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高职院校中质量文化对学校的科学发展具有的特殊意义

在高职院校中质量文化对学校的科学发展具有的特殊意义

时间:2023-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等学校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工作与质量问题相联系,同时也意识不到保证质量是学校的义务与责任,对质量与学校发展的关系缺乏认识,这些都是质量意识不强的表现。在高职院校,将质量视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并进行建设,对学校的科学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这种视野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教师对教育质量的认同问题。

三、质量文化

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较,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已成为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虽然每所高校都赞成要提高办学质量,都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首要工作。可是,社会大众已心存疑虑:高等学校“可能是在为质量工作,但并未高质量地工作”。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教育质量问题越发突显。

在高等学校,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无不与文化相关。当人们摆脱了功利主义的视野,用一种价值理念来看待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质量还是社会服务质量问题时,便有了质量文化的境界。

所谓质量文化[1],我们认为是指学校组织内部成员的质量行为模式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价值规范的集合。这样的质量文化体系可以由质量意识、质量管理理念、质量形象与质量环境等因素构成。

质量意识对研究质量问题的认知态度。在高等学校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工作与质量问题相联系,同时也意识不到保证质量是学校的义务与责任,对质量与学校发展的关系缺乏认识,这些都是质量意识不强的表现。

学校的质量不像企业的产品质量可以直接触摸和感触,但是也可以通过某些质量形象因素清楚地告诉人们。所谓质量形象,是指一所学校留给学生、家庭和社会在质量问题上的某种印象,是学校整体质量的一种外部表现。像企业注重品牌创造以发展“品牌经济”一样,高等学校也应当有创造自己的质量品牌的追求与愿望。

为了使质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文化,必须要有一种质量环境。目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因而都积极致力于改善或优化教育的内外环境。相对而言,学校内部环境对质量形成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因为提升质量的主体,总希望自己的活动能够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当然,学校对提升质量实践者的支持程度,也取决于他们对学校的承诺、忠诚和贡献程度。这种承诺、忠诚和贡献的程度越高,他们从学校所获得的支持程度就越高。

在高职院校,将质量视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并进行建设,对学校的科学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这种视野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教师对教育质量的认同问题。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因素,是教育质量的创造者。一般来说,教师对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同已没有多大问题,但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内涵的理解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有当质量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即成为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成为大家的内在追求时,才能使全体教职工成为提升质量活动的坚定拥护者和自觉实践者。

其次,这种视野有利于发现质量提升的基本策略。对于教育质量问题,人们一般认为是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对于因学校质量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质量问题,人们几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所有的高校都通过有关规章制度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实际的教育质量又是如何?分析出现教育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恐怕最后还会提到学校质量文化缺失这一点上。

对高职院校来说,如果没有一种质量忧患意识,缺乏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对质量形象的追求,在质量环境建设方面无所作为,谈质量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使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内化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一种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提升质量的思想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提升质量的工作才会真正得到落实。因此,将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乃是一种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策略。

再次,这种视野有利于解决因高职院校教学与社会服务双重职能带来的质量管理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职能与社会服务职能处在分离的平行世界里,很难形成共同的质量理念和相互支持的质量管理系统。职能的独立分工,固然可以使职能部门的工作者对自己所在的工作兢兢业业,但很难使他们关心整个学校的全面质量的发展与提高。而质量提升的成功有赖于各个部门之间,甚至不同系统的相互协作,有赖于全体教师对提升质量的关心。当人们在质量文化层面上而不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对待教学质量与社会服务质量的矛盾时,往往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化解各种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