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倡导和谐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

倡导和谐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

时间:2024-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倡导和谐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及其创造性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因而,倡导和谐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关于和谐教育可谓由来已久。至此,和谐教育的思想再度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理念。和谐教育的提出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倡导和谐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

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及其创造性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同时又具有完善人格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摆在我国高校教育面前的一大课题。

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被大大强化,不论专业设置和改造,乃至教育内容的调整与更新等都以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依据和标准。同时经济发展对一些专业人才的需求,反过来又激起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投入更大热情,从而导致“为用而学”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被强化。似乎只有专业知识才是人才,只有学习那些在经济发展中直接化为效益的东西才是有用的知识。当然,教育为经济服务以及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使人才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并不构成问题。但若过分强调教育的实用目的性,并以此作为高等教育办学的依据,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短期行为。从短期效果看,学生似乎更加适应了经济的发展,但教育的纯工具意识被过分强化,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褊狭不合理,从长远看,不仅限制了人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会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从更深层次看,由于高校育人意识的淡化,导致道德性格、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非智力因素的缺憾,其后果可能会加剧人的心理失衡、人与人、人与自然冲突的加剧。因而,倡导和谐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什么是和谐教育呢?关于和谐教育可谓由来已久。

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形成了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有“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的记载。由此可见当时的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文化传统又注意实用技巧;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其后由于受到“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将科举入仕当成读书的唯一目的,特别是自隋唐以来的我国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导致学校教育形成了重文辞轻实学的学风,从而使许多人终日埋头经书,不注重研究现实问题以及自然科学,重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形成了重权威创新,重继承轻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独立性弱的性格特征。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受到西方实学思想的影响,黄宗羲颜元魏源等启蒙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探索。直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以世界观为终级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体、智、德、美、劳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至此,和谐教育的思想再度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理念。

在西方,古希腊的雅典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和谐的发展。当时教育中出现了“三艺”,“七艺”等不同提法。欧洲中世纪神性压制了人性,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也随之被宗教禁欲主义所吞没。文艺复兴之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几乎为西方每一个进步思想家、教育家所推崇,成为贯穿在近现代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崇高理想。从以维多利诺等人文主义教育家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到以卢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都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全而和谐发展的关注:欧文则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同改造社会的目标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了“新和谐”,(New Harmony)思想观。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产生一切能力和谐发展。”当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对历史上“和谐教育”思想的科学总结。

什么是和谐?关于和谐一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末年的史伯,他提出了以不同元素相配从而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所谓五味相和食物才可口,六律相和音乐才动听。[4]和谐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指的是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也是事物得以健康发展的理想状态。因此,和谐是事物之间按照内在规律运转的状态。

所谓的和谐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探索学校教育诸因素合理配置与协同运行的机制,促使学校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和谐教育”的理念应体现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在教育观念上应改变传统的各科之间脱节与隔离的状况。避免文理分家导致学生素质缺陷,通过各类学科间的渗透,充实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通过各种教育因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合力,使学生得到“全大脑”的开发和“全人格”塑造。和谐发展并不是均衡发展,它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个体完善、协调的人格。其次,在学校管理中应渗透“天地人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最终达到使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交互作用,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提高综合素质。

和谐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模式,主要用来指导教育活动,调节教育系统总的各种思想和观念:它包含着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和整体化的质量观。

和谐教育的提出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爱因斯坦曾尖锐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辨别力。否则,他 —— 连同他的专业知识 —— 就像一只受着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美国、日本的一些人文科学家曾预言21世纪将不再是自然科学的世界,而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同步发展的世界。人类知识技能飞速发展,只是淘汰和更新周期缩短,过去的纯粹灌输知识传授经验的应试教育模式必将被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注重智力潜能开发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所取代,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观念,既应有“工具意识”也应有“教化意识”,并且要自觉地保持两者的平衡和协调。所谓教育的纯工具意识即仅从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功能,并由此产生在教育中只重视传递工具忽视以文教化。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领域的文化都有“道”和“器”两个层面:所谓“器”体现的是指文化的工具价值,道则体现文化对人的启迪教化功能,体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人的影响过程。

诚然,我们的学生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缺少某些方面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缺少厚实的文化底蕴:底蕴不足,素质难以提高。因而重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人文理解”和“对人文的科学理解”,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求美,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互为补充,互相渗透,达到美的境界。

和谐教育的整体构型,所追求的是实现真、善、美统一的目标。席勒曾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6]从本质上说,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体现了真、善、美的关系。科学认识追求真理,伦理道德追求善,艺术理想追求美,虽然三者各不相同,但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古代,“美”和“善”是混合在一起的。“里仁为美”、“尽善尽美”—— 把美与善联系起来。孔子有“仁者,智也”,便把真与善统一起来。古希腊,苏格拉底有“知识就是美德”的说法,把真、善、美都联系起来。然而,真、善、美又有区别。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真”重认识过程,“善”重意志过程,“美”重情绪或情感过程。因而,真善美在主体中的辩证统一即是认识情绪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和谐教育追求的目标是要使我们培养的人达到身心的协调发展,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

如何来实施和谐教育呢?

有人曾预言知识经济时代可能会出现的“五精五荒”—— 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利,荒于道义。这“五精”与“五荒”的冲突,其根本是荒于人文,从某种角度讲,人文教育应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基础。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人文学科教育一方面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因为人文学科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科学知识,作为与人类实践相伴而生的精神现象,它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文学科也是传播和引导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必备条件。人文学科对于受教育者开阔胸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砥砺品行,提高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它在培养人的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同样自然学科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自然科学是以事实为中心,它是以范畴、定理、定律的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系统性的特征。因而自然科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一方面,培养人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自然学科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和主观主义水火不相容,“科学活动的最后成果,在任何方面对任何特定的人的应用或目标来说都是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和约束”[7];另一方面,自然科学教育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学生能自觉熟练地用科学方法来定义、分析、理解、判断和评价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思维有三个组成部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正确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整体的思维,逻辑思维是这个整体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整体思维的主要创新源。科学创造离不开灵感,灵感是生活积累在意识中的突然升华。同样科学创造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如人工智能等科学都有形象问题。艺术创造同样离不开逻辑思维,艺术中的形象性不但不排斥概念、理性,相反还要借助于概念、理性的思考。正如高尔基所说,一切形象都是理性、直觉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人的思维活动不可能单纯只有一种思维起作用,而往往有两种、三种思维交织在一起起作用。正因如此,学音乐的,应懂些声学;学美术的,应懂些光学;学雕塑的,应懂些材料学,也即学人文的必须懂些科学知识。由于逻辑思维执著于前后的一致性,因此往往很难于突破、飞跃和创新。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的开拓的想像力是无限的。艺术想像具有创造性,可突破现实的限制,具有超越性。从这一角度讲,人文学科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求真、求善、求美、创新从而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