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心理教育活动的组织类型

第二节心理教育活动的组织类型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从活动的组织者来看,活动组织者也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的,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二是心理矫正式。

第二节 心理教育活动的组织类型

集体心理教育活动、小组心理教育活动和个别心理教育活动是心理教育活动的三种组织形式,由于三者的组织方式各不相同,也就体现出了各自的内涵与功能。学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如果这些烦恼没有及时解决与克服,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心理教育的类型。由于集体心理教育活动在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因此,本书第二章将系统地探讨集体心理教育活动。

一、集体心理教育活动

集体心理教育活动是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集体心理教育活动是以集体中的全体成员为对象,在集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有关心理问题的认知、体验、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等促进每一个成员心理成长的过程。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班级。通常是在集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集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集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二、小组心理教育活动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也称团体心理教育活动,它是在小组(团体)情境中开展心理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种活动旨在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作用,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从而调节心理和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成长。

相对于集体与个别心理教育活动来说,小组心理教育活动无论是其组织形式还是活动内涵都有许多不同,这一形式的活动更适合解决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也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活动效果。由于小组心理教育活动凸显了团队氛围的作用,较之单向或双向沟通的个别活动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和更强的感染力,使活动者可以从较多的视角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起到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效果。就活动效果而言,小组心理教育活动所提供的“生活经验”和“准真实情境”,使活动者模仿、学习和心理训练能够在自然而然中进行,活动的效果更容易巩固,也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就活动的组织者而言,小组心理教育活动更体现了“经济”的原则,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一)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特色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特色着重体现在小组的人际互动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呈现生活的活动场景。

与集体活动和一对一的个别活动相比,小组活动更能表达真实生活的内涵,个别活动中人际关系单一,难以使活动丰富多彩,集体活动中教育与引导的痕迹明显,而小组活动营造的生活场景则能较好地复制真实生活。在生动的生活场景中,活动者能够较好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把活动中呈现的内容带入生活中去。

第二,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

小组活动过程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一个信息场,产生出来的信息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其他成员。就小组成员共同面对的某一个人生问题而言,由于该问题呈现在小组成员面前,对问题的解决与探索就具有“共享”的特征,成员之间的观点可能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正是在这种“交锋”和多样化的相互作用中,小组成员共享活动的资源,体验情感上的喜怒哀乐。许多教育资源是以“间接学习”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这一特征表明,小组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侧面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心理教育价值。

第三,凸显人际关系的重心。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主线在于人际关系,小组的环境就像一个雏形的社会环境,在这里能够改进和塑造人的心理品质。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人际关系有关,人际关系的改善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小组活动就在于营造人际沟通的试验场,让成员在人际互动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那些缺乏沟通技能、不能与人协调相处的学生,通过小组心理教育活动,可使不良的品质和行为得到改善和矫正。

第四,满足活动者归属的需要。

归属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一需要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其他需要的发展。一些心理疾患的产生常常与人的归属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有关,而小组心理教育活动恰恰能够满足活动者的归属感,自愿进入活动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觉地把自己认同于团体中的一分子,觉得自己是团体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凝聚力的基础是人的归属感,小组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正是通过人的归属感发生作用的。

相比较集体与个别来说,小组心理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界定:

首先,从规模上来看,在心理教育的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这三种形式中,小组活动处于中间层次,介于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之间,其人数介于几人到十几人之间,通常是6~12人左右。

其次,从活动的参与者来看,参与活动的小组成员多为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不论是来自同质生活背景的活动者,还是来自异质生活背景的活动者,都是主动步入活动进程的,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期待着活动能够给自己的身心带来积极的影响。

再次,从活动的组织者来看,活动组织者也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的,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由于小组心理教育活动要更多地涉及较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因此,活动的组织者应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专职心理教育工作者。

最后,从活动的目标指向来看,小组心理教育活动更倾向于通过小组的氛围,为每个活动者提供适宜的心理成长与心理矫正情境,特别是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情境,在小组内人际互动的基础上促进活动者的心理成长。

(二)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小组心理教育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心理训练式。心理训练是小组心理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训练与传统的“形式训练”大相径庭,它是指遵循心理教育的目标,在活动情境中借助一定的方法,通过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过程;是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富有情趣”、“主动自觉”的心理调整与心理建构过程。

二是心理矫正式。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也日益复杂,人的心理所要承载的负荷也日益加重,以致现代人更容易罹患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痼疾的消解也有赖于人类社会全方位的努力,就学校教育而言,面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应尽其所能进行矫治,小组矫正式心理教育活动就是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

三、个别心理教育活动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上的帮助过程就是个别辅导。在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中,个别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与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共同构成心理教育活动的三大领域。个别活动较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而言则是面向单个意义上的人,在涉及个性层面的心理指导时,个别活动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个别心理教育是针对单个学生而言的,个别心理教育活动则是以单个学生为对象的活动。当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指导时,集体活动是最切合的形式;当面对某一类学生的心理指导时,小组活动是最切合的形式;当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指导时,则要选择“一对一”的个别心理指导活动。如果说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的重心是在心理成长的共性领域,那么,个别活动的重心则是在心理成长的个性领域。

每个学生的心理层面既有与他人共同的一面,也有属于自己特殊的一面,共同的一面是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的基础,特殊的一面则是个别活动的基础。通常理解的个别活动是对一些有特殊背景的学生的心理指导活动。这里所指的个别活动涵盖正常的学生在内,目的是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心理疾患的产生,使心理机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在学校心理教育的整个活动体系中,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的取向是一致的,即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发心理潜能;二是矫正心理问题。集体活动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省时、高效,但无法顾及某类学生和个别学生的要求;小组活动是解决某一类学生共同问题的最佳渠道,能够做到分类指导,但同样无法顾及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个别活动正好能够弥补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的不足,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设计不同的指导方式。事实上,在心理教育活动的运作过程中,三者有时是交叉进行的,在集体活动的背景下,根据分类的特点组织小组活动,在集体与小组活动的背景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殊情况设计个别指导活动,三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即学校情境中的个别心理教育活动在总体上是发展性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品质获得健康、健全的发展。

如果从心理教育活动的公开性与隐秘性的角度来衡量,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更倾向公开化,在公开的情境中增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然而,人的心理既有可以公开的一面,也有封闭的一面,特别是那些与个人的生存境遇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困惑是不宜公开的,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都不适合解决这些问题,唯有通过个别活动,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反馈,逐步消解问题的症结。所以,个别心理教育活动指向特殊问题的解决,是在隐秘状态下进行的,它的作用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

个别教育活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活动者的学生是在单个意义上进行的,而作为教育者一方的心理指导者,既可以是在真实的场景中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互动,也可以是在虚拟的情境中展开对话,还可以通过其他媒介,如书信、电话、作业等形式进行交流。

(一)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形式

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种类型:

1.个别咨询活动

个别咨询活动是指心理指导教师与单个学生面对面的心理互动过程,目的是通过具体指导和帮助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困惑,从而促进其心理发展。在实践运作过程中,个别咨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别咨询活动针对所有正常发展的学生,其重心在于挖掘心理潜能、促进健康发展;狭义的个别咨询活动针对个别有心理问题与心理偏差的学生,其重心在于消除心理困惑、矫正心理疾患。

这类活动涵盖传统的个别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活动,也是目前学校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主体部分,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模式。

2.自我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自助”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将自我教育活动视为心理教育个别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对心理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拓展。

3.网络教育活动

网络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利用网络的资源与优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触角,网络心理教育就是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理论上讲,网络心理教育活动既可以是针对复数意义上的群体,也可以是针对单数意义上的个体,现实生活中,网络心理教育活动更倾向于后者。在“一对一”的状态下,尤其是在互不谋面的状态下,互动双方更容易表达内心隐秘的东西,在有些方面可以达到传统个别心理咨询难以达到的效果。

网络心理教育活动是进入网络时代所特有的教育现象,尽管这类活动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个别心理教育活动。

(二)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环节

个别心理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其独特的特点。与群体活动相比,个别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个体性”,彰显人的心理的特别性层面。下面就个别咨询活动的流程考察,呈现出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

首先,对个别学生心理状况的鉴别是第一个环节。当某个学生由群体中进入教育者视野时,即可成为教育者注目的焦点,成为教育者鉴别了解的对象。一种情况是主动进入,即学生主动寻求的心理指导;另一种情况是被动进入,是由教育者主动鉴别的指导对象。

第二个环节是师生双方商定心理指导活动计划。在观察以及鉴别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心理实际状况,师生双方共同商定心理指导计划。一般来说,教师在综合多方信息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建设性建议,征得学生的认同后才能进入指导运作阶段。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指导运作阶段。这是活动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心理指导活动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这一阶段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指导的过程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而是不断地调整与充实,最终达到心理的自我建构。

(三)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特点

个别心理教育活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个别活动的中心就是学生所求助的问题

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的中心往往是通过教育者的提炼和预设产生的,个别人的心理需求难以成为群体活动的中心,即群体活动的中心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个别活动则是应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设定的,活动的目的就是解决特殊的、具体的问题。因此,学生的所思、所想就是指导者设计活动的中心。

2.个别活动的方式可以因活动者的要求而加以选择

群体性活动往往要受到时间、空间以及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活动的方式缺乏灵活性。个别活动由于是基于个体的特定要求,活动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活动的效果来定的。譬如,经过指导者与来访者的商定,来访者可以选择面谈,也可以选择电话交流或者书信交谈,乃至网上交流,选择的自主权不在指导者,而在来访者。

3.个别活动是在保密状态下的情感交流过程

保密是个别活动的首要原则,它不容许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因为那样既影响来访者正常的情感表露,也影响指导者的倾听状态。个别活动是极富情感内涵的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真诚、尊重、同感等富有感情特色的交往方式是个别活动的基础和纽带,虽然群体活动也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但在个别活动状态下则更为强调、更加突出。

4.个别活动是更为凸显来访者自主性的活动

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对活动者自主性的强调常常会受到群体的限制,那些不善表现的活动者的自主性常常得不到充分表达,以致成为活动的“配角”。个别活动由于是“一对一”的关系,活动者自然就是活动的“主角”,即使是那些生性退缩的活动者,一旦选择了个别活动,就必须履行一个活动主体的角色,与指导者展开积极的互动,自主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