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节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在重庆交通大学的实践案例

第三节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在重庆交通大学的实践案例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交通大学在教学改革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气候变化已经导致全球疾病负担,而且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加重这一负担。2.拓展课堂,凸突显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资料将课堂拓展,力求保证课堂的生命活力。4.在话题讨论中渗透生命教育部分老师在每节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进行短暂的话题讨论。

第三节 生命教育课堂融入模式在重庆交通大学实践案例

生命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就是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的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激扬生命;就是要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想政治公共课或是选修课,都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炽烈追求。重庆交通大学在教学改革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形势与政策》为例

(一)基本教学思路——在教学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尊的人,他们需要教育,也需要别人理解和尊重。学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处于生长期,可塑性很大,每个学生都有着潜藏着的智慧和才能有待开发。在教学中注意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正确使用网络,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学会关心人口、健康生活质量、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具体措施

1.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立足教材本身,整理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并以此为依托,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如在《安全教育》一讲,我们结合各种安全预防知识,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逃生的本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学生,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

在《气候变暖》一讲中教师们给学生渗透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知识。气候变化已经导致全球疾病负担,而且预计未来将进一步加重这一负担。了解这些内容可以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科学知识,提高生存意识、改善生存条件。

在《国内经济形势》一讲中,在讲到中国制造时,教师们和学生一起分析中国制造为什么能够取胜,是因为质优价廉,但这种低价包含着血腥的生命补贴。每吨几百元的煤,不是中国制造的真实价格,包含着从长眠于地下的采煤工,到跌下山崖尸骨难寻的司机的生命补贴。2010年,富士康工人出现了连续的十三跳,这样的连环自杀案件,一方面反应加工企业的尴尬,工人的辛酸,同时也透视出年轻人生命观的脆弱不经。在这些社会事件的分析中,通过教师有意向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到经济发展应尊重人的生命,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拓展课堂,凸突显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资料将课堂拓展,力求保证课堂的生命活力。如在上完《安全教育》一讲中,最后一个安全内容是心理安全,我们补充了一段于丹的百家讲坛视频,通过一卖葡萄的故事,告诉大家,生命应该回归质朴和本真,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基本的信任,让世界充满爱,让生命变得更质朴和阳光。

在讲到新生农民工时,我们给大家播放视频——进城从事建筑的农民为了追讨劳动所得,不得不爬塔吊、跳立交桥乃至自残的录像。然后引导大家进行评价,最后很多学生得出结论: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都有生存、生活的权利。

3.在实训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常由学生自导自演。确定了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在策划的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让活动更精彩,更要考虑到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例如:结合防灾减灾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学会在地震、火灾等危难时怎样逃生的技巧,学生们自编自演情景剧,并加以艺术效果,不仅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而且贯彻了生命教育的宗旨:使学生能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倍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倍加热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4.在话题讨论中渗透生命教育

部分老师在每节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进行短暂的话题讨论。曾经发起话题:如果你还拥有三天的生命,你将会做些什么。学生们很感兴趣,积极讨论。有的说周游全世界,有的说多陪陪父母,有的说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有的说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三天太短暂了,我们要做的事太多,怎么够呢?所以大家要珍惜现有的每一天,用分分秒秒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通过话题讨论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方式优于知识传授,话题讨论给了同学们充分发言的机会,相互影响,最后由老师提供主导方向,更容易被接受,甚至在讨论的过程中就无形地修正了学生的生命观。

二、公共基础课——以《大学英语》为例

在2010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外语学院举行了一次精彩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本次比赛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青年教师精彩的授课,而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把生命教育的主题有机地融入英语课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加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每位老师结合他本人英语课的主题,所进行的生命教育的主题各不相同。近年来,全球环境迅速恶化,影响人的生存质量,这更是一个对全人类来说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在“Help the Environment”这一课时,明确提出了要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人们看待金钱的态度也是大不相同。有的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金钱就是一切;也有人认为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比钱更加重要的东西。“Key to a Better Life”就探讨了这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他们教导学生要通过爱、忠诚、沟通、理解等唤醒学生的人际意识。

(二)引用课外英语素材,进行生命教育

大学英语课程面向的多是大一新生,正面临着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定位、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调整,以及成长过程中接踵而至的挫折,他们迫切需要获得指引和帮助,更容易从阅读中寻求人生经验和价值导向的指引。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因势利导,与学生现实世界结合。如莫泊桑《项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角色代入和角色转换,探讨玛蒂尔蒂因爱慕虚荣结果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从中引导学生正视生活,端正对金钱、名誉的态度,珍爱现实生活,珍爱生命。

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mother的真正含义给学生们带来了一首小诗:“M”is for the million things she gave me,“O” means only that she’s growing old,“T” is for the tears she shed to save me,“H”is for her heart of purest gold,“E” is for her eyes,with the 1ove-1ight shining,“R”means right,and right she’ll always be,Put them all together,they spell “MOTHER”,A word that means the world to me.为学生配上了音乐,让英语语感好的学生朗诵这首诗,再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让学生体会母亲养育之恩,体会母亲的辛劳,学会感恩。有的学生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

(三)因势利导、倡导真爱的途径渗透生命意识

《大学英语》的人文性要求授课教师要关注人生,以人为本,教学要用文本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做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人。有位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放了《泰坦尼克号》电影的片段,放完后让学生谈感受,很多学生谈到了露丝和杰克的爱情伟大,有同学谈到了露丝对生命的渴望,但是老师最后总结时却提到了大家忽视的角色,那就是在船上一直奏乐到最后的乐师们,他们一方面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在危难面前如此镇定与坦然,他们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爱。这样的指点,将学生一语点醒,让他们明白生命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不容践踏。

【注释】

(1) 田汉族,高玉英.课堂教学生活:一种教育人类学的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2) 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教的权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3) 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25.

(4) [苏]米·依·加里林著.论共产主义教育与教学[M].陈昌浩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67.

(5)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