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要创造不同层次的品牌

高职院校要创造不同层次的品牌

时间:2023-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办学水平较高,教学资源较丰富的院校可创建示范性的品牌高职学院。要完成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任务更加艰巨。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各类高职院校全面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一是确定了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

三、高职院校要创造不同层次的品牌

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经费短缺,教育资源不够充足,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品牌战略,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培植一个到几个不同层次的品牌,如建设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培养名教师、名校长,建立品牌实训基地,创建服务品牌、学生管理品牌等等。其中精品(品牌)专业的建设应是品牌战略的重心。整体办学水平较高,教学资源较丰富的院校可创建示范性的品牌高职学院。

通过创立品牌也可以大幅度提高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

1.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要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重点建设高水平的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1)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必要性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其中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至关重要。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不足。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首次明确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总体部署,要求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几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需要通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加快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技术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队伍既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加快培养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复合型、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因此,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任务更加艰巨。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贡献巨大,但还难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品牌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展迅速放到质量提升上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各类高职院校全面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八亿农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的现状,必须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既要加快发展农业类高职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因此亟待建设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其他院校发挥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工业化进程服务。

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提高,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如何适应生源变化的实际情况,使广大学生都能够成才,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如何通过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所有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需要通过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来解决。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在数量上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实施示范性院校建设,将在总体上促进全国高职院校踏踏实实注重内涵建设,真心实意关心各类学生成长,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使各种类型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都有更大提升,从而在质量上进一步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推进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

(2)如何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

国家对于如何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一是确定了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

在建设中,应以专业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发挥辐射作用,引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发挥重大作用。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要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教学条件要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尤其要建成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实训基地;要建设一批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有明显突破、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以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造就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要努力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在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要特别注重在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对口支援农村和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有很强的导向性和辐射性。

应充分发挥示范性院校在区域内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推进当地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坚持以强为主、兼顾均衡,在布局上择优遴选、协调发展,在强调突出示范性的同时,要从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发展基础、不同类型、不同主办部门的高职院校,做到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要优先支持办学条件好、工学结合紧密、就业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建设,优先支持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专业建设;要坚持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为第一要务,在服务中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就业水平为目标,同时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各类培训、技术服务与对口支援,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积极探索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依靠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同。

三是明确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入选条件。

院校领导的能力领先是建设示范性院校的首要条件。院校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应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具有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具有很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创造力和人格魅力。其次,院校必须具备优良的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发挥示范作用。一方面应做到办学有规模,质量有保障,就业有优势,改革有成效,办学定位准确,理念先进,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能够有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和较大投入,使其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的资源比较充足。第三,必须在教育改革方面有鲜明的特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各种能够有效促进就业和减轻学生学费负担的途径。第四,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做到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成效显著,有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及具有“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有与产业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有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能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第五,要强调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够围绕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国家工程,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

四是明确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应放在专业建设、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辐射能力建设方面。

首先,专业建设是核心,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增强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有效平台。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以专业基础条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质课程建设、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建设一批办学条件好、工学结合紧密、就业质量高的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要在专业基础条件建设中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吸引优秀的领军人物创造必需的条件;同时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实践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双证书”制度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改革,同时每个精品建设专业确定3~5门专业核心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

其次,要加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示范性院校要能够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一方面,要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真实的生产环境;另一方面,要为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时,要承担本校、本地区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任务;整合校内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创建区域性网络平台,实现本地区高职院校的网络资源共享。

第三,要加强示范院校的辐射能力建设。其主要是加强为本地区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服务的能力建设,以及通过集团化运作等多种形式,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开展对口支援,使对口支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相结合。示范性院校要努力成为地区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区域内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增劳动力培训等任务;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探索建立以示范性院校牵头,其他院校自主参与,紧密性与松散性相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建设院校可派遣教师去合作院校挂职任教或接受合作院校教师的挂职锻炼。同时,在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和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包”与“培训包”,形成品牌,逐步推广,让更多的高职院校分享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成果。

2.高职院校精品专业建设

(1)精品专业的内涵

所谓精品,就是指一事物特别的优秀,即与众不同,又优于众者。对于高职院校或者任何一所院校来说,专业成为“精品”的评价标准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受人才市场欢迎。教育家王国维先生曾明确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他极力主张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并重。理论知识就是“知其所以然”,实际知识就是能力(包括技能),也就是“知其然”。近百年后的今天,王国维先生的知识观,对于我们评价精品专业的标准仍然值得认真借鉴。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即“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种规格的人才。从本质上说,实践能力是由知识运用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生存与发展能力三方面构成,前两者构成职业性能力,后者为社会性能力。从学生接受教育的时期来看,相对于职业性能力而言,社会性能力是关键能力;从学生就业后所需的能力而言,生存与发展能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职业性能力则成为关键性能力。因此,精品专业应在总体上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原则,培养出“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毕业生。

(2)精品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精品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①创新性原则

精品专业建设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上各高校各专业都要根据自己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精品,更无先例可循。因此精品专业建设要遵循创新性原则,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不能因循守旧。特别是在我国目前高校专业目录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条件下,精品专业建设应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②市场导向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基本上已完全走向市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经成了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扩大学校的辐射力,毕业生高就业率是一块很响的牌子。而要提高就业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就必须瞄准市场,专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以软件专业为例,据权威机构预测,我国现在缺少软件开发人员30万到40万左右,目前全国有软件企业5 000多家,从业人员25万,平均每家不足50人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国内软件行业人才每年的缺口将高达20万。而中国的IT人才主要是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及电子电信等相关专业培养出的大学生,每年仅有大约5万人,可见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的软件专业的毕业生会有多走俏,铆足劲建设软件专业为精品专业的前景多么美好。

③特色化原则

精品专业建设要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的办学水平和发展后劲,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专业的某一特色,并和其他高校的同一专业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面面俱到,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世界著名大学也不是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是国际一流的,如美国哈佛大学最出名的是MBA,日本早稻田大学最出名的是政史专业,而我国的清华大学优理工,北京大学强文科等。

④稳定性原则

精品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色的形成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

⑤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指的是发展性、超前性。精品专业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具有前瞻性特征的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能代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能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高新技术专业。精品专业建设要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变化。

(3)精品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

高职院校精品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①教学理念。精品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以老一套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因此,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空有满腹经纶、纸上谈兵而无实践经验的老师怎么能教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呢?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训水平是关键。必须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践,提倡教师社会兼职,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兼任专业课或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以密切教学与工程实际的结合,缩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距离。

③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根据精品专业建设的需要,配备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例如理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注重实验环节,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对知识理解消化,没有实验设备学生就只能空想,望实验兴叹了。

④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精”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在教材上可能没有现成的合适的教材,可以采取根据需要,结合教学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

⑤教学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配套,要凸现不同就难免有“出轨”之处,高校要改革那种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赋予院、系更大的专业建设自主权。

3.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1)精品课程的定义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重点包括7个方面的工作:制订科学的建设计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其特点就是既要有特色又要创一流。

(2)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培养和建立结构合理、理念先进的教师队伍,开发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才质量。

(3)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紧密结合,两者相互作用,通过精品课程的准备,可以锻炼和造就名师,培养出一支过硬的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既实现了精品课程教学的良性循环,又提高了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

建立一套有特色的教材和课程体系。高职教学已经从计划培养转向受市场驱动,决定其教材不可能一成不变、千人一面,要有前瞻性、跳跃性和灵活性,反映社会最前沿的知识,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建设高职精品课程,必须立足高职院校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开发适合自己的实用性教材。

调动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教学科研一直是高职院校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人认为教育对象层次低,没有必要搞科研,即使搞,也是为了应付评聘需要,缺乏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工作深入、认真的研究。因此,导致教师普遍创新意识不强,不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而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课程中,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而且能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带入课程教学,使教师在教中学习、教中思考,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率,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定位是服务于社会,因此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在社会立足为中心。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从高职教学的角度,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最有效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认可度。

(4)高职院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①教学内容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首先,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集中于主干课程,突出高职的实用性;其次,要制订科学的、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既有学科总的大纲,也有各课程的独立大纲,要严谨、精细,明确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三,根据专业特点,选定优秀的教材,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编制课程计划,确定重点和难点。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始终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

②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尽快锻炼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骨干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将传统的授课优势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思想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带动和培养,吸收“双师型”教师参与到精品课程建设中去,组建合理的师资梯队。

③教学手段的更新

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制作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案,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④精品课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评估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对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要严格把关,组织开展“达标课、优质课、精品课”评选,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和鼓励。

4.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高职院校中的专业带头人与普通高校中的学科带头人有很大区别,学科带头人侧重于学科理论的研究,而专业带头人重点是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研究等。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中的优秀者,应负责本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可以界定为: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严谨正派的学风;其次要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思想活跃,在某一专业进入了专业前沿领域,有突出的专业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能组织和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的拔尖人才。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

(1)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

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既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备优良的学术才能素质,即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首先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还要具备优良的学术才能素质,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对专业发展有预见性,善于继承,勇于开拓、创新和拼搏。

(2)实绩突出的多能型人才素质

人的素质是通过工作实绩的取得而显现出来的,而工作实绩又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专业带头人不仅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培养和造就多能型人才,专业带头人就不能是纯学者型、教学型的,而是能教学、通生产科技又了解市场经济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多能型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动手操作和科技推广能力,还要有经营能力和市场经营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

(3)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思想活跃,在某一专业迈入了专业前沿领域,所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并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4)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应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和运用电脑网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科技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带头人。

【注释】

[1] 杨辉:《企业质量文化刍议》。航天标准化2005年第5期,第21~26页

[2] 万力:《人是企业产品质量文化的核心》。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58~59页

[3] 易自力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4] 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版第27期,第22~24页

[5] 朱怀忠:《“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冶金教育2005年第3期,第58页

[6] 吴岩主编:《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99页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188页

[8] 易自力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0页

[9] 王妙:《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创新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