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节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第三节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目前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由各高校结合生命教育教学目标和学校特色自行安排。(三)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状况评析台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在教学中坚持整合性原则、衔接性原则和重视活动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主要有思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反省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目前台湾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的支持度能否提升。

第三节 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台湾、香港和大陆地区陆续引入西方发达国家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理念,并与我国传统文化、现有教育内容和模式相融合,从多种角度,以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成才为目标,开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华人地区生命教育的先驱和翘楚

(一)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内涵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学者便开始研究死亡相关主题,1976年台湾的民间团体从日本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并逐步推广,但台湾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直到90年代初才开始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并在政府的推动下成为台湾的主流教育,目前,台湾学者正以生命教育本土化、民族化为目标进行着更深入的探索。

我国台湾地区作为华人地区生命教育的先驱,其生命教育(生死教育)的兴起有多元的思想渊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其思想渊源主要为欧美的死亡教育理念、日本的生命教育理念,以及台湾天主教晓明中学倡导的伦理教育和宗教教育理念。受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委托,主持生命教育课程规划的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效智认为,“台湾生命教育的提倡背景与暴力有某些关系……以台湾现况而言,所谓暴力包含两方面,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一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或自杀。这两类戕害生命的暴力事件在近几年来层出不穷,而且年龄层也逐渐下降,这是台湾倡议生命教育的主要社会背景”。可见,台湾地区兴起的生命教育,主要是以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的一些反生命行为,如吸毒、自残、自杀、毫无同情心、生命的无意义感、生活无目标性、无法与他人沟通、与社会格格不入等现象为催发基础。

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及关爱大自然,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探究死亡、濒死的情境与历程,助益学生澄清生命价值,提升学生对挫折之承担能力,尤其是对天灾及意外事件所造成之失落及哀伤,学习勇敢面对与妥善处理,进而个人能以理性及庄严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死亡,并做好准备,扩而大之能帮助家人、亲友、工作伙伴或学生面对死亡(16)。2006年,台湾依照整体规划,立足于素质教育和教育对全人类培养的角度,确定生命教育的内涵包含“终极关怀与实践、伦理思考与反省、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广义的人性教育)”三个彼此交互为用的领域。

(二)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目前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由各高校结合生命教育教学目标和学校特色自行安排。纪洁芳、郑璇宜于2007年指出生命教育属应用学科,并规划了以关照现实生活与关怀人生终极目标的课程内容,主要为:1.生命意义探索;2.生之喜悦;3.死亡伦理之探讨(包括安乐死、堕胎合法化、器官捐赠、急救等);4.死亡社会学经济学(包括保险、预立遗嘱、法律、民俗及殡葬等);5.自杀心理及防范;6.失落及哀伤调适;7.如何与儿童、病人、老人谈死亡;8.临终关怀与安宁照顾;9.社会对死亡服务及哀伤辅导可提供之资源(如安宁照顾基金会、康泰文教基金会、喜愿儿协会、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生命线、观音线等);10.生死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运用与教学活动设计。

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以高校为主体,政府、社会(尤其是慈善机构与宗教文化团体)和家庭共同推动,拥有正规受训教师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以制度与强有力的行政支持相结合保障生命教育的实施,形成了良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支持系统。台湾大学生生命教育以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为基本途径,学科课程和以活动体验为主的课程形式并存,同时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各科教学和班会、活动之中,还以网络、学术期刊和举办系列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目前台湾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推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大学通识教育(Genneral Education)逐渐重视生命教育类的课程。例如中原大学以全人教育规划通识教育,此课程规划为四类,分别为天、人、物、我,每一类课程均有相当多相关课程可供学生选修,学生至少需修满12学分。第二个部分是生命教育学程的设立,此学程主要培育中学生命教育科的师资,目前有东海大学设置生命教育学程,包含6个必修学分及16个选修学分,必修课程有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及自然科学与信仰三科,选修课程分为宗教领域、伦理领域、生死教育领域、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领域及服务实践领域,学生需修满各领域至少一门课,合计需修满16个学分。第三个部分是生命教育硕士班的设立,高雄师范大学及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设立了生命教育硕士班,一方面可培育生命教育师资,另一方面也可就生命教育相关学理及应用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台北护理学院及南华大学均设立了生死学研究所,增强生死学的研究,积极推动生命教育。台湾大学及辅仁大学也配合高中课程纲要的修正,积极研发生命教育专业的师资培育课程及种子师资培育,涵盖生命教育学理、体验实践课程及学校经营课程,为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开创新途径。

(三)台湾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状况评析

台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在教学中坚持整合性原则、衔接性原则和重视活动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主要有思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反省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17)。台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成绩主要体现在:1.台湾大学生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命教育之前开始启动,高校不仅承担了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还在台湾地区中小学、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教材研发、教学方法等方面发挥了主要的作用;2.在台湾政党轮替的过程中,在社会力量的支持和专家学者的坚守下,台湾生命教育研究和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不仅没有中断,反而随着前期经验的累积而逐渐成熟和完善,成为台湾生命教育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保障;3.台湾大学生生命教育逐渐向社会和家庭延伸,通过参与广播节目制作等形式向社会分享生命教育经验,通过参加国小亲师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生命教育理念与实践,在建立尊重生命的教育环境和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的生命教育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台湾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支持度能否提升。由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以物化的功利主义为主,相当漠视人文及心灵的提升,因此如何逐步争取社会中善意人士的支持及认同,进而转变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生命教育长远而艰难挑战。

2.升学主义的挑战。升学主义仍然主控着台湾的中学教育,并造成教育目标的扭曲,其中以家长的影响最大,因此如何与家长作有效的沟通,并得到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肯定,是学校教育人员的一大挑战。

3.是师资培育的挑战。教师是改变环境因素的动力来源,然而如何培育具备启发生命智慧能力的教师,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一方面要有愿意被培育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有适当的培育课程。

4.台湾民众对死亡的忌讳还是比较深,有待进一步破除传统文化的禁锢。

5.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的西化内容和宗教色彩不能很好解决华人社会现实问题,有待通过提倡民族意识和人文精神以弥补其不足之处。钮泽诚提出了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华人生命教育,主张“后科学、非宗教、安生死”,前两者系前提,后者属结论。华人生命教育属于全民素质教育,希望让社会大众从死后生命轮回业报之类的宗教迷思中解套,回归本土民族文化的现世主义人生智慧,真正体现出儒家的人文精神与道家的自然境界。

二、香港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多种宗教视角下不断发展的全人教育

20世纪末,香港开始重视生命教育。1996年,香港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中学首先在校内推行“生命教育课程”。三年后,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推出《爱与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对于“婚姻的意义、家庭生活的真谛、贞洁的德行、性教育、人际关系和生命的意义”提供了家庭生活教育的素材和教学方法,并建议学校鼓励各科老师致力把这些教材的内容融入有关科目的领域(18)。2000年上旬,生命教育开始广泛地在香港媒体出现,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在多所学校推广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课程,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增强抵抗逆境的能力。2002年12月香港受到英语国家(尤其是英国)生命教育的影响,以“人”和“人的生命”为根本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近几年,香港开始全方位学习台湾的生命教育。香港地区生命教育的开展背景与其近年所面对的社会、经济问题有着直接的关联:一是自杀事件频生。二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出现负面的精神面貌。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社会人士希望能以某种形式的教育或培训,增强香港人的自信、抗逆力和竞争力,从而解决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眼前所面对和将来会碰到的问题。

目前,香港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定义还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由于香港宗教团体荟萃,有60%的学校由宗教团体所办,当前香港生命教育体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许多天主教学校将《圣经科》改为《伦理科》,早在20世纪80年代徐锦尧神父就编写了一套六册的伦理及公民教育教材,他在自序中这样写道,“教育的目标有二,一是使人适应现有的社会;二是使人能面对时代的巨变,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与五所伙伴学校于2003年设计出一套新的生命教育方案——“缘起的生命教育”,并向优质教育基金申请实施“生命定向”增进计划,设计了以“条理感”即“理解能力、处理能力、意义感”为轮廓,佛法为理论根本,钱永镇生命教育的四个目的(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为目的之生命教育方案,并通过二十节工作坊提高学生对生命的了解,学会处理问题和在生命中寻找到意义;2007年9月善宁会制作《有关香港推行生死教育的需要之调查问卷》,在向各学校发放问卷的同时免费赠送《孩子心、善别路》辅导员手册,开展青少年学生丧亲与哀伤辅导的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宣传。总的来看,香港生命教育主要体现出在宗教视角下的全人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涉及的宗教教育、德育、伦理、公民教育等二十几个科目均是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生命、把握生活的内涵而设置。

目前,香港政府承担了生命教育的倡导者角色,社区和学校作为主阵地具有自行选择推动生命教育发展方式的自由,宗教机构和社会团体、媒介机构则主动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的研究、实践和传播工作。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提出“生命教育教师培训”,香港教育局近期委托香港教育学院制定“协助小学规划生命教育计划”,拟于2012年举办香港生命教育论坛,显示了教育行政单位对生命教育的重视;香港学校生命教育主要依托公民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目前还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采取融入公民课及相关课程之中的方式,采取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在香港,高校广泛地参与到生命教育政策制定、理论研究、试点实践和宣传推广中,并积极承担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培养和生命教育专业人士的责任。香港教育学院教育政策及行政学系著名教授吴梓明先生在2008年11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中指出,“香港教育学院已率先提供有关生命教育的硕士及博士课程,亦盼望我们在两岸四地的学者、专家、教授们能够大力支持,让我们能够携手联合培训更多愿意承担生命教育的老师来。”

三、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在交流与探索中前行的生命教育

(一)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内涵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大陆在西方死亡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开始了对生死问题的重新探讨,中国大陆陆续出版了许多探讨生死问题的译著,大陆一些学者也从史学、民俗学和考古学等方面研究死亡现象中的丧葬习俗;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对死亡学的研究进入各学科协同研究的新时期,在90年代对死亡问题的研究进入高潮,1988年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后,在推行临终关怀的同时,提出了“死亡教育”这一课题,并多次在全国临终关怀学术会议上开展死亡与死亡教育的专题讨论,揭开了中国大陆当代死亡教育的新的一页(19)。21世纪初,我国大陆地区一些学者在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反思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新见解。2010年7月29号,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公布,在《纲要》的第一部分《总体战略》内的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载有:“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第一次载入我国国家教育文件,生命教育已被纳入我国国家战略部署,必将促进我国生命教育全面而快速地发展。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在我国大陆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本理论研究探索阶段(1993—2005年),基础教育实践拓展阶段(2005—2007年),高校生命教育发展阶段(2007—至今)。目前,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属于比较新的领域。2007年12月,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召开,有关专家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潜在问题突出,由此产生的轻视生命现象严重,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生命教育应该被独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同年,武汉大学顾海良以经典案例点评和美文欣赏为主的读本形式,编辑出版我国大陆第一套大学生生命教育自读教材《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并在武汉大学等校开设通识课程;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所举办港澳台两岸四地“公民教育与心灵教育”国际性高层论坛;云南省教育厅倡导“三生教育”,以网瘾问题、情感问题、诚信问题等专题为主线,以生命的发生与发展等为辅线来设计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编印《生命、生存、生活》读本;2006年开始,郑晓江教授以在南昌大学连续十六年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死亡智慧”和为研究生开设的“生死哲学”课程为基础,与四位老师合作在江西师范大学开设全校公选课“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2008年浙江传媒学院分别建立了大陆高校第一家融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实践辅导机构“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中心”和大陆高校第一家专门从事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机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研究、教学实践研究以及生命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探索;2009年欧巧云著《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王晓虹著《生命教育论纲》,王文科主编《生命教育概论》。2010年,肖川教授倡导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凝聚生命教育研究师资,挖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弘扬生命教育先进理念,推广生命教育的实践成果。

生命教育在当代大陆兴起和推广有多元的思想背景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其思想背景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在当代的深化,西方发达国家死亡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理念的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蕴涵在其中的生死哲学,对国内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反思”这四个方面;其历史背景则主要表现为:国人出现严重的生命困顿、对生命意义与价值普遍的失落,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缺陷。这些既是当代大陆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背景,也是原因。目前,我国大陆生命教育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郑晓江教授等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主张生命教育的核心为生死观的教育,相应的在实践领域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目前则倾向于应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前提,即青少年自杀、安全事故及危机事件应对、艾滋病传播和毒品泛滥的预防等”,更多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技能训练的角度来具体实施生命教育;民间学者则有回归传统学问之势,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提倡生命化的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所有教育活动中;还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提出要在现有素质教育体系中增加对生命的关爱、珍惜和尊重的内容,使素质教育生命化。

(二)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由于大陆地区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界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也不统一。各个高校中,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伦理教育、国防教育等都属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而流于片面,并且教育的内容陈旧、形式简单。郑晓江教授提出,生命教育从内容上看主要应该是人文生命之性质、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的方面:1.关于人文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教青少年认清“一般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自然生命”与“人文生命”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的问题;2.人文生命的教育还要教学生们去理解“生命”与“生活”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的问题;3.要在生命教育中传授“仁爱”之道;4.要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文化资源与精神养分,贯之以生命教育活动之中(20)。云南省提出的“三生教育”,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2005年出版的国内第一套“生命教育”地方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共9个年级18册,以“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确定生命的方向,成全生命的意义”为主旨,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6个核心理念、“我从哪里来”到“生命的境界与归宿”等108个涉及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重要主题,整合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教育、地方病教育、国防教育、民族教育等专题教育。也有的学者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对生命的“知情意行”等角度提出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内容,比如台湾钮泽诚教授在2006年全国首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高级研修班的讲座中就设想了内地未来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1.知识构建——智育;2.情意体验——美育;3.生命实践——德育。

由于分析方法、侧重点的不同,学者们对于大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对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则取得了一致的认同,笔者认为从生命教育的体验性角度出发,应该包括大学生自我教育这个途径。从社会来看,需要政府和社会从观念和政策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媒体要作出正确适当的引导,建设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而营造人文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从家庭来看,要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增强学生的独立生活意识,提升压力承受能力;在学校教育方面,徐超认为应该“重塑生命教育价值理念,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加强人文学科建设”;董振娟则认为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努力,即“确立高校生命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教育的生命情怀;营造高校生命情感氛围,形成主体间性校园环境;丰富生命教育内容,直面生命教育的现实矛盾;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提升大学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21)。黄雪超、林仰暖则论证了团体辅导在校园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还有学者强调了建立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的重要性,并对校园危机预警网络和校园危机干预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架构(22)。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应强化传统管理中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让大学生在担任学生干部和组织学生活动等过程中得到能力提升和意义感,同时采取朋辈教育、小组工作方式、榜样示范法等使大学生互相教育,当前提倡的社会实践也是很好的大学生自我生命教育途径。目前,大陆地区多数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仍然散见于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人文讲座或素质教育活动之中,仅少数学校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理念和实践,并开设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专门课程和主题活动。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下几所高校和相关组织的生命教育模式:江西师范大学采取以生死哲学为基本理论根基的生命教育模式;浙江传媒学院以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带动实践,构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模式;广州大学以生死学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模式;福建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的“生命化”教育模式和云南省的“三生教育”系统模式。这些模式目前已趋于成熟,为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状况评析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在部分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团体、理论研究工作者、部分学校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种进展和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生存生活”,生命教育已然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二是掀起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研究高潮。自2004年以来,众多的学者和专家积极投入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之中。

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一是大陆地区生命教育有许多基础工作尚未完成。比如:生命教育目标、内涵、内容、途径等基础理论还没有取得共识,全国性的生命教育计划尚未出台,相关学术团体、学术期刊、网站、研讨交流活动数量较少影响较小,生命学、生死学、死亡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进展缓慢,生命教育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滞后,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阶段生命教育还没普及,家庭中生命教育缺失等问题非常突出;二是在大陆地区开展生命教育还面对多重阻力。主要表现在:

1.生命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生命价值观和生命质量观等方面存在大量以“物质、权力”等衡量的倾向,这对生命教育形成负向作用。

2.生命教育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制约,在开展时容易被智育挤占空间,容易被安全教育等现实问题挤占时间;受大陆地区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被变成生命教育知识被传授,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3.此外,社会、家庭和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统一,也将制约生命教育的开展,就当前理论界而言,仍然存在以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生命教育的现象,许多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则更多地集中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面,对大学生的关注则忽视其身心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只关心他们的就业和成家等方面。

4.生命教育在青少年、成年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缺失和不完善的现象,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完成青年时期的任务,还要补中小学和学前阶段生命教育缺失的任务,而这项任务几乎是不能完成的。

5.过往生命教育的缺失还将直接导致全社会难以形成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很难找到合格的家长、老师,缺乏亲身感受过生命教育成效的教育者。

目前,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善教育体系,通过向死而生、身心和谐和生存发展三个维度,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生命教育的巨大合力;国外发展中国家,生命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台湾、香港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大陆地区虽然在这方面较为滞后,但近年来众多学者积极投身于相关理论研究,政府也以行政的力量进行大力支持,其效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综合本章对各国和地区生命教育现状的描述,笔者提出了如下简短的结论。

1.关于生命和死亡的问题,不论国别不论古今都是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关于生命教育,实际上一直都存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体系之中,只是在有的地方更加外显和系统,在有的地方比较内敛和分散;关于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命教育的区别,从历史的角度看三者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不同地方的人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和传播,至于现阶段三者同时出现的时候,才可以说存在内涵大小的区别,这其实是当代学者将生死问题系统化后才出现的区别。

2.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无外乎两个方面:本国传统文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而且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某一地区的生命教育不能说只受到某几个理论的影响,事实上,全世界的理论共享了,这里面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某个国家和地区更容易接受哪些理论的影响,这与这个国家和地区原有的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会发现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有许多相关之处。尽管他们表现出来的某些内容、形式也许恰好相反,但一定都指向本国和地区原有文化中的某些观点和倾向。而且,随着信息的互通也会对彼此产生影响。

3.关于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一言以蔽之,就是针对本国和本地区反生命的行为和问题而兴起的。各个地方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管理的效益等具体原因,反生命的行为自然不同,这也影响了各地生命教育的内容的选择,但正如台湾的孙效智教授所言,国内外生命教育在议题上固然有不同的侧重,但面对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是互通的,那就是要进行根本的防患于未然,而防患于未然之道在于正面人生观的建立以及家庭社会的互助互爱。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地生命教育的内涵和途径其实也已明了,就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尊崇的价值观和家庭、社会、学校能提供的资源和条件了。

4.关于生命教育的阶段,从国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无一不是首先重视中小学、学前阶段的生命教育,但同时也注重生命教育的连贯性、统一性和广泛性。连贯性是指要分阶段完成生命教育的目标,但其内容是自然而流畅的衔接着的;统一性是指尽管各阶段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不一样,但目标是明确的、一致的;广泛性则是指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学校、家庭、社会团体、政府、个体都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不能相互损耗。同时,我们也发现,各地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几乎都是在高等学校由学者们开启的,他们首先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积累了经验进而推广到中小学生,并且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未来的教育者,加强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无疑会促进生命教育环境和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我国还处于生命教育基础阶段的今天,尽管明了生命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是长效途径,但大学生生命教育却绝对是同样紧急、重要的一环,也是快速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效果的前提。

5.关于生命教育的模式,借用人们形容幸福的一句老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事实上,人性的相通决定了好的生命教育模式必然也应该是相通的。由此,以学校生命教育为例,大学生生命教育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的取向是必然趋势,尤其是课程化趋势。当然这种课程不仅仅是显性课程,还包括隐性课程和各种非正式课程,强调的是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立足于本书的主题,笔者认为,在生命教育的模式上,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全面深入地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教育模式,了解其改革方向,尤其要借鉴他们随着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本国和地区生命教育模式的改革经验。本书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提出了“德育和生命教育共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共建”理念,并以重庆交通大学及兄弟院校近年来的生命教育实践为例证,在证明模式的相通性和高度可借鉴性的同时,力求为我国大陆地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

【注释】

(1) 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著.生命教育——与孩子们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林莺译.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

(2) 刘明.论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诉求及路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8):133.

(3) 王定功,路日亮.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启示[J].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1(6):90.

(4) 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2~43.

(5) 张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追溯和前瞻[J].青年教育,2008(1):83.

(6) 冯大鸣.美国国家教育战略的新走向[J].教育学,2004(6):142~143.

(7) 张雪蓉.基于世界德育发展动向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讨——美国品格教育复兴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2):60~63.

(8) 张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追溯和前瞻[J].青年探索,2008(1):83~85.

(9) 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44~47.

(10) 杨舜尧,陈晓斌.由死观生——论大学生死亡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8):146.

(11) 吴兴勇.论死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4.

(12) 黄雅文.日本现行之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之探究[EB/OL].http://www.docin.com/p-18314141.html.

(13) 焦焕章,徐恩芳.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兼谈对我们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1995(1).

(14) 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福建教育,2010(11):16~17.

(15) 乌云特娜.俄罗斯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德育[J].中国德育,2010(2).

(16) 柴志明,何仁富.大学生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64.

(17) 柴志明,何仁富.大学生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76~186.

(18) 盛天和.港台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启示[EB/OL].http://life.cersp.com/lifeedu/lists/200703/526.html.

(19) 吴兴勇.论死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

(20) 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8.

(21) 董振娟.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J].社科纵横,2010(1):161.

(22) 黄柏青.论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学习月刊,2006(2):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