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着重阐明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及规律。最早由米勒(C.H.Miler)和多拉德(J.Dollard)在1941年提出。后来,班都拉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主要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和依靠间接经验的学习(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理解团体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的改变过程。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
班都拉(Albert,bandura),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925年生于加拿大,1947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毕业后考上依阿华大学研究生,1952年获博士学位。1953年到斯坦福大学从事儿童心理研究。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他在关于儿童攻击的系列性研究基础上潜心从事行为矫正技术的探索。他认为,人的行为模式实际上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在替代性基础上发生的直接经验那里来的。班都拉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社会学习理论》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立场是: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结构决定的,也不是如早期行为主义所说的由环境力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人的行为受到内在环境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互相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人的行为创造、改变了环境,个人的不同动机以及对环境的认识,使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种行为又以其结果使人的认知与动机发生改变。
社会学习理论还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模式化的整体行为,而毋需通过行为主义设想的在那种沉闷的尝试错误中逐渐形成这些行为。”按照信息加工模式来分析观察过程,可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激励过程。不同于早期社会学习理论,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并不仅仅受到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影响,还受到观察他人所遇到的结果(替代强化),以及由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所产生的强化(自我强化)的影响。
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相应的变化,如社会文化关系及榜样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既影响环境,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个人不是用机械的方式对环境的信息做出反应的。个人既对自我奖励和惩罚做出反应,也能对外界的强化做出反应。因而,个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就学习而言,除了学习者因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的直接学习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间接学习,即学习者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而无需予以直接强化的学习。因而,间接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或社会学习。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既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又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改变。观察学习受示范者的活动的影响,同时又受通过观察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这种示范行为的表象的影响。因而,当个人所处的情景与示范者的行为相似时,就会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反应。[3]
三、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班都拉以儿童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儿童的社会学习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项实验研究比较了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儿童做一种滚木球游戏,作为奖励,他们在游戏中都得到了一些现金兑换券。然后,把这些儿童分成四组,每组有一个实验者的助手装扮的榜样参与。第一组儿童和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要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不必去救济他人,同时也带头不把得到的现金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二组儿童和一个好心肠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自己得了好东西还要想到别人,并且带头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三组儿童和一个言行不一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口里说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考虑,实际上却把兑换券放入了捐献箱。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里说要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实验结果是: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比第一组和第四组均明显的多。这清楚地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四、社会学习理论的启示
班都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的规律。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儿童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说,很多父母为了防止孩子打架,就在他们斗殴时打他们,这样做往往使孩子间的格斗变本加厉了,这就是消极示范的影响。这提醒我们,品德教育中应尽量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
教育者应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注意言传,更应该注意身教,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我们从班都拉的实验中也看到年幼儿童易于模仿地位高的人(如父母、教师、英雄模范人物),对受奖行为比受惩行为模仿的可能性大;敌对的攻击性行为最易被模仿,因此电视、电影中提供过多攻击性场面,是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即使是好的影片,教师与家长也应该加强指导,以免儿童模仿与社会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
其次,班都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我们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也有启发作用。比如:教学中教师认真做好示范,突出知识技能的主要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识或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或改正学生的错误,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之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