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的分析介绍

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4-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向往“铁饭碗”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则。因此,以往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包进国有企业”、“包端铁饭碗”的优越感对大学生来说已不复存在。然而现在还有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到国有企业找一个固定工作端“铁饭碗”心理才踏实才算就业。

■ 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社会和就业单位,同学们在谋求职业选择单位时必然有个标准。如有的重地位名声而把大单位大企业或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自己理想的就业单位;有的希望到大城市,认为大城市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娱乐设施齐全等;有的把赚钱放在第一位希望到经济收入高的三资企业,特区单位去工作;而也有的希望到工作轻松,工作条件好,离家近的单位就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些职业理想对于个人来说也无可厚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从社会就业的总体环境来看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要是脱离了社会环境与个人的实际情况。同学们如果对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关系处理不好,就容易陷入以下就业误区。

1.向往“铁饭碗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则。因此,以往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包进国有企业”、“包端铁饭碗”的优越感对大学生来说已不复存在。然而现在还有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到国有企业找一个固定工作端“铁饭碗”心理才踏实才算就业。对到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感到不光彩,更不屑采取“打工”式的就业办法。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国家机构,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人员分流任务繁重,再就业竞争更激烈。如果硬要挤进这些国有企事业单位,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因此,这种职业理想是不现实的,对谋职也十分不利。

2.向往大城市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留恋大城市,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工作。事实上,这些同学只看到了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发达、交通方便、信息传递速度较快、工作条件相对较好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相对过剩的一面。在大城市人才相对过剩,高素质的人才很多,分流的人员较多,且国家对职校生留城的限制也多,不但难以留下来,而且也很难得到重用。而在中小城市和边远山区,虽说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活条件艰苦,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是,这些地方一般大学生不愿去,人才相对缺乏,确实需要有志青年去创业、立业。同学们只要愿意在那里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更大。与其说在大城市被闲置,得不到重用,很少被启用,还不如找那些最需要你去,最能发挥才智的单位更好。

3.向往高收入

作为求职者来说,都希望找到一个收入相对较高的单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般来说,个人的收入总是与个人对社会、对单位的贡献大小成正比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同学择业的期望值很高,往往不讲实干、苦干,而是讲实惠、图安逸;不是首先考虑如何为企业、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而是一味追求高收入、高福利。这种思想既为自己的就业设置了障碍,而且对自己今后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同学们应做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应当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多奉献、少索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