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未来五年我们做什么?

未来五年我们做什么?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我想提出的问题是:同济人文学院建院五年多了,下一个五年应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现在我院有了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了好的发展前提,所以未来5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哲学做到国内前列。其实2011年我们已经在做了。你说我不玩,我就逃,不行么?

未来五年我们做什么?[1]

各位老师,大家好!再有十天,2011年就要过去了。最近大家有一些表要填,要做这样那样的总结。我身为院长,更得总结。我先来说说学院的情况。

2011年对于本院是重要的一年,我们完成了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之后进行了初步的布局,增设了中国哲学、美学、宗教学三个二级博士点,加上原有的外国哲学,我们已经有4个博士点在招生了,而且,我们已经做好计划,争取明年再增设3-4个博士点。这个工作仿佛是顺理成章的,但毕竟要动点脑筋,费点口舌。我院的特点一直是思路清楚,当然首先是我要思路清楚。

对于我们学院而言,这是学科建设上的重大进展,以后,我们许多事好做了。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现在要做更多的事了。我们得补充师资,引进人才,在年内,我们已经成功地引进了6位高水平的学者:台湾林安梧教授、香港林子淳教授、北京郭世佑教授、上海曾亦教授,广州陈畅副教授,杭州高松博士后等。他们将陆续到任。就在上个星期,院教授委员会又讨论通过,要补充3位师资。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院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坚持了高标准,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学院教授委员会诸位教授的眼光。以前在我们学科草创阶段,我们进人有点急了,现在我们不会了,也不必了。除了学术标准,这方面我们也得出奇制胜,比如这次林安梧教授和林子淳教授的引进,前面还有冯俊教授的引进,我们是特别成功的。这方面我们还是一句话: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必须意识到,在引进人才方面,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哲学、宗教学、古典学等,还需要一批学者,数量在15人左右。今后我们的目光首先要瞄准海外,一是海外中国学者,二是外国学者,要加快学科的国际化进程。

2011年与学科相关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新闻传播学(新闻学和广告学)两个专业的并入,此事正在发生中。我们已经花了不少力气,但因为校当局这方面的思路不是特别清楚,执行力也不够强,此事拖了几个月尚未完工。等到这两个专业正式并入,我院将启动一次本科层面上的学科调整,对学院系科进行优化配置,对现有专业以及即将并入的专业进行重新定位。为此我们已经做了一点准备工作,比如刚刚成立了“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所”,这是为可能发生的文化产业专业的重新定位而准备的。虽然我们已经有良好的规划,但我想我们只能把这个工作推到明年了。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个人的学术研究也没有耽搁太多,在此也应该向大家报告一下,以免各位误认为本人只当院长不干别的了。行政工作当然对我的研究是有负面影响的,因此今年夏天我只好跑到德国柏林去躲了三个月。中间因为想家了,又跑回来一趟,所以实际上只待了二个月。但在这二个月里我做成了一件事,一件拖了很久的事。在2011年,本人在尼采研究、海德格尔研究、艺术哲学三个领域上均有进展,出版专著2本(其中1本为扩充修订版,一本为文集),编著1本,译著3本,发表论文2篇;另外在柏林自由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发表了2篇学术演讲。主要著译有:1、专著《语言存在论》(修订扩充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2、文集《边界上的行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3、编著《德意志思想评论》第5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4、译著《同一与差异》(主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5、译著《瓦格纳事件》(商务印书馆2011年)。6、译著《悲剧的诞生》(汉译名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我认为自己做得相当不容易了,但明年的收成大概就没这么好了。

以上是学院和我个人的年度总结,请大家批评。下面我要展望未来,谈谈我对学院下一步发展的设想,也希望跟大家做个讨论。在此我想提出的问题是:同济人文学院建院五年多了,下一个五年应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们在座每位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光我一个人想,是不对的。我在这里先提出我的初步想法。

第一点,我认为关键是要把哲学学科真正做好做强。前几年,我花了大心思,努力想把中文学科和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做起来,不能说没一点成效,但效果不是太显著。相反,前几年哲学方面没什么大动作,几乎没有进人,但我们进展得很好,据说作为二级学科的外国哲学已经列为国内第六名了,成了同济优势学科,哲学一级学科已被评为B+(我也反对评估,但它确实也能反映基本的水准)。但我们哲学系依然只有25人。为什么?我认为关键是学科点。没有博士点,在学科制度上没有根基,没有保证,现在看来是不可能做强了。现在我院有了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了好的发展前提,所以未来5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哲学做到国内前列。这就需要扩容,需要进人,我们的计划是把哲学系做到50人左右。其实2011年我们已经在做了。首先是中国哲学专业,我跟柯小刚教授说了,给你15人左右的编制,引进一批年龄比你年轻的有学术前景的学者。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院不要做中文、文化产业专业,以及后面可能进来的新闻传播学了。相反,我认为只有把哲学做好了,别的才能跟进。我下面的一项任务,已经向教授委员会提出来,是要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扩大到全院各学科。我的理念是,哲学说白了就是一套理论话语,我们各个学科,哪个不要理论么?所以,拿中文系来说,三个研究所,以后每个所都得把博士点方向设起来,文艺美学、文化理论、古典诗学,这是我现在想到的中文系的三个博士点方向。这事有两面:一方面,是哲学要“下行”,去贯通各学科;另一方面,各位老师要“上行”,要注意理论自觉和理论准备——多学点哲学没有坏处嘛。我们要解放思想,在目前这个谈不上完全学术自由的高校制度里,我们得坚持洪堡大学理想,把哲学普遍化,把哲学事业进行到底。

第二点,我要强调的是战斗力问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要提出的口号是:我们是来战斗的,而不是来吃饭的。我们学院有批评之风,好像战斗力很强,但在许多方面,比如发文章、出著作、报课题等等方面,我院的战斗力就比较差了。我们毕竟是在体制里生活,哪怕这个体制有许多问题,逃避不是最好的办法。我认为,真正的高手是要游刃有余,要进得去出得来。你说我不玩,我就逃,不行么?——你可能真正被玩弄了!比如这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我建议本院博士讲师以上的教师,凡是没有在研国家项目的,都应该申报。一次不行二次,三次不行四次,总归会成功的。现在资助力度加大,我们为何不要呢?

第三点,我想讲讲学院管理和制度问题。我是一个比较自由散漫的人,又主张民主治院。这当然不错,给我们学院带来了良好的风气,比如每一年的职称评审,都是一次让我感动的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近我们正在计划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一查,发现什么档案也没有留下来,我们开了那么多次学术会议,都没有存档,邀请了那么多国际国内的学者来讲学,也多半没有记录。一点历史感都没有。我们现在得重新补起来,这事已经特别被动了。还有,我们聘请了那么多兼职教授,什么时候关心过人家?聘完拉倒,像话吗?以后,我们得加强学院管理,树立人文学院新形象,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正跟刘日明书记商量,要在学院管理方面下点功夫。这方面我觉得首先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我已经向学校提出:我院工作为何不能更上一层楼,重要原因之一是党的领导不够强,我们这么大的学院,只设了一个总支,只配了一位书记,这怎么行?这个书记不会太累?虽然我不是中共党员,但我已经要求学校给我院设党委,并且增加副书记岗位。

除了党的领导,我觉得还得加强制度建设。在教学方面,我们已经制订了教授4-副教授5-讲师6的最低周学时讲课规定,所谓最低,我想是全球最低。但即便这样,这项规定仍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得清理一下,哪些方面还要做哪些规定,其实就是游戏规则。比如我最近还在想,到底要不要制订最低科研成果要求?目前在整个学校,大概只有我们学院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了。我说过在这件事上我很犹豫。人文研究是自由的,是不可量化的;但没有基本的量的要求,尤其是我们的年轻人,不给点压力,最后会一事无成的,到最后,比如十年以后,大家进行回顾和反思的时候,就会来指责我了,说是我把你们废掉了——会不会呀?

同志们,我们学院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我们当年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构建一个具有同济特色的人文学科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未来五年是关键。而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固然情况各各不同,但现在,我也愿意建议各位思索一下:未来五年你将做些什么?为自己,也为这个学院。谢谢大家!

【注释】

[1]本人于2011年12月20日下午1:30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全院大会上的述职报告,除工作总结外,主要是介绍了学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