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计算机实验的分类
计算机教学中的实验,可以按如下标准进行分类:
(一)根据计算机实验操作的对象可分为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1.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实验教学中进行的演示实验的目的主要是把操作的方法和技能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供示范,为学生独立操作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演示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学习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二是通过演示实验,介绍学生将要进行实验的方法步骤、技能;三是通过教师操作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习惯。
将演示实验与一定的教学手段配合,可以组成各种实验教学课型。例如,将演示实验穿插在教学讲授过程中可组成演示讲授课;将教师的演示与学生的讨论结合可组成演示讨论课;将教师的演示与学生的练习结合可组成演示习题课。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演示实验,常常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鲜明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整节课的时间,在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它是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按预先做好的设计,完成规定的题目。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操作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当根据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习惯。
将学生实验与一定的教学手段配合,可以组成各种实验教学课型。如将学生的实验穿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组成“边教边实验”或“边学边实验”;将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独立操作的分组实验过程中,就构成了学生分组实验课型。各种实验有各目的特点,各自的功能,实验教学应当是各种实验与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系统。应当根据教学的整体要求来选择和组织实验教学系统。
(二)根据实验场所可将计算机实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课堂实验两种
1.实验室实验也称整堂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实验室独立地操作完成一定的实验任务的实验。这种实验持续的时间较长,通常以课时为单位。
学生实验室实验的功能和目的主要有:
①学习某些实验方法。
②学习或者练习某些实验操作技能。
③比较系统地形成或者巩固计算机知识。
④形成或者加深对某些计算机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
⑤复习、运用、巩固和加深已学计算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初步应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爱护实验器材、遵守纪律等良好品质。
在实验室实验中,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独立性较强,因此要求学生实验前要做好预习,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需要教师加强指导,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实验达到良好的效果。
2.课堂实验也称随堂实验,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把实验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其效果非常好。但必须具有相应的条件才能进行课堂实验,最好是在教师能进行有效控制的多媒体(局域网)实验室中进行。课堂实验从属于计算机课堂教学,必然要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这就要求课堂实验的内容必须与教师讲授的课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求实验操作简单、时间较短。课堂实验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验教学能力,特别是教学组织能力,要有实践经验。教师要精心地选择实验内容和设计方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实验室实验和课堂实验应根据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来选择进行。二者各有优缺点。课堂实验效果好,时间利用率高,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验室实验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但实验室实验效率不高,花费的时间较长,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三)根据学生对教师控制是否存在反馈作用,可以将计算机实验教学分为操纵型实验和调控型实验两种
1.操纵型实验不存在学生对教师控制的反馈作用。
2.调控型实验存在学生对教师控制的反馈。教师及时地调整控制内容和控制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操作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根据教师给出学生控制信息的方法,又可以将调控型实验分为分段控制式和全程控制式。
①分段控制式,是指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给出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步骤逐步完成实验。
②全程控制式,是指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就明确提出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不再强调,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过程。在具体实验时,要根据实验的内容和需要以及实验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进行。一般来说,分段控制式,适合课堂实验和检验知识与巩固知识的实验等,而全程控制式则适合实验室实验和编程实验。
反馈作用是通过信息传输来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较好地进行控制,从而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时,最好通过巡视学生的实验来进行。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可以避免个别学生不善于提问而耽误宝贵的实验时间,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四)按实验内容,可分为一般应用操作实验和程序设计实验
1.一般应用操作实验是为了学会使用某类应用软件,掌握某种技能。
2.程序设计实验是为了掌握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句的格式和功能,验证教师或者学生自己设计的程序,并进行程序的调试或修改。
(五)按实验的目的,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创造性实验
1.验证性实验主要用于基本知识、基本命令、语句的格式和功能的学习,即验证教材或教师讲述的内容,常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实验的主要形式。
2.创造性实验常采用课题的形式,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该课题,常用于综合知识的应用。
(六)按照实验所用的时间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
1.课内实验是指利用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学时间进行的实验。
2.课外实验是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实验。安排课外实验时要注意实验条件,如果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课外实验所需条件,则课外实验将无法完成,进而也达不到预定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