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积件的特点
积件是针对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软件模式和新的教材建设思想,它的主要特点是:
1.注重人的主体性
我国先哲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的运用,不是在课件开发之初,而是由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真正做到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计算机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和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技术保障。
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
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程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
3.基元性与可积性
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例如,一段下雨的素材(图片、动画、电视),语文教师可用来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生物教师可用来讲生态;地理教师可插入气候的课程演示中;物理课可讲水的状态变化和落体运动。如果让学生来发表意见,则可以提出上百种创意,甚至教师和专家们也意想不到。
4.开放性,自繁殖性
积件的素材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都是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学生)都可以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入库规范,积件在教学活动中就自然具有开放性、自繁殖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参与,积件的迅速发展将不可思议,就像今天Internet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样。
5.继承性与发展性
积件与课件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积件包涵了课件的特殊性。课件是积件的特例。对于个别化教学、学生自学、教师讲解某一特定问题、家庭教育、网络上的学习等,课件是比较适宜的教学软件。它们的不同点是课件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境,积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境,积件更适宜教师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情景。课件经过适当加工(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就可纳入积件的微教学单元库,为其他教师重组使用;积件经某教师组合成为适合当前教学情境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一个“临时”的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课件与积件可以互相转化、相互组合、相互包涵,体现了CAI辩证哲学的生动魅力。
6.技术标准规范性
为了实现积件在校、地区、全国、全球的可重组性,积件的各类信息资源必须遵从当今世界主流标准和规范。例如,文本的格式、图形的格式、声音的格式、动画的格式、Internet网络接口的格式等都必须与世界主流应用软件一致,否则无法实现素材资料的组合。教学信息的分类、编码,应有类似“中图法”图书分类的法则。此外,还应考虑考光电阅读、条码扫描系统、CD-ROM、VCD制式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需要在国家一级层次上确立法规性的标准。
7.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
积件集中了当代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精华,它有大量丰富的教学素材、用起来很方便,操作界面直观、明白、人性化、教学化,适于全体师生,适于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课堂教学的实用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