上眼,就是人家看不上他,工作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国庆时,父亲将王豪叫了回来,说是在射洪一家公司有合适的工作,让他回来试一试,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去过一次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王豪的心理失衡了,进而产生自杀念头,并悄悄地写下遗书。

案例分析:“条条道路通罗马。”大学生不能钻牛角尖,只给自己一条路的选择,这样就限定了个人的发展。大学生要将目光放远,要以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人生。人生的机会很多,变化很快。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一辈子的工作,可以把它看做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做长期的考虑,先就业,再择业,从长远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外企、大公司很多人都梦寐以求,但是也要看到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和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最快的时候。

案例2:大学毕业拾荒治“心病”

徐迎辉,江西宜春人,2002年毕业于华北工学院(现中北大学)自动控制系。 毕业后有过一段打工的经历,他说:“我几乎每件事都给弄砸了,后来感觉实在对不起要我的那位老师就离开了,再没找过工作”、“我能体会到马加爵的心理,我一直在努力……我的努力已达到极限,10年来我和崩溃只有一步之遥”、“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说话时眼睛里透着无助与焦虑,握手无力且冰凉,现在,他在北京以拾荒为生。

案例分析:对于徐迎辉的状况,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的张曼华教授说,“他的问题并非最严重的那一类”、“查清心理障碍的成因很重要。只有查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靠拾荒治心病,似乎有点不正常。但知道心病必须治,想要摆脱心理煎熬,就再正常不过了。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心理治疗与自己很远。所以心理治疗必须成为社会常态,就像看感冒发烧一样。

本讲小结

1.求职信息主要包括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

2.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包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人才市场、大众传媒、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关系、自己刊登求职广告、发求职信、电话联系或亲自拜访、网上收集求职信息。

3.搜集就业信息遵循的原则是“早”、“广”、“实”、“准”。

4.个人简历的结构包括:标题、个人概况、正文。

5.设计个人简历应遵循以下原则:篇幅适中,简洁明快;重点突出,扬长避短;条理清楚,用词准确;布局得当,文面美观;真诚坦率,可信度高。

6.求职信的内容包括:标题、称呼、开头、主体、结尾、致敬语、署名、日期、附件。

7.撰写求职信的要诀包括:充满自信、成熟务实、条理清楚、反复修正、内容扼要、写明收信人。

8.求职信的灵魂是:突出“名”、“特”、“优”;赋予“情”、“诚”、“美”。

9.智力正常、意志健全、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人格统一和行为适度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

10.应采取审时度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调整期望,善于竞争;敢于竞争,不怕失败等措施来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复习思考题

1.求职信息筛选的步骤有哪些?

2.求职前应分析用人单位的哪些方面信息?

3.投放简历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4.求职信的写作应注意哪些原则?

5.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有哪些,应如何调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