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大学生职业适应的主要问题
职业适应,也称工作适应,是指人在职业活动中,对工作提出各种问题时的一系列心理过程。主要是指个体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活动的适应,以及对自身行为和新的工作需要的适应。具体地说,就是人在工作生活环境中根据职业工作总的性质的外在要求,对自身的身心系统进行评价,对职业行为进行自我调适,并努力达到自我与经验相互一致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人对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同化与顺应,对职业工作价值和职业生活意义的评价,以及对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压力的体验与认知。职业适应不是简单的在工作情境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
1.职业对人的主要作用
要了解影响就业者职业适应问题的原因,首先应了解职业对劳动者的作用有哪些。一般来说,职业对劳动者个人有三个功用。
获取报酬。报酬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物质需要能否满足和满足水平,关系到人们职业适应能力的发挥。在这方面当劳动者感到满意,才会安心从事这个职业,并在职业岗位上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影响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不同的职业虽然只是不同的社会分工,并无高低之分。但在实际上,由于不同类型的职业在经济、政治、地理位置上的差别,以及人们传统的职业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各种职业的看法和评价是不同的,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的价值、社会地位的评价也是不同的。这就会影响人们对职业适应的行为和心态。当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带来较高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时,他对这种职业就比较满意,从而热爱这个职业。
参与社会。当一个人走上职业岗位后,便作为社会的正式一员履行社会职能,从而作为一个成年人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同时自己也产生了这种自我认知。这是一种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换。这种转变是否顺利,关系到劳动者个人心理上的稳定和满足,关系到对职业的适应问题。
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外,职业适应的内容还包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多样化、学习晋升机会、工作量、报酬数量以及是否公正公平、报酬的根据、上司和同事对工作的认可、工作环境、劳保福利、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家庭成员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和支持等因素,都关系到劳动者本人对职业的满意与否,即职业适应问题。
2.影响大学生职业适应的主要因素
有专家研究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为3年。人们可以适应某职业,但内心不一定认同该职业,可能对其评价很低,甚至低于社会评价的一般水平。据调查,刚参加工作时,有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完全适应”或“基本适应”工作需要,有20%以上的人认为“基本不适应”或“完全不适应”。其实,职业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密切相关,与人对社会的贡献密切相关,与自我价值实现密切相关。影响职业适应的因素也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改变而凸现出来。
职业期望。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约,这种趋势首先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逐步世俗化有关。大多数的大学生经过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急欲显露自己的才华,以期能更好地回报家人和社会,因而他们对未来职业有很高的期望。
职业心态。大学生毕业生在职业生活中已摒弃了“铁饭碗”的旧观念,而转向对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大多数人希望专业对口,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在具体生活中,对职业的考虑是多方面的,这是职业心态务实化的一个表现。即大学生在择业时既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和事业上的成就感,又希望在物质上有足够的保障,表明了大学生涉世之初的不自信和隐隐的担忧。
职业风险。工作安定性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既渴望参与竞争,又期望“饭碗”稳定这样一种矛盾心态。刚毕业的大学生蕴含着一股敢闯敢做的拼劲,这是创业所需要的,对于他们的能力和意志都是一个锻炼,具有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风险不是单纯的冒险,而是有条件的,如果达不到这一条件,那么他们就会对工作的环境和职业的性质等比较在乎。
职业待遇。目前,大学生普遍都比较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这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职业适应的关键因素。刚毕业,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一旦进入社会就面临着一个生存的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发展。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流动的社会,而较高的经济水平既是职业流动间歇的物质保障,又是向高一层职业流动的基础。当然,这也与社会压力有关,这种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对他们较高的期望。
职业声望。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已改变了“一锤定终身”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很可能不会一下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但他们往往倾向选择相对稳定、声望较高的职业,这说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存留着传统观念的痕迹,是社会仍处于转型时期的反映。他们特别关注职业性质及其前途,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性,希望职业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关心职业声望和职业报酬。特别是重点大学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自我价值。随着社会对“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进一步认同,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发展前途,出现了价值的多元化,形成了个人价值并非一定要由经济待遇来体现的观念。对大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职业是他们跨入社会、走向成功、实现价值的重要一步。
人际关系。在强调团队和协作精神的今天,和谐的人际环境对职业适应举足轻重。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能力很强,但因为与领导、同事相处不好而陷入困境,成为职业适应的绊脚石。
除此之外,性格、就业准备程度也对职业适应产生影响。性格越外向,适应越快,有助于个人在受挫折时积极调整好心态,从逆境中奋起,再创辉煌。就业准备越充分,在同等条件下,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就越多。大学期间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兴趣爱好、工作单位领导的作风、工作效率等职业要素也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
3.影响职业适应问题存在的原因
职业适应性问题,是人们职业心理品质的动态反应,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初始就业和职业转换中,具体表现为几对关系的冲突与调整。
角色的矛盾冲突。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特定角色。但由于现实生活中个人身份、地位的多样性,每一个人都要兼有多种角色。如一个人在家中可能既当儿子又当父亲,在单位可能既被人领导又领导别人。对于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对象,便有不同的角色,并且生活内容愈丰富,充当的角色也就愈多。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社会规范、角色要求和角色期待。选择和变动职业,实质上是一个角色转换问题,不同的职业,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遵循不同的角色要求,“干什么就要像什么”。由于一个人原有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总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产生一定的“惯性”作用,因此,在角色转换后,一定时间内到不了位,发生角色冲突,产生新的矛盾,搅乱了过去保存的平静心态,引起情绪波动,产生不适应问题。
理想与机遇的矛盾。每个人在进入职业界之前,都有一定的理想和打算,特别是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培训的人,都希望能谋得一个报酬较高、社会评价较好,又体面自耀的职业。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特别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实,机遇所给予的职业并不是理想中的工作,这就会使人产生各种情绪和想法,比如消极怠工、怨天尤人、感到大材小用等等,这就产生了职业不适应问题。
期望与实际的矛盾。人在干任何事情之前,都有一定的设计或设想,通过一定的努力,希望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设想与现实多数时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有时甚至出现反差。对于刚进入职业界的大学生,会突然发现好多东西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情况不是完全按自己的期望进行和发生的,事情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面对这种情况,自己原来的设想动摇了,对职业产生了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的程度,要看人们期望的固执程度,期望值与现实的差别大小,个人对客观冲击的主观态度,自我调适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对于刚上岗的年轻人情况更为严重,他们社会经验不多,阅历不够,大多年轻气盛,认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就可以大展宏图,对于严峻的现实缺乏经验和思想准备,出现职业不适应也就难以避免。
思想、知识准备与现实变化的矛盾。为了胜任工作,在进入职业界之前,人们总是要进行心理上、知识技能上的准备。但由于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使职业领域对人们的知识技能要求处于经常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据专家测算,19世纪人类知识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70年代每5年翻一番,到了20世纪80年代每3年就翻一番。在人类知识总量如此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工艺、设备加速更新,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加速老化,人才的观念也发生变化。人们在这种发展变化迅速的新形势下,往往会产生困惑、痛苦,出现对职业的不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