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掌握大学生在恋爱中情爱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本研究设计了四个问题了解大学生对爱情专一性、稳定性的理解。其一“您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三角恋、多角恋的态度是:很反感;不道德;可以理解;无所谓”;其二“如果您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此时,有一位条件更好的对你表示爱慕时,您会:说明实情,挚情于恋人;把其当做普通朋友;瞒着恋人和其交往;感到茫然无措”;其三“当您十分信赖的恋人背信弃义,喜新厌旧,您怎么办?权当自己瞎眼认错了人;您不仁,我不义,采取报复;吸取教训,重新开始;痛苦得难以自拔”;其四“如果您失恋了,您会:痛苦、焦虑、悲伤;不愿再和异性交往;产生报复心理;能很快恢复平静,并投入学习或追求其它异性”。
1.大学生对多角恋的态度及评价
目前在大学生校园里,时有三角恋、多角恋行为发生,并不时地引发一些情感冲突。在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同时与多个异性保持恋爱关系是不可理解的,应该是反对或是不提倡的。但是大学生们的回答出乎笔者的预计,如表3-21所示,对三角恋、多角恋“可以理解”的排在了第一位,占总数的32.1%,其中男生高出女生9.3%,男生理解度高于女生说明了男生对情感的不专一性要比女生高,考虑的因素比女生多的缘故;排在第二位的是认为“很反感”的人,占总数的31.5%,女生略高于男生;认为“不道德”的25.4%,女生略高于男生。如果将持“很反感”“不道德”的两项合并视为否定态度,发现56.9%的学生对多角恋持排斥态度,尤其是女生持否定态度的比率要高于男生,说明了女生要求情感专一的期望值较高。只有11.0%的大学生对该行为的评价为“无所谓”,笔者原以为这一部分人有可能没有体会过情感历程,所以反应平淡,但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的频数表显示,这种推论是错误的。如表3-22所示,11.0%的认为“无所谓”的学生基本上平均分布在“正在谈”“没有谈”“准备谈”和“不想谈”的选项中,其中“没有谈”的学生略多一些,这个结果出人意料。更出人意料的是持“很反感”和“不道德”态度最多的是“没有谈”的学生,而不是“正在谈”和“准备谈”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最多的学生是“没有谈”的人,其次是“正在谈”的人;从中不难看出,“没有谈”的学生对待三角恋、多角恋的态度上明显比其他人高,认为“很反感”“不道德”的为26.3%,而在这个问题上“正在谈”的学生只有17.5%;认为“可以理解”的比率也比“正在谈”的学生低,说明了“正在谈”的学生更能体会大学生情感的不确定性,他们在情感上不排除一时冲动而只凭外在形象产生好感,在继续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不协调的因素。所以,放弃或多范围选择的欲望要强一些,更说明了大学生谈恋爱时更注重过程,更注重多样化地选择,这正是象牙塔内的恋爱关系不稳定性和不长久性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的主观因素之一。
表3-21 不同性别对三角恋、多角恋的态度构成情况交叉制表
卡方值=27.765
表3-22 目前的恋爱状况与对三角恋、多角恋的态度交叉情况
卡方值=27.765
为了更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此问题的价值取向,笔者专门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结果如下:
访谈员问:“您如何评价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三角恋,多角恋现象?”
男生A答:“这种现象虽然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可能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有,但有些也不是很绝对的,大学生中发生三角恋、多角恋只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成熟,或是对于自己感情的认识不清,当然也存在少数对于情感不真的情况。”
女生B答:“我觉得这也很正常啊,像三角恋,我喜欢他,他不喜欢我而喜欢别人,这样也可以啊。只要我们俩在一起就行,他在背地里找一个,这样挺正常的,我理解。”
男生C答:“这个可以理解的,有的和男生关系好,有的和女生关系好,也许是同学间的友谊吧,算不上多角恋。”
女生D答:“这个在学校比较普遍,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都是追求自己的爱情,我觉得没什么过分的地方。”
男生E答:“这个三角恋不管在学校还是社会成人中,到处可见,也没什么,只要彼此开心就好。”
女生F答:“对于自己来说如果有过多人喜欢你,你肯定很开心,所以在心理上谁都不排斥,但是由于一种社会道德,你可以享受别人的喜欢,但是要以正确的方式拒绝。”
……
从以上访谈结果来看,对大学生的三角恋或多角恋表示理解的人相对多一些,而理解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不成熟导致的多重选择,认为只要出于爱情就无罪,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普遍性。
2.对爱情专一程度的自评——是否移情别恋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规律,笔者设计了“如果您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此时,有一位条件更好的人对你表示爱慕时,您会:说明实情,挚情于恋人;把其当成普通朋友;瞒着恋人与其交往;感到茫然无措”。通过描述性统计交叉制表后得出的结论如图3-23(交叉频数表略)所示,“瞒着恋人和其交往”的大学生只占总数的4.4%,男生高出女生0.7%;排在第一位的是“说明实情,挚情于恋人”,占总数的47.5%,其中男生高出女生3.6%;排在第二位的是“把其当做普通朋友”,占总数的37.9%,在这一项中女生高出男生6.5%,女生更愿意把其做作朋友,保持友谊;排在第三位的是“感到茫然无措”,占总数的10.2%,男生比女生高出2.2%,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男女无明显差别。说明了他们共同面临着难以抉择的处境,既想人往高处走又无法了断原有的恋情,所以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即便是成人也在一生中会遇到类似的抉择。如何帮助他们正确选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和责任。尽管总数所占比例不多,但男女态度上的差别说明了男生对爱的专一程度不够高。
图3-23 不同性别对恋爱期间有一位条件更好的追求者的态度交叉情况
3.对恋人背信弃义、喜新厌旧的态度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对恋人背信弃义、喜新厌旧的态度,笔者设计了四个选项:“权当自己瞎眼认错了人”;“您不仁,我不义,采取报复”;“吸取教训,重新开始”和“痛苦得难以自拔”。调查结果如表3-24所示,选“吸取教训,重新开始”的大学生占总数的50.3%,排在第一位,其中女生高于男生7.2%,也就是一半多的学生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重新开始,女生转型更快一点;排在第二位的是“权当自己瞎眼认错了人”,占总数的27.1%,其中男生略高于女生;“您不仁,我不义,采取报复”排在第三位,占总数的13.1%,其中男生略高于女生,看来男生更容易走极端,而“痛苦得难以自拔”只占总数的9.4%,男生略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心理更脆弱,从这个现象上不难理解为什么采取报复的男生更多一些的原因了。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得出结论,大学生对恋人背信弃义、喜新厌旧的态度,有消极和积极两面,一半多的大学生持积极态度,选择了“吸取经验教训,重新开始”,这是值得庆幸的事。然而,选择其余选项的人数也不可小觑,49.6%的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容易走极端,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引导和疏通。
表3-24 不同性别对恋人背信弃义、喜新厌旧的态度交叉情况
4.对失恋的反应
随着思想地不断成熟,择偶的观念必然要发生变化,再加上毕业去向不明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不会太高,失恋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大学生对失恋的态度,笔者设计了四个选项:“痛苦、焦虑、悲伤;不愿再和异性交往;产生报复心理;能很快恢复平静,并投入学习或追求其他异性。”调查结果如图3-25 (频数表略)所示,“产生报复心理”的人极少,男女平均只占总数的3.0%,说明大学生能理智对待失恋问题。令人意外的是排在第一位的是“能很快恢复平静,并投入学习或追求其他异性”,男女平均占总数的49.1%,而不是“痛苦、焦虑、悲伤”,这一选项只占总数的31.4%,排在第三位的是“不愿再和异性交往”。在四个选项中男女生基本没区别,态度出奇一致,这个结果与笔者设计问卷时的预设相悖。综合以上大学生对三角恋、多角恋的态度与是否移情别恋等几个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的回答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对多角恋的态度上可以理解的人占了三成,这就更加说明了大学生谈恋爱只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甚至在谈恋爱时已有分手的思想准备。所以,失恋后痛苦、焦虑和悲伤的人只占了三成,而产生报复的人更少。笔者认为那些在谈恋爱时投入感情太多或付出太多的学生,失恋后感到痛苦、焦虑和悲伤的程度要高一些。
图3-25 不同性别与失恋态度的相关构成情况
5.对失恋态度的历史比较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潘绥铭教授1997年的调查显示:有48.9%的大学生谈过恋爱,其中有65%谈过恋爱的大学生经历过失恋;在所有失恋过的本科生中,又有54%的人很痛苦。[2]如表3-26所示,2001年笔者对大学生失恋后的反应调查显示:对失恋感到痛苦、焦虑、悲伤的占总数的33.1%,其中女生痛苦程度高于男生,产生报复心理和不愿和异性交往的比率最低,而“能很快恢复平静并投入到学习或追求其他异性”的比率最高,占总数的56.7%。2011年笔者对此问题再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失恋的消极态度普遍升高,尤其是不愿再和异性交往的人明显增多,而感到痛苦、焦虑、悲伤和能很快恢复平静并投入学习或追求其他异性的比率降低了。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失恋后受伤害的程度比十年前的学生要高,他们的承受能力更弱,排解能力更差,而情感投入更多更深,急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给予切实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表3-26 大学生对失恋态度的历史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