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一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校适应的困惑期
大一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中学迈进高校,由于角色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并因此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
一、角色变化与对新生活的不适应
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生活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及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当他们面对新的大学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他律失去,自律尚未建立,喜悦感和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使命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出现忧郁、焦虑情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适应能力较差
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环境、学习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而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
(二)适应能力与发展愿望不相匹配的矛盾
大学生们渴望在学校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能在各项工作中出类拔萃,但是,这一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多的呵护,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适应各方面变化的能力也相对较低,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更,都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应,整个身心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三)独立感与依赖感的冲突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高评价,以及知识的日益丰富等原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迅速提高,成人意识明显增强,成人感日益强烈。大学生希望能在思想、生活、交往、学习甚至经济方面自主,希望摆脱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老师的严格管理,愿意独立思考,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一切问题。而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又不断强化着他们的独立感。许多大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前途进行自我设计、自我选择,他们已不再迷信家长、老师等的权威地位,批判性、怀疑性思维日益活跃。但是,大学生毕竟还没有真正地独立于社会。在经济上,基本上是一个消费者,离不开家庭和亲友的支持;在思想上,他们还很不成熟,看问题往往很片面和简单,容易走弯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人发展等问题常常不得要领,犹豫不决,容易受别人观点的暗示或左右;在生活上,由于长期被家长包办代替,生活自理能力还较差,不时会出现令人懊恼的差错,或者受到别人的嘲笑;在交往中由于缺乏经验,要么交不到知心朋友,要么因交往受挫而自尊心受到伤害等。总之,他们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心理。独立感和依赖感的冲突,使不少大学生心理上处于失衡状态,对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且大学生对独立的认识常存有片面性。有许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独立就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和支持。其实,独立并不意味着独来独往,拒绝别人的帮助,而仅仅指个人对自己负有全部责任。
二、学习上的困扰与对高校要求的不适应
一些新生在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上仍沿袭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入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有些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较差;还有些新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热衷于社会工作,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学习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由此引发自卑等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轻松感与被动感的冲突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确实给人一种轻松感。经历过“黑色的六月”之后,许多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极为疲惫。考上大学以后,这种升学的压力不存在了,大学生们以胜利者的姿态步入大学校园,心理上自然有种极大的轻松感。有不少同学认为,过去为了考大学,太苦自己了,生活太单调了,现在已大功告成,“船到码头车到站”,混个毕业证,找个工作就行了,该歇歇脚了,再也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刻苦学习了。何况大学里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应该放心地玩儿一阵子了,把过去应当拥有的轻松和愉快弥补过来。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没有满足于考上大学的目标,但在新起点上一时还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处于目标迷失状态,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轻松感。然而,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已经成才,已经拥有一切了。在大学校园,各种新的竞争依然存在,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容你绕道而走。就学习而言,依然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思想上的放松必然带来学习上的被动。大学学习,看似自由放任,实则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不能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不仅难以保持自己的学习优势,而且连及格也很困难。另外,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个性差异以及缺乏经验等原因,再加上独立生活能力差、不善交往等原因,很容易使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受挫,极易陷入消极被动状态,疲于应付。
总之,大学生活看似轻松,实则紧张。轻松感和被动感的冲突,实际上是原有目标实现以后理想追求上的“间歇心理”的表现。这种冲突在大学新生中表现较为明显。
(二)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冲突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般都是学习上的尖子或者学生干部,老师器重,同学羡慕,家长呵护,争强好胜,一路领先,自豪感和优越感油然而生。这种自豪感的产生和不断强化是大学生自信心的深厚基础。然而,当大学生真正生活在大学校园中时,他们又往往产生出种种自卑的心理。首先,学习尖子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进入大学后,人才济济,强手如林,自己可能就显得很普通,原来的学习成绩优势将无法再继续保持下去。而且,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果自己不能迅速改变方法,适应学习生活,迟迟进入不了角色,还有可能在学习上远远落后于人,甚至考试不及格。其次,学习成绩好已不再是评价大学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仅有学习成绩优势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在中学时代,因为有升学的巨大压力,学习成绩好一般被看成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到了大学校园,生源更广了,全面发展型的人才更多了,他们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器重和同学们的钦佩,更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荣誉和奖励,自然对那些仅有学习成绩优势的同学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那些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大学生,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心理冲突,在大学新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求知欲与识别力的冲突
大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他们不满足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知识和新观点,他们更有兴趣学习新兴学科、应用科学。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识别力尚待提高,他们对外国的理论和著作,往往很难作出全面、恰当的评价,甚至良莠不分,真伪不辨。
(四)在学习方面反映出的心理冲突及表现
(1)学习动力缺乏。无明确学习目标,无学习计划,无成就感。大多数中学生只考虑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目标,考上大学就是他们的目标。然而,上了大学以后,一部分人不热爱本专业,产生了“进对了大门,走错了小门”等思想问题,造成学习动力的缺乏。
(2)学习兴趣偏低。学习兴趣过广或过窄,学习兴趣不稳定,兴趣中心偏离本专业、不能与所学专业协调,学习无兴趣,对学习过程厌烦。
(3)学习动机层次较低。考虑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成分较少,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自我性突出,动机内容的层次较低。
(4)学习态度不端正。拖拉、敷衍、粗心、浮躁、自满、畏难等。
(5)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上自习不能专心看书学习,参加一项活动或办一件小事之后,长时间不能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等。
三、交往欠缺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受性别、年龄、性格、经历、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新生对高校全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在面临重新结识他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交往;因怕闲言碎语而不敢与异性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等等,由此造成与他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仅直接影响新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大学新生存在的适应问题,使他们在入学后处于苦闷、压抑、沮丧、焦虑、消沉、颓废等消极的心理状态,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新生的生活和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往需求的迫切与孤独感的冲突
尽管大学新生对交往的需求更为迫切,但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性格上的缺陷、学习负担重以及经验缺乏等原因,在交往实践中常常受挫。从思想认识来看,有些同学认为交往就是互相利用,人心叵测,没有真诚可言;有的则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爱钻牛角尖,认死理,严以责人,宽以律己,当发现同学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时,便产生厌恶情绪,采取疏远或回避的方式,缺乏宽容和耐心,求全责备。从性格来看,有些同学过于内向、孤僻、敏感、任性等,既容易给别人以不良的评价,又严重妨碍了与他人的交往,造成同学之间缺乏应有的了解,感情冷漠,关系不协调。从交往经验上看,大学新生一般都缺乏交往实践锻炼,交往技能较弱,常常不知如何去做。由于以上原因的影响,大学新生在交往实践中有明显的缺陷,比如交往方式过于被动,交往范围过于狭窄,交往行为过于拘谨,尤其是异性间的交往常常放不开等。交往受挫以后,尤其是自尊心特别强,性格又过于内向的大学生,很容易从心理上自我封闭起来,表面上对交往持消极或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在内心会产生较强的孤独感。当看到别的同学交际广泛、朋友很多时,孤独感会更为强烈而深刻。交往需求的迫切性和孤独感的冲突,在大学新生中表现得较为普遍。
(二)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大学新生正处于以心理断乳为主要特点的时期。他们进入专业学习后,同学之间彼此不了解,他们也不愿意向他人(包括师长、同学)透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闭锁性常常使他们深感孤独。然而,大学新生心理又有开放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大学新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时期,内在潜力很大且一定要显露出来;另一方面,大学新生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要了解社会,要得到他人帮助,这一切都需要同其他人加强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感情联络才能实现。大学新生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常使他们处于不安和痛苦之中。
(三)对人际交往的错误认识
先入为主,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别人下结论,第一印象好就愿意继续交往,第一印象不好就不屑于继续交往;和某人长期关系不错,但由于某一件小事,就无限扩大,全盘否定过去的愉快交往,甚至反目成仇;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别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用自己对某一类人的固有印象来评价这一类人中的所有个体,贴标签、脸谱化而影响交往。这些错误认识是大学新生思维非理性化的表现。
(四)人际交往中的错误心态
(1)自卑。自卑心理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深层体验则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看似守护的是个人自尊心,实则掩饰的是个人自卑心。比如在社交场合矜持、拘谨、避让退缩,常随声附和,不敢抛头露面,总担心当众出丑;不敢积极主动地与人搭话,主动交流,寻求帮助,而是过于警觉,被动防守,消极等待别人亲近和抬举自己;对别人的目光、表情、手势、语气都十分敏感,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的某些生理缺陷或性格弱点了如指掌;凡事期望值过高,总想使自己在交往中形象完美无缺,稍有差错便耿耿于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产生社交恐惧感。大学生社交恐惧感的主要表现是“形象焦虑”。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也最为不安,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光辉形象”,因此,他们在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时,常常紧张得手足无措,面部绯红,前言不搭后语,严重者会出现交往恐惧症的一些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短促、身体抖动等。
(2)虚荣心过强。如爱自吹自擂,或故作深沉,显示自己的能力,自视清高;爱隐瞒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对“土里土气”的父母不敢公开相认,穿时髦服装;在同学面前不厌其烦地卖弄自己与某老师、某学生干部或众人瞩目的某异性关系如何亲密等。
(3)猜疑。由主观推测而产生对别人不信任的情感体验。比如宿舍里丢了钱物,往往仅凭表面现象或主观想象,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参加比赛、竞选学生干部没有达到目的,怀疑某人暗中捣鬼;别人考试成绩好,怀疑是和老师关系好;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不会拍马屁等。总之,猜疑心理使人不能全面、正确地看待人和事,总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4)报复心。在交往中自认为人格受辱而产生攻击性心理,比如,反唇相讥,羞辱对方,甚至相互对骂;受到别人羞辱转而背后诽谤、诋毁对方,甚至损坏对方的物品、与对方的朋友过不去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