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古代的国防的分析介绍

我国古代的国防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4-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对武功和国防的重视。(二)我国古代的边、海防建设边防、海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

一、我国古代的国防

我国古代的国防,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历经数千年,并随着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而不断发展。这种完整一贯的历史延续,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锤炼了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患的尚武精神,形成了习文善武、文治武功的优良传统。例如,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儒、墨、道、法四大家,尽管在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上差异很大,但在国防武备方面的思想却相当接近。儒家强调义战却不非战,主张“足食足兵”、“文武不相离”;墨家强调非攻兼爱却不非诛,主张对不仁不义者实行讨伐;道家学说一方面比较厌战,另一方面又大讲用兵方略,宣扬“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法家尚战善战却极为慎战,主张“富国强兵”、“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对武功和国防的重视。

(一)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早在夏初,王已控制了军事大权,已有对参战人员编组和奖惩的规定。商和西周,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开国首领担任;士卒主要由奴隶主和平民充当,奴隶一般只随军服杂役;车兵为主兵种,师为最高建制单位。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解体,各诸侯国实行兵制变革,废除奴隶不能充当甲士的限制,始行武官任免制度;车兵地位逐渐下降,步兵地位逐渐上升;依户籍定军队的编制,军为最高建制单位;开始出现郡县征兵制。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开始确立,诸侯大国之间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加速了军制变革。各国奖耕战,尚武功,修赋税,明法度,力争富国强兵,出现一系列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军事制度。如剥夺私属武装,集中军权,统一军队,文武分职;凭玺印、虎符任将发兵;扩大步兵,建立骑兵,有的还发展水军;建立按军功晋爵升赏制度;推行郡县征兵制,出现募兵制,主要征募农民当兵。

自秦统一中国到清末,历代封建王朝,根据各自的需要和条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帝王的军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便于帝王控制的统帅指挥系统;常备军按任务或武器编组,成为武装力量的主体,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以步兵或骑兵为主要兵种,明朝开始出现专门装备火器的部队,建立武库储粮和运兵制度,主要武器装备和军需物品由国家监制和供给;因势采用征兵制、募兵制、世兵制等,多数以农民为军队的主要成分。兵制的许多内容通过法律形式颁行,如唐朝的《卫禁律》、《捕亡律》、《擅兴律》、《军防令》等,对军队调发、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制造和配发、厩库管理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不少帝王、政治家、军事家对兵制的研究和改革推动了兵制的不断发展。

(二)我国古代的边、海防建设

边防、海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

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它是城池筑城体系的发展和运用。历史上先后有八个诸侯国和10多个王朝构筑、修建和连接,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 000多公里的长城。长城据险筑墙,关堡相连;烽堠相望,敌台林立,层层布防,在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秦统一之后,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曾发挥过重要的防御作用。此外,我国少数民族在东北也修筑了称为“边堡线”的长城。

我国古代的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为防止倭寇的偷袭、骚扰,明王朝一是下令禁止,二是在沿海的主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寨、墩、烽堠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击了倭寇的侵扰。

西汉文、景时,为防御匈奴的一再侵犯,积极推行实边固边的政策。一是在边关要地配置边防军,包括边境上的郡国兵和屯田兵,依靠边郡太守和都尉率兵防堵匈奴的进攻。二是输粟实边。文帝时,晁错提出奖励百姓输粟实边,依输粟多少,赐给一定的爵位,或赦免罪过,并令入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待边境一带粮食充足后,再运到内地郡、县收藏。这一政策的实行,有效地巩固了边防,为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徙民治边。晁错在《筹边策》中提出,在边境要害之处,建立城邑,高城新堑,以防袭扰。当时每一城邑,徙民不下千家,有才能、习风俗、知民心者充任首领,建立伍、里、连、邑制,平时首领组织徙民训练,战时则率徙民抗击敌人。这样,每个城邑都成为坚固的军事要塞,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到了汉武帝驱逐匈奴之后,在西北边兵有警则战,无事则耕,戍卒无饥馁之忧,国家无转运之劳。屯戍军队与大量移民共同守边,且耕且守,较之“徙民实边”更为扎实有效。

(三)我国古代富国强兵的国防思想

富国强兵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无不重视发展经济和充实武备。当时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作战篇》中就指出:“带甲十万”,“日费千金”,说明军队进行战争必须要有物资作保证。而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也说:“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进一步阐明国防强大依赖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根本是首先发展生产。在富国乃强兵之本的思想主导下,他在齐国从整顿国政入手,推行乡制,使士农工商各务其力,经济发展和国家富裕很快带来了齐国国防的振兴。

此后,各朝代的统治者都十分强调这一思想,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努力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统一起来。如汉高祖得天下后,实行裁军赐爵、与民生息、重视农业的政策,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强军力;西汉与唐朝的军事屯田收到明显的效果;明朝把开发边疆,繁荣经济同抵御外来侵略结合起来;而秦始皇之所以能吞并六国一统帝业,正是由于秦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