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的分析与对策
刘孝菊
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是指由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实施的以大学生学生宿舍为发生场域的非健康、非建设性乃至对生命构成威胁的行为。它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指可对自身身心造成伤害的冒险行为;二是指能够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危及他人生命与财产的冒险行为。
一、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的类型
1.宿舍网络危险行为。尽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都规定了大学新生不允许带电脑进宿舍,但是该规定没办法阻止大学生在大二以后宿舍电脑的蜂拥而至。网络危险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症状和利用网络进行的违法行为。网络成瘾成了大学生荒废学业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违法行为包括:为黄色网站提供技术支持;充当黑客;非法侵入他人、政府、企业的电脑系统,造成他人和企业难以估量的损失;制造和传播病毒;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等。
2.宿舍性行为。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信息流的急增,大学生性观念和性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中有性经历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生理的成熟或接近成熟,他们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不安全性行为的增多,也提高了感染艾滋病和其他性病的机会。大学生性行为的发生场所选择在学生宿舍既是个人道德的沦丧,也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宿舍性行为既是道德的放纵,也是对高雅宿舍文化的亵渎。
3.宿舍危险性集群行为。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常常由对某一事件的错误认识而引起。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生活阅历浅,缺乏全面、深入、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常常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形成偏激的观点或想法,一旦有合适的时机或途径,容易产生“情绪共振”而爆发集群行为。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集散地多发生在宿舍。而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具有行为过程的失控性、行为后果的破坏性等特点,所以,一旦对学生宿舍的集群行为失去控制,极易扰乱校园稳定。
4.宿舍酗酒行为。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监督,其社交机会相对增多,他们在交往时往往以饮酒作为一种载体。大学生饮酒随着年级的增长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女同学饮酒所占比例也不低,但远远低于男同学。
5.宿舍盗窃行为。这类现象在大学生当中多有发生。有时偷的钱不多,物品价值并不高,但在学生中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当前宿舍盗窃现象多以报复和发泄私愤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个人生活需要为目的。宿舍盗窃行为还因为很难获取证据而放任了诸多盗窃者。
6.宿舍暴力行为。大学生暴力行为指以大学生为行为人,以身体之强力或借助物理之强力造成对自我、他人、社会的伤害、损失的行为。大学生的暴力心理倾向反映了他们极度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性格暴躁,遇事冲动,做事不计后果,无责任感,自我中心主义强烈,自我约束和心理承受能力差,鄙视见义勇为,缺乏社会正义感与恻隐之心。发生在宿舍的暴力行为特征表现为容易偶发性地利用宿舍现存的器械,或者容易衍生为宿舍与宿舍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老乡与老乡之间的群体暴力事件。
7.大学生自杀。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大学中,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出现,给家庭和个人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和创伤。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青春晚期到成人的转变时期,将逐渐走向成熟与独立,是第二次重要的心理断乳期。过高的精神需要与满足的相对不足,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大学生心理支持网络的不足都使大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为自杀现象的高危人群。大学生学生宿舍常常成为大学生自杀的场所。
二、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各种危险行为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这涉及一个危险行为“丛生性”的问题,即一种危险行为可能使大学生更多或更理所应当地参与另外一种危险行为。
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在体验到“通过吸收和运用知识来拯救自己已经日益成为现代人的宗教”的同时,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心理危机加重,危险行为丛生。纵观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高校对危险行为的干预显得软弱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危机干预的意识差。校方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第一反应是“捂盖子”,然后由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介入。校方原本的想法是为了不让事情的负面影响波及更多的同学,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惊恐。但实际的结果是,因为没有正面回答,消息在学生之间的传递就越离奇,引起的恐慌就越大。二是危机干预方法不当。近几年大学生危险行为时有发生,学校也试图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大学里开设“两课”,但是作为必修课的“两课”在学生心目中并没有得到多大程度的认同。相反,课堂睡觉、逃课现象却时有发生。因此,“两课”的开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危险行为一旦发生,学校对学生安抚的办法仍然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辅导员进行思想工作,而真正从心理援助、危机干预这方面来进行辅导的却很少。三是危机干预实践经验少。一些学校缺少专职和资深的心理咨询人员,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缺乏应有的长效机制和辐射网络,而且干预手段相对单一。
2.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结构由内向封闭型走向开放,同时也使价值观选择从单一走向多元。传统文化尊崇重名轻实、重义轻利的价值倾向,而在市场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则要求功利、实惠。价值观的转变,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流行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校园自由主义倾向,导致学生主导价值观模糊化,当各种错误思想沉渣泛起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封建迷信等等重新抬头,大学生的全局观念、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被淡化。影视传媒、书刊杂志,尤其是网络对不健康文化的宣传成为滋生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催化剂;再加上社会上出现的堕落、腐败现象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摧残了大学生的心灵,很多大学生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从而形成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
3.心理失衡导致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心理失衡是当代大学生一种普遍而又必然的心理现象,失衡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最终必然要向平衡状态转化。但这种转化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它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高等教育大众的化背景下,大学生承受着失业危机与就业竞争的冲击,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冲击,人际交往中诚实与狡诈的冲击。这极易引起大学生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失调,产生畏惧、焦虑、挫折、动机抉择冲突、嫉妒等畸形心理,或者导致迷恋网络、精神空虚、暴力等危险行为。
三、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的干预要抓好危险行为易发阶段,教育和监督大学生远离危险行为,并从以下几方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干预网络:
1.思想政治工作进大学生宿舍的长效机制和辐射网络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是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预防宿舍危险行为的重要制度安排。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关键在于把学生党团组织建到公寓,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同时要把学生在公寓内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范围,并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奖和入党的重要依据。公寓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场所,及时进行情绪疏通,并施以心理辅导,使学生的一些不满与不快等消极情绪及时得到正常的释放。此外,控制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科学而及时地进行情绪疏通是十分必要的。学校或公寓管理部门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工作中的失误或不足要及时改进,力争求得相互间的理解。
2.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要建立大学生宿舍行为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就要探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学生可以接受的咨询方式,提供学生情感宣泄的渠道。并且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重点提供性知识教育和婚恋教育。在咨询方式上要采用多种途径,例如,免费的电话咨询、网络聊天都是确保“来访者”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的有效方式。
3.宿舍文化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每堵墙说话。”文化往往成为化解危机的最后屏障。宿舍文化建设从长远的角度和深度上成为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的干预机制。精彩的宿舍文化和情趣高雅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吸引学生,同时还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关系。从而免除大学生烦躁、空虚、逆反、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产生,清除可能引发大学生产生危险行为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困惑、失衡得到放松、解脱乃至超越,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规范他们的行为,吸引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上,减少乃至避免无事生非。
4.加强学生行为的目标管理工作。严肃校纪校规,严格执行处罚条例是减少和杜绝学生失范行为的重要武器。在具体措施上,一方面要广泛宣传校纪校规,不仅人手一册学生守则,而且明确告知每一位学生哪些事不可做,一旦违反了校纪校规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另一方面则要做到有令即行,令行即止。这样,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才会无法产生。
5.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加强法律调控作用。大学生的行为不但要受到道德的约束,还要接受法律的控制。我国整个社会的法制教育还比较薄弱,许多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有些大学生把违法犯罪当作一般道德问题来看待,在不知法、不懂法的状态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对违法犯罪大学生的处理上,社会有关方面也许是出于对大学生的同情和珍惜,对大学生的违法行为处理也不够规范。为强化法律调控在预防大学生宿舍危险行为中的作用,对大学生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也必须严格地依法办事,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法律尊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本文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讲师)
参 考 文 献
[1] 周若涛. 大学生危险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研究,2005(3)
[2] 杨明光. 转型期我国大学生行为失范研究评析. 南开学报,200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