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著名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生命即是自身行为的目的本身,而非供人任意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人的全部价值、意义和尊严都基于这一点。在许多其他国家,自杀也成为意外死亡的首位死因。其二,科学的进步对人类生命的意义造成了严重冲击。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著名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生命即是自身行为的目的本身,而非供人任意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人的全部价值、意义和尊严都基于这一点。为工业文明所荫庇的当代社会,人的生命早已偏离了为自身目的而存在的那条轨道;在功利主义的裹挟下,生命成为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或手段。当下社会环境中人的异化问题成为人类头顶难以拂去的阴云。在大学校园,以就业率为衡量标准之一的高等教育逐渐与“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画上了等号;而同时,大学生戕害生命(坠楼、伤人)、沉迷网络和游戏、逃学、厌学、心理障碍等事件或现象频频出现,因而,生命教育缺席的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正受着质疑。

一、生死叩问与现状思考

(一)现代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并远远可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而另一面,却是人类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精神和物质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状态,人类的幸福感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业已背离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性。对大地和天空的疯狂掠夺、对金钱名利的无限制追求,更有甚者,以消费生命、速食人生来换取种种身外之物,无形之中将人降格为物质的奴隶,生命的高贵与神圣、人生的崇高与壮美在物化的世界中被一一解构。这种不良风气通过各色媒介的传播也渐渐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物质主义泛滥、享乐主义盛行,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成为大众追捧之物,良心、美德、责任沦为金钱物质的等价物。再者,在商品拜物教的主使下,消费意识的渗透致使人日益商品化,人们在追逐商品带来的感官享受和物质利益之时,生命的价值和生死意识招致搁浅。此外,“因为人之物质欲望是一个永无满足可能的变量,而以我们每个人之能力而言,我们的所获总是一个有限的定量,以有限追求无限,岂不殆矣!”(1) 物质化社会下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无所有”的焦虑之中。总之,对物质的认知和无限膨胀的私欲替代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认知,人的异化将生命应有之义放逐了。

对人的异化问题,不只卡尔·马克思有过率真的思考,中国的道家先哲们早已发出了“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的先声,认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然而,在思维日益缜密、科学日益发展的当下,许多人却用肤浅的追求祭拜先人深刻的思想。

毋庸置疑,现代社会交通便利、信息技术发达,已大大缩小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而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利益网络,使得人与人的心灵距离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人在拥挤的生存空间中承受着心灵孤独的煎熬。工业文明发展以后,“上帝死了”(尼采),在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摧毁下,人类的真诚信仰和理想主义遭遇了危机。在内部,心灵世界的孤独致使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变得迷惘。在外部,近乎残酷的生存环境致使人产生被现代生活淹没而无所适从之感。人在这种内外交困中形成了生存意义虚无的精神危机,生存的动力丧失了,精神生命也处于死亡状态,甚而容易选择极端方式,放弃生命、残害生命,自我毁灭。

(二)当代人的生命质量概况

当人们在为GDP大幅增长忙碌奔波时,人的幸福指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生命也渐渐被人们冰封了。由此而产生的越来越突出的身心健康问题、人际冲突、社会矛盾等迅速转换成对生命的戕害。

戕害生命的一种表现就是自杀及自残。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内地人口已达13.39亿。与人口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死亡人口比例也在不断攀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我国死亡人口已达943万。而有关机构于2007年发布的报告中显示,自杀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意外死亡的首位死因,每年因自杀死亡就有近30万人,自杀率居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严重心理创伤将对他们产生长期的影响(2)。在许多其他国家,自杀也成为意外死亡的首位死因。造成自杀的因素较多,但一般而言,主要是生存压力的增大和生存动力的缩减带来生命质量降低到了一定限度,最终选择了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结束苦难。

戕害生命的另一种表现是伤害其他生命。因人际冲突、家庭矛盾、社会矛盾、政治原因等导致的对人或其他物种生命的漠视、压制、虐待、残害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行为更是令人发指。

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中的大事”。并指出:“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3)面对种种无视生命、戕害生命的现象时,我们不能不对现代社会中的生命价值提出质疑,对当下的生命是否还保有应有的神圣与尊严发出忧思。

二、直面困惑与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生命困惑的缘起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但对生命从未停止追问,其中也不免产生了新的生命困惑。其一,人类在享受科学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也被科学这把“双刃剑”击伤。著名科学哲学家瓦托夫斯基指出:“一方面,我们知道科学是理性和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又害怕科学业已变成一种发展得超出人类的控制的不道德和无人性的工具,一架吞噬着它面前的一切的没有灵魂的凶残机器。”(4)现代军事大肆发展也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现代医学发展带来了老龄化和医学伦理学等问题,某项科技(比如核能)一旦没有得到正确合理的利用就很可能吞噬人的生命。此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也突显出人类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无疑加深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其二,科学的进步对人类生命的意义造成了严重冲击。对地球周边和宇宙进行探秘的结论,打碎了人类中心的玄想,消解了人的崇高性;“生物进化论”消解了人的神圣性;弗洛伊德心理学把人的一切归结为潜意识和性欲本能的作用,消解了人的理性。对人类的崇高性、神圣性和理性的消解,实质上也就消解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其三,人类的精神文化领域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出现了新的困顿。自近代工业革命后,人类的信仰遭遇消解,19世纪末的尼采也宣告“上帝死了”,而后现代主义更是将神圣形象与非神圣形象一并消解,从而致使现代社会出现了耻言理想、蔑视道德、反对崇高、抛弃规则的“后现代”风潮。

在这一背景下人类的生命困惑也就难免触及到对社会思潮和现状较为敏感的大学生的思想深处。

(二)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

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阶段和青春期心理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发展任务最繁重、心理冲突最尖锐、心理动荡最剧烈的时期。由于大学生是国家重要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国家发展和未来建设的重任,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所以,大学生的生命观如何,关乎重大。同时,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受的社会关注度较高,其思想行为的影响往往会延伸到社会上。因而,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考察和研究是研究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状态的重要环节。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向死而生”的命题,人们将之引申为生命必然面对死亡,积极从容地对待人生,活在当下,才能把握生命的真谛,获得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期不过百年上下,而正是在这有限之中凸显出生命价值的高下,凸显出人与人之间生命观和生命质量的差别。有的人感叹于命运的变幻莫测,将生命交付身外;有的人无奈于生命的平淡,庸庸碌碌度人生;有的人执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用坚忍的精神演绎生命的绝唱。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在面对同一份生命答卷时,不同的大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迥然不同。这迥异的答案后面,隐藏的正是大学生不一样的生命观。

如果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分类,就可以划分出两大类:一类是积极主动型,一类是消极被动型。积极主动型的大学生往往通过努力拼搏改变自身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不向命运低头,从而提升生命境界,实现生命价值。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有着“中国男孩”称誉的洪战辉就是其中的典型。消极被动型的大学生面对大学生活选择了消极应付,遇到挫折便自暴自弃,甚而伤己伤人。这类大学生失去了目标,迷失了方向,甚而拿青春和生命作赌注,在物质主义日益膨胀的现实面前消费和透支青春和生命。那种奉行游戏人生、消费生命观念的大学生便是其中的典型。这两种生命观都各有其存在的环境,也将各得其所。

三、价值追求与意义探析

(一)回归教育本真

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指向了受教育者身心灵的全面发展。但由于体制、资源、竞争等多方面的原因,现代教育偏重于知识教育和技能传授,而往往轻视乃至忽视人的心灵、人的生命,偏重成才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所教出来的只是小部分会考试的人才和大部分厌倦考试的“考生”。

在“大一统”的选拔式教育中,生命被工具化、指标化,学生被考生化,导致生命的空场、学生灵性和个性受到盘剥。由于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灌输,注重考分,有意无意中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性情的养成,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一方面具有争强好胜心理和功名意识较为强烈,另一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偏低,耐挫力不强,常怀抱怨,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这类大学生的心理经常出现问题,轻则烦闷、抑郁等,重则自闭、仇视社会,乃至自杀或杀人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社会急剧变革背景下的现代高等教育却难以传递出生命的气息,究其原因,还在于应试教育所遗留的诸种弊端所致。通过生命教育的开展和融入,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能够摒弃重知识性学习、以考分衡量一切的惯性思维,而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成为知识面广、人格健全、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强、富有爱心与责任、既能适应社会又能奉献社会的群体。这样,教育也就回到了生命的本位,回归到其培养社会人的本真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5)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使教育回归其本真目的,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也才能得以实现。

(二)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生命健康的重要构成,它既是其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又是智力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当下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极其复杂,但都离不开背后心理机制的推波助澜。一些大学生缺乏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缺乏对生命的足够的反省,难以承受学业、人际、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把挫折的后果通过自己的想象扩大化,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有的大学生把生命看成是个人私有,从而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有的大学生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失调或人格障碍,影响了自身发展。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宣泄场所或工具,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而对心理危机处置不当很容易导致这类学生选择放弃生命。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相互作用。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的课堂融入,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内涵和意义、体验生命的快乐、提升生命的价值,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指导,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压力与冲突、矛盾与苦恼,能够从迷惘的心理状态中摆脱出来,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适,陶冶出良好的性情和情操,走向心灵的安宁与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价值正在于提升其生命意义和境界。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上殊途同归。对于后者,前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在其主编的《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一书中还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认为要做到大学生思想的稳定健康,必须关注解决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引起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并时刻渗入生命神圣论、生命价值论、自我认识和死亡观等,通过有目的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6)。这也正说明了生命教育的开展与融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更深入的效力。

(三)把握生命真谛

一般而言,接受了一定程度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涵义及其意义都有自己的理解。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的青春年华之期,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消费此在的生命,而对生命体验的深浅则受到大学生的意识自觉和理性思维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对生命有着较深刻的体悟,有的则耽于享乐而体验甚浅,有的则出现了消极的生命观。总的来说,在当下价值多元、物质主义横行、理性和深刻常常遭到解构和嘲讽的环境下,大学生容易为周围环境所左右,对于生命真谛的把握依旧处于较为肤浅的层面。如果缺乏正确而有效的引导,缺少足够理性判断的大学生往往容易随大流、跟时髦,在“知识拜物教”、“商品拜物教”、享乐主义等思潮的误导下,走进认知生命的误区,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未来的建设自然也是弊大于利。

因而,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正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形成自觉的生命意识,提升生命的质量,体验生命的快乐,增强生命的幸福感,认识和把握到生命的真谛在于享受生命在实现价值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一个能够正确把握生命真谛的大学生群体自然能够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也就能够为高校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朝气和灵魂。

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认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7)大学生把握生命真谛的一个方面,就是心怀珍爱生命的智慧和信念,将之贯穿于生活、学习、工作的各方面:既珍惜肉体的生命,又珍爱精神的生命;既珍视生命的结果,又珍视生命的过程;既珍爱自身的生命,又珍爱人类及世间万物的生命。

人类对生命的关注,终极旨归在于生命的价值。敬畏和尊重生命的价值是一切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把握生命真谛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对个体生命、人类生命以及世界万物生灵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能够激发大学生探寻生命之真、珍爱生命之源、尊崇生命之美、提升生命境界、实现生命价值的理想与信念,能够引导其为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创造更精彩的生命价值。

(四)构建校园和谐

当今时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的状况令人担忧,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反差极大,当然也与当下高校大力开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相违背。毋庸置疑,大学生生命的和谐与和谐校园建设密切相关。大学生是校园的活动主体,只有大学生生命的和谐,大学校园的和谐才得以达成。

大学生的和谐生命,主要体现在外在关系的和谐与内部心理的和谐。在现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生活、情感、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缺少足够的心理耐挫力和抗压力,或者缺乏正确的应对方式和解决方式。生活和学习中的小冲突小矛盾小难题累积到一定程度便转化成生命的大困惑、大困难。如若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不懂得生命的真义所在,不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扭曲,人格分裂,造成“生活与生命的紧张”(8),致使生命个体与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无法相互适应和相互包容,生命的花朵枯萎、凋零,校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的良性环境被打破,更甚者还可能形成模仿的怪圈,使其他生命也走上了不归之途。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正在于引导大学生增强生命意识,认识生命真义,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乐于在与他人相处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中营造和谐的氛围,感受分享的快乐,体验生命花开的幸福。

因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既是要让教育重归生命本位,彰显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又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把握生命的真谛,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让生命之花在大学校园常开不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