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四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择业求职的盲目期
大四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是由择业求职而产生的,兼有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矛盾的问题以及因恋爱而产生的问题等。
一、择业求职的盲目
择业求职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期望值过高。据教育部门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创纪录地达到338万人,近80万名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待业的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逼得莘莘学子早早就展开了求职攻势,他们奔忙在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供需见面会上,期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四学生择业求职期望值普遍较高,对职业的选择也比较盲目。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大学毕业生择业主要存在“追热门,随大流”、“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追求高薪高酬职业”、“片面强调就业地区”、“图轻松,缺乏事业心”、“一味追求个人兴趣满足”、“狭隘地理解专业”等七个择业误区。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既影响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择业观念、传统束缚、爱慕虚荣、自我封闭、消极怠慢等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和求职,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导致心理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远大,但不切合实际
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为迫切和强烈,因为他们与一般人相比,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理应在社会上取得他们认为理想的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的职业岗位。但是,青年大学生由于他们涉世不深,接触社会较少,因而在很多时候,他们的理想就显得与客观实际距离太远。正由于这一原因,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感受到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在择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都愿意从专业出发选择职业,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意碌碌无为。但同时,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走捷径,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不愿到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艰苦地方去,不愿深入基层。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反映了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2.择业求职中的不良心理倾向
(1)自卑心理。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有的大学生甚至不敢面对竞争,疑神疑鬼;有的“衣破怕风”,害怕别人找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畏缩不前。
(2)自夸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时过于自夸,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的能力和获得的各种荣誉,或者伪造求职材料,甚至说自己什么工作都能干,势必让人生疑甚至反感,认为不可靠。也有的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求胜心切,不会的问题也牵强附会,假装内行地卖弄一番,也会适得其反。
(3)期望过高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富于幻想,对待社会往往主观的东西多一些,对社会和周围事物缺乏深刻认识,看社会过于理想化,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与周围条件,常常对自己期望过高,自恃智能和学识水平高,更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这种心理在高材生与名牌学校的毕业生中较为普遍。
(4)依赖心理。现代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是从小学门进中学门,从中学门进大学门,加上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因此缺乏独立性与开创性。毕业后也往往依赖于父母或别人为其找工作。
(5)求全心理。一方面,大学生希望自己选择的工作单位待遇高、福利好、工作舒服;另一方面,又希望能专业对口,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得到领导的重用。由于这种心理的支配,相当多的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城市和党政机关上。但现实是城市和机关的需求总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基层需要人,而关注基层、愿去基层的人却不多,这就造成了供求关系的矛盾。
(6)求成心理。即希望自己看中的单位马上就能拍板成功。在这种心理的指导下,一些学生选择职业时容易急躁,不愿做更多的努力,一旦碰了钉子,很快就丧失信心,感叹命运不佳。择业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大小的情况下,才能确定好择业的目标。
(7)胆怯心理。其原因主要是过分紧张,怕别人看不中。但越担心就越紧张,越紧张则越发挥不出自己的特长,越显示不出自己的优势,就越易暴露自己的弱点,从而导致职业选择的失败。
(8)急功近利心理。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只从眼前的得失出发,只看一时的待遇高低,却不管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是否能发挥本人的作用,导致荒废专业和青春。
二、自我同一性的混淆
此类问题在大四学生中反映最为突出。“他们即将完成学业,离开母校走向社会,此时既有对大学生活的回顾,又有对未来工作的憧憬;既有对在大学期间取得的成绩、自身素质提高的欣慰,又有对没能实现某一目标的懊悔。”这种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自我的不统一,就易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对学校、社会乃至现实的不满,造成自我同一性的混淆。努力形成和确立自我同一性是大学生自身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需要完成社会职业的选择,个人目标的规划,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等。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够成熟,对自己的评价会忽高忽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从众心理较强,因而常常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之中,“特别是在职业选择中,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难以定位,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矛盾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容易动怒”等项目所占比例较高。
三、在毕业之际,恋爱问题的处理
为了各自的工作,有的恋爱中的学生面临着劳燕分飞的抉择,失恋的痛苦让一些学生一蹶不振,心理上大受打击。失恋是生活中一种较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初期常以急性心因性反应为主要表现,如:心烦意乱,焦虑不安,情绪低沉,愁眉不展,吃不下、睡不香,对生活、学习、工作兴趣减少,反复回忆恋爱经过,出现触景生情等。出现对爱的绝望感和一时的孤独感、虚无感是常见的心理反应。大多数人能通过自我调节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恋爱受挫现象,克服不良情绪走向新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由于不能及时排除失恋带来的强烈的不良情绪,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反常,引起心理障碍。或因爱之深、恨之切,采取不正当手段报复伤害对方,或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