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辅导员的准备
一、辅导员应具备的知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正常,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人的心理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健康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论述。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根据上面的定义,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特定社会角色和环境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符合以下标准:
1.大学生应具有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要能够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承担起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和方法,适应大学里的各种人际交往,适应大学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些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太差,或者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或者不适应异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等而出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
此外,当代大学生还应当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要能够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使自己的目标、思想和行动等都能够与社会协调一致。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现代人才的要求,而这种人到了大学四年级或者大学毕业后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大学生应具有正常的智力、协调的情绪、健全的意志
由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正常的智力(智商中等以上)是大学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是学习目的明确,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学习和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智力的人;同时,他们还注重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如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捕捉学习灵感、完善学习技巧、注重智力保健等。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还应当是情绪协调的人。他们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心境积极、快乐有度、悲伤有制;他们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即使遭到挫折与失败,也能用理智调节和控制自己,做情绪的主人而不做情绪的奴隶。
由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所以,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还必须是意志健全的人。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良好的意志特征,如顽强的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的追求等;同时,逐渐克服优柔寡断、见异思迁、草率、任性、怯懦等不良意志品质。
总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方面彼此协调,并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
3.大学生在个性方面应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个性可分为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应当是协调、完整、统一的。他们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们有明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以之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愿望、理想等统一起来;他们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自己的优良性格;他们的自我意识恰当而清晰,能够正确地认识、了解和悦纳自己,既不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以及短处和缺点等都有恰如其分的认识,并有意识地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对于自己的一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如身材矮小、长相丑陋、肤色不美等)也能够接纳自己。有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要么自我评价过高、极端自负,要么不能悦纳自己甚至彻底否定自己、极端自卑,而导致心理障碍。总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是具有统一人格的人。那些具有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或者产生人格分裂,或者极度脆弱、孤僻、与他人格格不入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应符合其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
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同时,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应的性别角色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必须符合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应活泼好动,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如果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者经常耍小孩脾气,喜怒无常,对任何事情都拿不出自己的主见,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还应当接纳自己的性别,以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性别特征得到发展和表现。例如,男生应培养自己坚强、勇敢、有主见、有责任感等性别特征;女生应发展自己的温柔、善良、细心等性别特征。有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性别,总想把自己装扮成异性,这实质上是一种性变态,即异性癖。
5.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合作共事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高等动物,与人交往和共同生活是全人类的共有现象。合群、交往和沟通是人的正常心理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与人交往和沟通、人际关系良好、乐于与人合作的人。当今社会,中国要与世界接轨,职业流动性的增大,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择业等,都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尤为重要。社交能力应当是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沟通和合作,乐于帮助他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掌握基本的交际和沟通技巧,具备宽容、信任、友爱、诚恳、谦虚、尊敬、忍让等良好性格特征。而那些极端虚伪、自私、孤僻、冷漠,或者怨恨、敌视、欺侮同学和朋友,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如果人际关系不和谐、经常发生冲突,或者害怕与人交往,则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6.大学生应具有生存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任人唯能、任人唯贤、优胜劣汰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大趋势。可以说,整个人才市场就是一个竞争市场。大学生要有危机感、要有生存意识。只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生存。那种嫉贤妒能、不愿冒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当然,在竞争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和挫折,这就需要理智地分析受挫原因,通过自我调适或寻求心理咨询,及时地排解心理矛盾,使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某种原因而暂时出现心理异常,例如,焦虑、烦躁、多疑、精神空虚等,不能视为心理不健康,更不能视为有心理障碍或变态;而只有那些比较稳定和经常性的异常情况才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因此,心理健康与否,要依据不良心理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而定。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
(1)遗传
人的心理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多少年来曾出现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之争。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作为整体(包括其身心两个方面)与遗传的关系却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一种重要特征。一方面,生物体在外界的环境影响下不断地变化,出现不同于其亲代的特征;另一方面,生物体在其传宗接代的过程中,又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现在已经了解到,使生物体保持这种稳定性、连续性的物质,就是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研究表明,有些心理疾病与遗传有关,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某些类型和偏执性精神障碍,常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2)分娩与发育迟缓的影响
许多研究证明,母亲分娩过程异常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异常分娩现象有早产、难产、窒息等。这些现象都会对婴儿产生严重影响,并进而影响以后的心理健康。儿童成熟速度的缓慢,即生理发育迟缓对心理健康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如果以说话、走路、大小便自控月龄作为生理成熟的指标,那么,在25~36个月才能说话、走路的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百分数大于正常学生所占的百分数。
(3)生理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的影响
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例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就是由于病菌、病毒损害了神经系统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大脑的外伤或化学中毒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因摔跤、碰撞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心理障碍,如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由于有害的有机与无机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内,可以毒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心理障碍,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以及某些药物中毒等。此外,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也可以成为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可出现敏感、易怒、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
2.社会因素
(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既是社会经济单位,也是社会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中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儿童最初经历的教育是由家长而不是学校提供的,这些活动在婴儿期就开始了。”因此,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贫乏的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展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潜能的发展。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种早期母婴关系及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对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有很大影响。儿童如果能够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儿童在早期不能建立这种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或者早期与父母的分离等都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 家庭的自然结构对个体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完整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缺乏母爱的儿童,会在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这类孩子易孤僻、冷漠、粗暴、内向等;如果没有父亲的存在,又会使母爱向溺爱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或缺失家庭教育职能。
② 不良的家庭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已经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特别是夫妻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时,孩子从与家人相处中得到的只是反面体验,从而可以迁移到孩子与其他人的交往中。
③ 家庭的教养方式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国外许多学者对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神经症个体早期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这种病人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度保护。
(2)应激和生活事件
应激和生活事件与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它对心理状态有两种影响:一种是某些疾病可能由应激事件直接引起,起主导作用。另一种是某些疾病可能由应激事件诱发,它不起决定性作用。第一种应激事件被作为应激源,包括许多因素,有心理的、社会的和躯体的。应激事件引起的反应不仅包括心理反应,也包括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改变。生活事件因素,包括童年期家庭教养与境遇、青年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成年期社会环境和生活影响等,即由儿童期到老年期一生中所遇到的各种生活事件。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时,一般都认为由于生活事件的产生增加了个体适应环境的压力。换句话说,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他都要付出精力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因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容易受到影响。对生活事件,可采用流行学方法进行研究,检验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事件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霍尔姆斯等编制了生活事件量表,共43项。用以判断不同的生活事件变化对人起作用的严重程度。张明园等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活事件量表,取得了正常人群对65项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的估计值——生活事件单位。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面很广,主要有:
① 环境因素。是指社会上或环境中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噪音、交通混乱、居住拥挤、环境污秽、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变动巨大等因素,都可增加心理和躯体应激,使人们长期处于烦闷、紧张、兴奋或焦虑、抑郁、不安等状态下,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等。
② 文化因素。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与心理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疾病的病种、症状、内容和频率是不尽相同的。
3.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
人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是造成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各种致病性因素,并建立对紧张性刺激的反应形式。研究资料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为其发病的基础。例如,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为强迫性人格,其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苛求自己等。又如,与癔病相联系的特殊人格是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耽于幻想、自我中心和爱自我表现等。
(2)躯体的机能状态
个体的躯体机能状态是指个体发生心理疾病时所处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它本身不是发病的原因,但是不良的机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例如,饥饿、长途跋涉、日夜工作、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的机能状态,或酗酒、药物依赖状态下被削弱的机能状态,均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青年期的癔症、月经前期的紧张与月经周期性精神病,均与不同性别、年龄的特殊机能状态密切关联。
(三)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特点
1.心理问题及其类型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心理的“正常”和“异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和绝对的界限,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因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通常把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1)心理困扰
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心理失调。
① 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由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大学生中最常见的神经症有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和疑病症等。
A. 神经衰弱是指在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使神经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如由于学业负担过重,有些学生长期用脑过度,就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症状主要有情感控制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睡眠困难、心悸、多汗、易疲劳等。
B.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症。强迫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虽然患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和没有必要的。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C. 恐惧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患者自己也明知自己的恐惧不切实际,但仍不能自我控制。常见的恐惧症有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和动物恐怖等。
D. 疑病症是指患者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确信自己有病,并使自己处于对自己所想象出来的疾病的强烈恐惧之中。
②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冲动型人格障碍等。
③ 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常见的性行为变态有: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施虐癖等。
(3)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和反应性精神病等。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性别、年级和地域差异
近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性别、年级和地域差异。北京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发生率方面,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但存在地域差异,来自农村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高;在心理问题症状体验的严重程度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年级和地域差异,其特点是,女生的严重程度较男生高;一二年级学生的严重程度较三四年级学生高;来自县镇和农村学生的严重程度较来自城市的学生高。
3.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判断标准
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特别是判断是否有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评估与诊断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如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等,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根据严格的诊断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去实施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所使用的评估和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会谈法和测验法。因此,是否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不能仅根据一些情绪或躯体现象就轻易作出判断,更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本来属于正常现象,可有些学生却盲目给自己“诊断”为某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这对降低紧张情绪和缓解心理痛苦是很不利的,这种消极的暗示作用有时还会使情绪和躯体反应进一步加重,反而给身心调整带来障碍。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主要有:
(1)经验的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来访者本人的主观经验。他们自己感到注意力分散、情感淡薄、悲观失望、不能控制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和动作行为等,来访者意识到这些心理活动不正常,非常痛苦烦恼,想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因而寻求别人的帮助。但也有的来访者自我感觉良好,坚决否认自己有心理疾病,认为自己很正常,这实际上也是应用了主观经验的标准。其二是指旁观者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参照来判别是否有心理疾病。这是以一般人对常态的已有经验作为出发点或参照点的。这种标准可因人而异,主观性甚大。凡与自己经验不同者都可能被视为存有心理疾病。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以经验为标准进行判别是否存有心理疾病的做法,与医生利用临床经验来对病人进行心理诊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社会适应的标准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人依照社会的需要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他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准则,要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即个体行为应该符合社会常模。凡是符合社会规范、为社会所接受者,即为正常;否则即为异常。这种判别标准虽然符合一般常识的看法,但不能作为普遍适用的原则。因为社会常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内容是不同的。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是否正常,要不断进行比较才能确定。个体行为还要与以往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比较,例如以往一向沉默寡言、胆小怕事的人,突然敢公开大声抨击时政、谩骂重要领导人,则行为属异常。可见,社会适应的标准只有不断进行比较才能确定是否存有心理疾病,仅仅根据个体对某个社会的顺从性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
(3)生物医学的标准
身心是相互作用的,有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大脑器质性改变和躯体障碍的结果,利用人眼和各种仪器设备,可以找出一些实质性的、看得见的、直接感知得到的东西或异常变化。有些医生认为,心理障碍的产生,一定有神经系统或其他系统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变化。因此,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如脑电图、脑血流图、头部X线、CT检查等),可以判断某些心理疾病及其原因。这一标准虽然比较客观,但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例如它对神经症、人格障碍等的判别就无能为力。
(4)统计学的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它是以全体人群中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数的分配为依据的。在取大样统计中,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配,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因此,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这就是说,异常是相对的,其程度要根据其与全体的平均差异来确定。心理异常的程度是人为划定的,不是绝对标准。心理测验使用的常模,也是以统计学为依据确定的。从统计学角度出发来判别心理活动是否异常,有数量化资料,便于比较,易于操作,有一定的客观性,而且作为一种规范化的检查方法也容易为大家所掌握。但是,这种以纯数量为根据的判别方法也有局限性。例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都有差异,很难用一个常模来作为评判标准;有些心理特征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个体心理特征偏离一般人心理特征的平均值不一定就是病态,如高智商者。
综上所述,在心理疾病的判断上,实在难以找出一个通用的、客观的标准。上述种种标准中,几乎没有一个能在单独使用时完全解决问题的,因为每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缺陷。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经验的标准、社会适应的标准、生物医学的标准和统计学的标准,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他们有能力调节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问题,但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已不能有效地面对所遇到的压力和问题,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与引导,否则,这些学生的问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在大学生中,常采用的指导他们增进自身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如下:
(1)积极参加心理健康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选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和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
(2)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社团等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从而不断增进人际关系,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
(3)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积极参加心理普查,发现有心理困扰时,主动、积极、及时地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是指由受过咨询心理学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针对来访者的各种适应与发展问题,通过与来访者协商、交谈、启发和指导的过程,帮助来访者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在精神和情感等方面有障碍或疾患的人进行治疗的过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具有一定的区别。心理治疗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心理障碍者,如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帮助来访者消除精神症状、改变病态行为并重整人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二者并没有明显不同的观点。大学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人格健全的学生,着重处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成才、恋爱交友、成长择业等方面的适应与发展问题。
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基础性工作。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开导、劝慰和帮助,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行为,其中涉及很多技术性问题。心理咨询之所以对来访者能够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关键在于心理咨询为求询者提供了—种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关系不同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手段及其所创造的氛围使来访者逐步认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学会以更加积极的方法和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对于心理行为正常的人,心理咨询所提供的新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排除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学会新的适应方式。心理咨询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保健功能和治疗功能。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咨询强调发展性咨询模式,主要帮助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他们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心理咨询的方式分为个体咨询与团队辅导。
个体咨询是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形式,它在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的关系。个体咨询具有保密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来访者能够体会到一种安全感,从而能有效地降低来访者的防御反应。在个体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可以对来访者的个性、精神状况、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直接全面的观察和诊断;来访者能够充分详尽地向咨询者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并可以与咨询者进行充分的讨论、磋商和分析。
团体辅导是咨询者对数个有类似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咨询的方式,人数一般没有固定的要求,以十人左右为宜。团体咨询的特点是能在较短时间里由专业人员直接面对较多的来访者,便于观察、了解和指导,来访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从而使他们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和互相支持促进。由于团体心理咨询比较符合大学教育的特点,又为大学生乐于接受,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效果较好,所以,近年来,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发展迅速,团体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在心理健康与指导课程以及心理训练课程中被广为应用。团体咨询的局限性在于保密性不强,来访者在初期有防御反应,不易建立信任关系,咨询深度和准确性也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多用于解决一般性的表层心理问题,如恋爱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还需要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加以解决。
咨询的方式还有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现场咨询等。
(五)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1.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1)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过渡期特有的心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常常使他们处在种种矛盾和困惑之中。他们敏感、好胜,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任何心理刺激都会引起心灵的震荡。面对学习、生活、交往、恋爱、择业等种种问题,他们往往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这些情况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被忽视了,更多地强调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了。客观形势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开辟新渠道,创造新局面。正是适应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心理的教育和引导问题被提出来,于是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条战线”便应运而生。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其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思想政治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没有心理成分的充分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产生。并且,只有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设想,对一位患神经衰弱症,常表现得拖沓、沮丧、萎靡不振的学生,只批评其“觉悟不高”、“意志不强”、“道德品质败坏”,就能够解决其思想问题的。可见,心理咨询在高校蓬勃兴起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结果。
(2)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标,都是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即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无论是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适应不良,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其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等问题,都是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的。从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二是心理学、教育学的老师;三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在这三方面的人员中,政工干部占大多数。当然,政工干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加强学习和训练。
2.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许多原理具体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具体的任务不同。两者虽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心理咨询侧重于人的心理层面,即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己的心理特点,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而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人的思想层面,主要解决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问题,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3)内容不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障碍咨询、心理适应咨询、心理发展咨询等三个方面,涉及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具体问题;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等。
(4)采用的方法不同。心理咨询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移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倾听性、服务性等特点;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用说服教育、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主动性等特点。
(5)运作机制不同。心理咨询是让来访者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一般没有对来访者的否定权,咨询者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来访者,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思想政治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教育者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和惩处。
(6)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同。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不但解决不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反而会造成新的“心理伤害”。所以许多国家要求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所受的专业训练年限不能低于医务工作者,并接受严格的考核。没有“咨询权”的人从事心理咨询与没有“处方权”的人从事医务工作一样,都属于违法行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除专职人员外,行政干部、教师、党员、团员、先进模范、工会干部、妇女干部等都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但经过一定培训的人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辅导员应准备的材料
除了纸、笔以及方案所需的具体工具外,辅导员还应准备一些常用的测评量表(见附录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