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节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节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大一学生刚刚跨入大学校门,接触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不适应,在其心理上引起了复杂的矛盾。这些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第一学期的后期,由于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使他们的优越感、幸福感受到挫折,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落感。

第一节 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一学生刚刚跨入大学校门,接触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不适应,在其心理上引起了复杂的矛盾。他们的心理特点是:

一、新鲜感与恋旧感的交织

从中学到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新生的新鲜感较突出,也较为直接。然而,大学毕竟不是理想王国,大学生活毕竟还有许多烦恼。首先,旧的生活结束了,新的生活又往往伴随着陌生和不适应。远离家乡和父母,衣食住行用都要靠自己去解决;其次,周围都是陌生人,需要自己去交往和熟悉;最后,还有学习的压力依然很大等。这些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许多同学感到自己是独自在异乡的游子,对中学时代的老师、同学和亲人产生了怀念,出现了怀旧的心理。时间越长,怀旧心理越明显;学习和生活越不顺心,怀旧心理就更为强烈。新鲜感和恋旧感的冲突,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尤以新生最为突出。这种心理冲突反映出大学生对真诚友谊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得到认可和关怀。

二、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但仍有依赖、从众的习惯

大一学生在摆脱高考负担和家庭父母视野之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自我角色认知强化,渴望人格独立和行动自由,发展自己的愿望也日益迫切。但是基于中小学、家庭生活的长期影响,集体意识仍占主流,人际关系以集体为主向小团体方向发展,心理活动受到班级、团体、寝室的影响较大。

三、心理失落感与学习紧迫感并存

从中学生变成大学生使他们沉浸于幸福之中,自视为“拼搏中的佼佼者”、“时代的宠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第一学期的后期,由于大学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使他们的优越感、幸福感受到挫折,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落感。由于大学课程内容的加深与加重,加之不适应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方面的矛盾和苦恼。由于进入了“群英荟萃”的新集体,使相当一部分中学时期的“尖子生”感到失去了“优势”,学习上产生一种紧迫感,心理压力比较大。

四、心理发展水平低,但思想可塑性较大

由于在高中阶段,集中精力于升学考试,加上家长的“重点关照”,使他们很少接触社会和参与集体生活,已经养成了某种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别人,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比较淡薄的心理状态。他们社会阅历浅,知识面不宽,道德心理薄弱的状况,往往成为他们接受正面教育的条件。实践证明,一年级大学生比其他年级大学生要单纯和真诚,对教师讲的东西有一种新鲜感,他们更乐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更容易接受教师和各种社团组织的影响。这种可塑性,为引导他们发展道德心理,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四年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五、情绪动荡大

当大学新生离开家独立自主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会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社会,大学新生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他们的正义感、公平感极强,那些被社会上的人所漠视、所不习惯的不合理的现象都能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引发一些激烈的言语和过激的行为,另外,现代社会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各种言论混杂,也容易使那些努力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大学新生们时常陷入各种各样的困惑中,他们长时期找不到正确答案,造成了情绪上的动荡不安。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不成熟性,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许就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反应,所以情绪是很容易出现波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