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对抗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1906年,德福雷斯特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可以对无线电信号起放大作用的真空三极管。这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它不仅促进了军用电服、电话和广播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为电子战准备了条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电子对抗作为一种作战手段引起了军事家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军事强国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这用电子技术,旨在争夺电磁优势。1937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在英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设置雷达网,这项工程于1939年夏季全面完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东南沿海的雷达网在保卫英伦三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子对抗技术进入了一缓慢发展的时期。直到1947年末,美国贝乐电话实验室的3名物理学家肖克莱、巴丁和布拉坦研制成功第一只占接触型锗晶体三极管后,电子技术才有了新的突破,为电子对抗设备向着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中、朝军队转入反攻后,促使美国空军不得不重新考虑实施无线电干扰的问题。美军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老式干扰机安装在B-29飞机上,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官方出版的《美国空军在朝鲜》一书中指出,如果当年没有电子对抗的支援,B-29的损失很可能增加300%。
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对电子战又有了新的认识。先是在携带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上安装了多种类型的电子对抗设备,以干扰敌方的地面预警雷达、引导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对抗敌人歼击机的无线电指挥通信系统和截击雷达系统。此外,机上还装有消极干扰弹,可以投放锡箔条引诱敌人的红外寻的导弹上当。20世纪60年代初,一种专用的电子战武器系统出现。美国空军研制了形似飞机,头部装有一个雷达反射体,代号为“鹌鹑”的灵巧装置,上面装有一部和B-52重型轰炸机上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完全一样的干扰发射机,可以用同样的频率施放干扰。在越南战争及其后的所有局部战争中,电子战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争夺战场上的电磁优势,也成为争夺战争整体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战,经过了由通信对抗,到雷达对抗,再到电子武器全面对抗几个发展阶段。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发展陆、海、空军电子战装备和提高电子对抗能力,始终是各国争夺电磁优势的重点。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军用电子设备正向小型化、性能好、价格低廉的方向发展,这就给现代战争大量使用电子对抗装备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现代战争中,几乎每个作战单元都配备有电子设备和电子对抗装备。电子探测装备,如警戒雷达、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机等,电子通信装备和通信干扰机,自动化指挥控制以及其他电子装备,已经在现代战争中普遍使用。为了夺取电子战的主动权,很多国家还专门建立了电子战部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