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 附:计算机课程参考教案三
二、教学目的:了解信息、信息社会、信息处理的概念,理解信息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材分析:全国《中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一章第一节,重点是信息处理离不开计算机,难点是信息社会这个概念的把握,关键是信息概念的介绍。
四、课型与教法:单一型、讲授法加谈话法,注意启发。
五、教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幅挂图。
六、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学生到位,注意力集中。
[自我介绍] 让学生认识自己。
[板书] 计算机应用基础
前言:本期每周2学时,将学习书中的第一、二章的内容。星期二下午第2节上课,第3节上机。期末考试,课程学完将参加全省的统考。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板书] 第一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第一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处理评点:新授课没有复习引入环节,可开门见山;作为课程的第一堂课应有课程的内容、教学、实习的安排、课程要求及测试的说明。
[提问]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呢?
[自答] 不懂计算机将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
什么是信息呢?[板书] 一、信息
(挂出挂图,请学生观察,并回答)
[提问] 你从图上看见了一些什么?
从挂图上看到的东西就是这幅图负载的信息。
信息是人类大脑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理解。因此同一事物,人的视点不同和思维的不同,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刚才的图,同学们每人看到的信息就可能不同。信息是主观的,信息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存在的。
信息可用不同的方式存储起来:文字、数字、图片、图表、录像、录音,即有多种媒体的信息。并用这些方式进行表述和传递。存储的信息称为数据。
同一个对像,往往要用不同的信息来描述它。例如,摆在你们面前的课桌,形状、颜色可用图片描述,长、宽、高可用数字来描述,材质、用途可用文字来描述。于是现实世界中课桌,就转换为信息世界中的课桌了。
评点:从图片开始,活跃了课堂。从信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相关概念来介绍,可加深理解。
[板书] 二、信息社会
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将现实的客观或抽象的事物变为信息化的事物,我们的现实世界也就变成了信息世界。读一本好的小说,看一部好的电影、录像,就如同亲临其境,这就是信息世界的奇异魅力。然而这种转换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1. 人类社会的三次革命
(看书,充分利用教材)
2. 3C技术的发展,突出了信息的重要。
(看书,勾出一句话)
信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宝贵资源。
3C技术使得现实世界转化为信息世界成为可能,使得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成为可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成为可能。
[板书] 三、信息处理与计算机
......
评点:有了场景,突出重点已很自然,也很容易。
四、小结:在信息社会中不学计算机,何以立足。
五、 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