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三已是大学学程过半之时,进入了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心理社会化的水平有所提高,开始思考人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手设计自己的人生,他们的心理特征更趋向成人化。
一、“成人感”的心理意识增强
“成人感”已不再是一种意愿,而是一种必须,并且在行动上开始认真思考和体验。调查表明,有50%以上的大三学生把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作为考虑的主要问题;有60%以上的大三学生把哲学、人物传记、心理学、管理学等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生道路的书籍,作为课外阅读的重点内容。大三学生已不再幼稚地追求外界对他们“成人”身份的承认,而是在寻找成为理想“成人”的理论依据和做人的榜样。由于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社会阅历,因而使他们在思考和探索人生过程中,感到内心的矛盾和苦恼。
二、在学习动机方面,产生了一种“浪子回头”般的心理
绝大多数的大三学生,在从二年级进入三年级的时候,都有一个对前两年学习状况的总结和反省。不少学生对前两年由于“歇歇脚,松口气”等思想而耽误了学习,产生了自责和不满,从而产生了“浪子回头”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学习目的日益明确,专业思想趋向稳定。开始把学好专业与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开始比较现实地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
三、个性社会化的水平提高,人生的目标趋向具体和实际
大三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影响程度趋向减弱,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却逐渐增强。他们关心个人的前途,又关心国家的形势,对社会与个人的联系的认识深化了。他们希望了解有关“国内经济情况及有关政策”和“改革与开放进展的理论”,他们不仅关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且注意学习和探讨有关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他们喜欢那种摆事实、讲道理、生动活泼的形势政策教育,对那种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的东西是十分反感的。大三学生由于马列主义水平较低、识别能力不高,还存在接受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的可能,这是值得重视的。
四、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心理矛盾
大三学生恋爱关系的确立,既有感情的基础,更有许多“成熟”的成分,对对方的品德、才气、家庭状况、外貌等方面要进行综合评价。与大学一二年级相比,感性型者减少,理智型者增多。大三学生把恋爱视为名正言顺的事,可以公开的形影不离,反感教师与家长的干涉。大三是容易发生热恋的“狂热期”。这种狂热往往与他们不会处理和对待异性关系,与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与他们对未来人生之路的设计发生矛盾,从而使他们常常产生沉重的内心苦闷,轻者影响学业,重者酿成悲剧。这是教育者应特别注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