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玲 苏 燕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思维最为敏锐的青年群体,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他们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成了当今时代的热门词汇。和谐社会的内涵即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理念不仅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视角,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密切相连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成”。“和谐”与“中道”被认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上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样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事实上已经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视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
坚持培养“和谐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主体不和谐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我们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以培养“和谐的人”为己任,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渗透,注重发展良好的个性,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三)和谐社会理念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 000~3 000美元的时候,该国家则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处理得当与否,事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 000美元阶段并正向新的目标迈进。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极其敏锐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家庭、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因此,为了校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我们应该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与社会不和谐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2004年8月26日,党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强调,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以致大学生思想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淡薄
如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二)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
据调查显示,有近45%的学生信仰合理利己主义,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生活上追求奢华;思想观念与个人行为产生矛盾,并且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理论上知识的标准与实际中行动的标准不一致,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个人行为中的个人功利主义倾向发生冲突;道德伦理观念淡薄,精神文明素质较低,道德背离的现象日益突出。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出现了种种问题。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激烈竞争带来的学习压力、高校扩招和双向选择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感到不堪重压,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他们一旦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牢骚满腹,悲观失望,甚至轻生。
上述问题的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复杂的趋向。其影响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由过去七八十年代的有着围墙的大学转变为90年代的大学生没有了明确的校园概念,大学生的社交、娱乐甚至学习、社会工作都呈现出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和社会的趋势,特别是随着当前信息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使大学生在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受到来自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
2.来自就业、经济压力的影响。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家庭经济贫富差距的扩大,大学生毕业后在找工作上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来自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也比以往增强,使得许多大学生难免产生一些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3.来自家庭教育失误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总体上来讲,现代家庭的父母是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的,但由于其溺爱心理所致,实施的培养教育内容有较严重的偏差,呈现出重物质追求,轻传统道德的灌输教育,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倾向,导致青年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4.来自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滞后的影响。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高校始终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而明确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分层次的和更有针对性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未能摆脱“一锅煮”和“一刀切”的束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迫切。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出发,从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基本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成长与成才。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活动之中,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文化武装和培育大学生,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切实履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职责。
(二)大力倡导“诚信”理念
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但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缺失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强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三)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面对在校大学生几乎全部“触网”的现实,针对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极易受到网上不和谐舆论的影响,必须坚持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利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引导。
(四)认真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是因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因此,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必须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妥善解决问题。从当前高校的实际看,一是认真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社会公正度、和谐度的重要体现,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最能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深刻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保障机制,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二是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38万人,截止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91.9%,本科生81.7%,高职高专生62.1%,全国尚有93万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初次就业。“毕业即失业”已成为现实。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就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立足教育,重在预防”的工作理念,按照“整体推进,分层实施,有的放矢,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建立和谐社会是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展开了一个充满未知数的广阔的空间,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温家宝. 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日报,2005-03-15
[2] 崔东云. 对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64~65
[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人民日报,2004-10-15
[4] 周济. 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