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理念

第二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理念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要结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教育发展到今天,生命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演变,但本质上还是以思考人的生命为出发点。生命教育中身心灵的健康、统一与和谐,实际上是三者共同运作的结果,并非按部就班地一层一层递进而达成。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理念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有一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当今的教育却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的情形俯拾皆是,加之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的介入,教育被演化为工具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满足个体需要、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它要走出现今教育的牢笼,丰盈为生命而教育的羽翼,在传递生命的气息中彰显出教育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要结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何为生命教育

(一)探寻生命之真

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追求并把握真理,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灵魂,对生命进行反思,这关乎人生的真正幸福。对于生命的探讨,教育也义不容辞。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生命教育”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在概念上也经过了多重演变。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 Donald Walters)首倡和践行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的思想。而明确使用“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则是197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可以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主要源于对人的“生存”与“死亡”的思考,与当时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际上,教育发展到今天,生命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演变,但本质上还是以思考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在台湾较早倡导生命教育的学者孙效智,我国内地的叶澜、肖川和郑晓江等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关于生命教育的重要观点,为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综合而言,我国学界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主要还是从构建生命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出发,观照主体在整个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是否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展现生命应有之义,明了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获得生命的幸福。

结合各方论点,立足实际,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探寻生命之真,培植生命意识,追求生命意义,高扬生命情怀,获得生命价值的活动;通过生命教育,受教育者发现了生命,从而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激扬生命;受教育者能够从教育活动中获得对生命的深刻认知,成为掌握生命的主体,在与内部自我以及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和谐与共,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和境界,实现生命价值,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身心灵角度的生命教育

从兴起背景来看,生命教育就是要解放人的身体和灵魂,将人从物化的社会中解救出来,从而获得更多对生命的自主权。当然,这种自主权并非意味着人可以对自己的生命任意处置。如果对自己的生命任意处置,恰恰是对生命的践踏,是对自我的漠视,而不是使用自主权。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前提,生命的终结也就意味着其他一切的终结。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由真、善、美构成),生命的这两个构成层面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生命如果不复存在,也就意味着医学意义上的生命死亡,精神生命及其他一切即告终结;而人如果缺乏精神生命,充其量也就是一具躯壳,或行尸走肉,也会走向生命的末路。因而,生命教育需要达成受教育者的身(躯体,自我)、心(心理,本我)、灵(精神,超我)三个层面的和谐与统一,求得整体的健康与灵性的成长。

生命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灵的统一与健康,其内涵就在于:通过生命教育,在第一个层次上,受教育者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生命科学拥有基本的常识,并发现了自我的生命存在,在对周遭世界的关系处理中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自我生命存在有着认同感,善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第二个层次上,受教育者发现了本真的我,在社会关系中,并能妥善解决生活中的冲突,善于利用心理学知识对自我情绪进行良性调适,挖掘积极心态,抑制不良心态,达到心态的平稳与内心的和谐;在第三个层次上,受教育者已经突破了自我与本我的束缚,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把握了生命的真谛,而着力于追求生命境界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生命教育中身心灵的健康、统一与和谐,实际上是三者共同运作的结果,并非按部就班地一层一层递进而达成。可以说,身心灵的健康发展使得生命教育满足了个体发展的需求。

(三)全人视阈下的生命教育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曾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话题。从教育学意义上而言,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完整的生命,注重生命各方面品质的协调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总是处于各种矛盾之中,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还在于把握各类矛盾和关系之中的必要张力。

人不同于动物,其中之一就在于其具有精神和灵魂。一者,人既要生活、生存,又要活得有意义;人既是世俗的物质存在,又是高贵的精神存在。人的物质生活必然赋有精神生活的意蕴,精神生活引导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二者,人类既具有对科学精神之真的追求,也有着对于道德精神之善、审美精神之美的极致向往。三者,人类作为存在物,既受着自然法则之约束;又独具理性灵魂,有着自由的秉性,能为自己立法,人类深处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四者,人既是自我的个体,具有内在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又是社会人,必须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具有社会性。五者,人生活在现实中,不能脱离现实,需要适应现实、内化现实,同时又具有崇高的追求,表现出生命的超越性。

因而,全人视域下的生命教育,不能止步于对人的自然生命的探索,而应关注人类精神和灵魂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世界中的自卫与拯救,打破培养“政治人”、“社会人”的一元化价值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追求。应坚持身体与精神的平衡、人格与学养的平衡、认知与情感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从而达到人生的美满圆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人物我的和谐。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

哲学上,主体(subject)是与客体(object)相对应的存在,指的是对客体具有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是客体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要以大学生及从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育者为主体,师生作为主体共同融入生命教育的课堂,才能转变教育方式和理念,将应景式的急就教育转化为润物无声的日常教育,将被动教育转化为自觉教育。由此,形成生命教育时时处处入脑入心、生命之花在大学校园璀璨瞩目的良好成效,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全员化、日常化、生活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此外,还可以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树立其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体悟生命、激扬生命的信念和追求,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满。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包括受教育的大学生和施教的教师,在这种双主体中,大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接受者,也是教育活动后的效果体现者,因而,大学生在其中充当了主角的角色。而教师作为施教者,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而其自身也是生命教育的受体,因为在教育活动的前期备课、课堂施教、课后评测中,教师无不处于生命教育的熏染之中。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教师自身受到了生命教育的真诚感染,才能将这种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生命教育的成果。

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活动中,时时要尊重大学生这一主角的主体性,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现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教育的课堂,怀着兴趣与渴望了解有关生命的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达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谐。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一者,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社会地位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发展,青春期生理发育走向成熟,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比较活跃,心理现象丰富多彩,思想也走向成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同时,自尊心增强,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也较为强烈;二者,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其内心充满多种矛盾,心理和思想都处于不稳定状态,较易受外界影响,也容易受到自身内部因素左右;三者,当代中国大学生多数是在高考指挥棒下成长,升入大学后又面临就业压力,同时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经济、舆论、期待等方面的影响。总之,由于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既存在躁动和迷惘的一面,也存在激情和奋发的一面。因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亮点,克服负面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将能极大地助推大学生的成长。

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不能把“生命教育”局限在“关于人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这一范围,而应该从高等教育“培养人”这一本质规定性入手,把生命教育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起来。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就包含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生命关系、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大学生能够了解生命的过程,参悟生死,对生命有着清醒的思考,精神逐渐丰满强大;能够探寻生命的本质,以人为本,在关怀自身和他人、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中,获得人性的健康发展;能够追求生命的价值,用对生命意义的无限追求来弥补自然生命的有限,在实践中创造价值,获得灵与肉的统一;能够珍惜生命之存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生命,用务实的精神创造有价值的生命,以积极的态度把握生命,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生命的挑战,领悟生命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能够加强生命的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整合知情意行,发扬“慎独”精神,不断提高生命修养的自觉性;能够提升生命的境界,培养超越生命意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从而实现生命的辉煌。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主题理念

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春秋时代,《管子·霸言》中齐国政治家管仲就说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种人本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如“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人为贵”等,还表现为政治上的民本思想。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自文艺复兴以来经过演化,形成了人本主义思潮,其在反对中世纪的封建专制以及宗教神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的论述中,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尽管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来已久,但这一词语往往被烙上阶级或时代的烙印。即使在物质高度发展的当代,人性之本并未得到全面的彰显。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使得物质日盛,而人的精神性灵日减。人为物所挟制、为商品所奴化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人类表现上摆脱了专制与神权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自主,实际上,又陷入了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束缚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当幸福与欢乐离人们的视线渐行渐远时,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行并非无中生有,杞人忧天。

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题理念,就是指一切教育活动要切合大学生的个体与群体实际,以大学生的人性健康发展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动力和依据,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根本价值,尊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引导其认识自身作为群体一员的社会性,肯定其价值存在,增强其为家庭、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崇高价值的责任意识,着眼其发展,发挥其潜能,激发其智慧,教育其珍惜有限的生命,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生命的光彩和意义。在整个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堂(包括课堂融入),应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特性,肯定其价值存在,并按照个体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不是将大学生塑造成一个模型,更不能把大学变成生产流水线或职业培训所。

(二)全人视阈的育人理念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专业也越来越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在各行各业比比皆是,教育也难以幸免。大学生入校以来,业已在专业选择上出现了分水岭。勿论文理分科将大学生划分进了不同的校园学科环境中,即便是同为理工科,专业与专业之间也容易出现“语言障碍”(专业中共同语言较少)乃至“交流障碍”(专业间交流产生困难)等情况。专业分化、细化的优势毋庸赘言,但因专业分化、细化,大学生过早地将视野局限在自身专业上,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更多地涉猎其他专业,甚而把专业选择与未来就业画上等号,这势必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和不够完善。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文学科越来越边缘化,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其人文精神为目标的人文教育也在一场场科技革命中被阉割了。其结果就是,科技和物质财富空前发展,而道德滑坡和人文精神失落的状况日盛。德国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emm)因此发出浩叹:“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10)由于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教育亦表现出功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取向,表现出唯科学教育、唯理性教育的倾向。教育脱离了其自身和生命的本真意义,而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这已成为教育界积重难返的问题。高等教育的这种不良倾向极易导致大学生对生命产生迷惘,失却人生目标和精神寄托,理想和信念出现脱轨等问题。

综合前面所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撤除学科之间的屏障,将生命教育融入、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学科领域,引导理工科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情怀,在了解自然之真时感受自然之美,在探析社会之真时发现社会之善;也要引导文科学生乐于了解和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增强自己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其求真务实精神,将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感知力结合起来,增强自身的生命意识。总而言之,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通过灵活、独特的方式,开拓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激发其对自我生命和其他生命不断探寻的兴趣,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起来,使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激活生命的活力,感知生命的律动,高扬生命的激情,从而在教育上筑成关怀生命、保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三)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

台湾较早从事生命教育的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从而最终达到“全人”的教育(11)。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核心指向,就是要在外部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在内部达到自我内在的和谐。

大学生生命教育应秉持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这种和谐,就包括内部的和谐——即自我内在的和谐,以及外部的和谐——包括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育人环境等。这其中,首先要达到的是内在的和谐,这是整体和谐的前提。从内部而言,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于自己的所得所失淡定从容,虚极静笃,并努力完善自我;要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对自己既不放纵,也不苛求,乐观自信,积极进取;还要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抗挫能力,面对生命中的无常和困境,调动积极的心理机制,将生命过程的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大学生内部心理的和谐,就是要为大学生建起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让光明之灯常亮心间。

大学生生命教育所要构建的外部和谐,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人”“文化人”应具有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和幸福,及其喜怒哀乐、爱恨悲欢,都与他人、与社会密切相关;其良好的生活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都离不开大自然的豁达大方的给予。因而,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规则,培养其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其尊重和关照其他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和谐意识。其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既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尊重其他生命;既悦纳自我,又悦纳他人;既肯定自我,又肯定他人;既满足自身需求,又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和谐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大学生生命的和谐,离不开大学生对内在和谐及外部和谐的追求。在生命教育中,对构建和谐理念的不懈追求将有利于大学生在生命和谐与生命价值的实现两者间获得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