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明确了和谐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后,不难发现其对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教育内容的扩充及实用化。和谐教育要求教育内容进一步扩充。多年来我们沿袭着传统的几大科目,甚至考什么学什么,教育内容过于狭窄,教师和学生就地打眼,越钻越深,越钻越偏。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改革评价制度外,还要更新教育内容,使之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实社会,平等对待各门知识,平等对待理论和实用知识,使各科各类知识教育和谐发展,均衡进步。
2.创办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学校以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及多元化教育要求。社会的和谐发展,要以不同个性的个人发展为基础。而每个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民主化,民主化在教育上突出表现为需求的多元化及发展的主体化。因此,创办不同特点和类型的教育以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是从个人的和谐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的必然需求。
3.把握好普及教育与特色办学的关系。普及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国家要保证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性,世俗、公立、免费是义务教育的三大特征。但依据和谐教育的要求,普及教育不等于个性发展的整齐划一,而是尊重个性差异,目中有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依据,而不是扼杀其个性。所以,普及教育不是划一教育,而应当理解为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和谐发展。
4.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要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去那种呆读死记,死搬硬套,抱着一本教材诵经,显然培养不出和谐发展的人。当然首先要转变的还是教育理念问题,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考试匠、背书匠。而从教师角度看,和谐教育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专才”向“通才”转变(尤其是在中小学校),从经师向人师转变。
5.职业教育或就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和谐教育使教育目的在内涵和外延上得到了扩充和扩大,要求教育思想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应当说它是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化要求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它对传统的人才观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传统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那些人为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不能机械地、模式化地理解将来的社会需求,培养方向和目标的划分应当更多地考虑受教主体,而不是施教者的一相情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当进一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整合改进。
6.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在封建社会中,科学知识不被重视,四书五经统治着教育。我国经历了数次引进西学运动,尤其是解放后,国家重视科技知识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国民的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克服所存在的重理轻文、文理独立不相往来等种种不良倾向,实现文理的综合和整合。树立学科知识平等观念,打破知识的各种壁垒和藩篱,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和谐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道路。对其多种内涵的把握及追求,导致了教育目的的沉浮变迁。一般地讲,对和谐教育内涵的新理解要比旧陈述更全面、准确,因此,其内容是在不断更替和创新的。随着内容的逐步丰富和明确,其现实意义日益突显出来。和谐教育以个性的张扬为基础,其本身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深入透彻地理解和谐教育的含义,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很多模糊的问题会因此而清晰起来。和谐教育更加关注各种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限于某些孤立的教育目标本身,它具有互动性、动态性强的特点,加之它与社会目标紧密联系,因此,它与全面教育有所不同。和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实施和谐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并使素质教育的很多方面更具体明朗。
因此,研究和实施和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