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的实践
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喜欢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大学生生命教育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团学活动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生命演讲比赛、听红岩英烈报告会、珍爱生命箴言创建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关爱与付出,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增强生命责任感。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假期三下乡等活动,让大学生深入落后的贫困地区,亲身体验生活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从而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这样大学生生命教育就能够在理论渗透的同时,再以社会实践活动予以强化,使大学生的知识掌握与亲身实践、亲身体验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活动载体
(一)开展“珍爱生命”主题团日活动设计大赛
为了在大学生中加强“珍爱生命”教育,我们依托高校已有的团学活动教育资源,利用重大纪念日的机会,如“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禁毒日”“感恩节”,组织学生开展“珍爱生命”设计大赛。通过亲身体验,在真实的氛围下接受关爱生命教育、感染每一位大学生,引导他们珍惜光阴,志存高远,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又如,在开展“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团日活动设计大赛中,一批批大学生设计举办了摄影、漫画作品展,看着那一张张发人深省的照片,同学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大家都在沉默中认真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一位同学在观后感中这样写道:“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故事所折射出的深刻内涵,引起了我对生命存在的思考”。事实证明,生命教育,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已经成为高校教育者的一份责任。通过亲自动手设计,使大家切实感受到了“珍爱生命”主题团日活动的重要作用,亦为大家的人生追求、人生理想树立了一面镜子。
(二)举行“关爱生命”演讲比赛
组织大学生参加“珍爱生命”演讲比赛,演讲内容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本质,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让人听而有发、有感、有想,它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提炼出的道理以质朴的语言、深邃的见解、灵活的表达方式为大众所接受,又指引着他们的生活追求。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牢牢把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用他们喜欢的图像、影音等模式开展“关爱生命”演讲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各显神通,创造性地用PPT、DV、老照片、漫画等形式开展班级团学活动,通过真实的故事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力弘扬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反馈结果表明,“关爱生命”演讲比赛既是对同学们生命价值观情况的考察,又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自主认识生命价值的兴趣。同学们对于此次主题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台上讲台下听”的单一模式,师生双向互动的新模式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所以大家的体会更真实、更深刻;内容上,少了呆板、空洞的理论说教,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身边的所见所闻,让大家于细微之处见真知、于平凡之处见伟大,因而教育效果更震撼,影响更持久。
(三)组织学生听红岩英烈报告会
组织大学生参加“红岩英烈报告会”于社会而言,它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社会更加文明;于人而言,给人以精神的享受,让人的听觉世界不再单调,它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实践理性。“英烈事迹”,不仅包括革命和建设时期经典的革命故事,而且也包括改革开放时期歌颂美好生活的现当代模范。它深深根植于民族的文化土壤,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在人民群众中经久不衰,是一代代人精神的脊梁。
我们依托高校团学活动这一良好平台,本着“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提升人生境界”之目的,举办了多场红岩英烈报告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这样的活动,通过总结学习心得,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该活动通过鲜活的案例既给了同学们深刻的生命教育,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家得到了启发。一位同学在活动感想中说道:“一段段经典的红岩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生命之歌,将大家带回到那风雨如磐的岁月,让大家清晰地看到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顾个人安危,以实际行动为心中的理想信念而奋斗,同学们都深深地被先烈的革命精神感染着,明白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同学们撰写的心得体会加深了主题活动的教育效果。
(四)组织学生观看“珍爱生命”主题电影
在国内外电影史上,经典生命教育电影层出不穷。观看“珍爱生命”主题电影要求我们通过欣赏经典生命教育题材类影片,达到对生命的理性审视和客观认识,从而在生活的激荡中,做出理性的选择。经典电影里面蕴含着人类深刻的理想追求,让大学生接受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影片的熏陶,是开拓其眼界、提升其修养、增长其智慧的有效措施。
重庆交通大学作为以理工见长的大学,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直是本课题组关注的重点,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开展了相应的主题教育。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为悼念逝者,寄托哀思,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经典影片《托斯卡尼艳阳下》和《我们要活着回去》,教育广大学生在死亡、灾难面前找到生的希望,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中少不了挫折,走出挫折的泥潭,前面就是一片艳阳天,进而激发广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在面对考试失利、感情挫折以及就业困难时,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菊花香》《美丽人生》《少林足球》等经典影视作品,告诉学生“生命是一个充满着欢乐、同时也少不了痛苦的过程,生命有时是很无奈的,乐观面对,不要向命运低头,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人生终将美丽。”通过以上活动,我们生命教育团学活动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效地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出一条新路;另外,我们收到了大量主题鲜明、文字鲜活优美的心得体会。在一篇感想中这样写道:“近几年,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面对严峻挑战和困难,灾区群众不等不靠,顽强拼搏,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重建了美丽家园,灾区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激励着灾区人民坚定信心,也鼓舞着全国人民。”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既陶冶了情操,又得到了启发,这种模式正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旨在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生活品味,自觉提升人生追求和修养。目前,该活动进展顺利,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五)开展“关爱生命”箴言创建活动
所谓传箴言,就是把崇高的精神、古代的和现代的知识理论、生动翔实的文化生活例子等,经过提炼——加工——再认识的过程形成箴言,人人相传,代代相传,世世相承。就是利用手机、微博等现代传媒的易操作、高效率、大容量、方便快捷等优势,不断扩大箴言的社会覆盖面、影响力,调动手机用户间点对点互传“积极性箴言”。
为了让“珍爱生命”活动深入高校校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关爱生命”箴言创建活动。此次箴言创建活动,以原创编辑为主、摘录借鉴为辅,编写以下方面箴言:人生格言——主要是对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经典语句——主要是传统文化中的励志、修身等方面经典语句。这些箴言诠释了生命意义,它的价值就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晨钟暮鼓之警;其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词之精,其成篇之简;字字沁人心脾,言言落人肺腑。”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传播、学习、践行箴言的“裂变”效应,以达到规范人们行为、弘扬生命价值的巨大社会效应。
二、实践效果
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机制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积累了生命教育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传统生命教育模式的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团学活动模式开展生命教育效果显著
1.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生命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或信息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所谓认知认同就是指人们在对生命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完成的理性认同。在团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活动方案,规定活动主题,把认识什么、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等内容融入到每一次主题团学活动中,强化接受主体对生命的认知。首先,认同主体将生命观内容的主体纳入到自己的认知范围,但对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不一定认可,甚至还会怀疑。然后认同主体在认知基础上对生命观表示承认、认可和赞同。衡量它的指针是认同主体对生命观的意义、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知晓度”和“热知度”。认知认同它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对同一内容的传达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反复进行,从而使认同主体获得对该内容所涵盖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达到熟知的程度,进而实现认知认同。比如在“珍爱生命”演讲比赛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比赛题目,组织选手反复训练,渐渐地就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大家就会逐渐自觉地去了解讲稿的创作背景、创作意义、精神内涵,一开始的“任务”慢慢就转化为自己的“选择”,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等生命观则顺其自然地内化为接受主体的自觉追求。
2.提高了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即是指价值主体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体现出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价值认同主体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它是人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表明每个人都有自主意识、独特个性,具备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的能力:认识——选择和实践——创造的能力。价值作为主体所选定、假设或期待、追求的目标,是一种主体选择和力图实现的某种可能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性特点。一方面,价值是对未来理想和目标的一种期盼和追求,它通常是表现为主体在多种可能性中所作的某种价值选择。但是,由于每一个人其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生存状态等客观条件的不同,以及思想意识、性格气质等主观条件的不同,对于价值观的认同也就截然不同,因而此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相反,它经常会经历从部分认同到完全认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性。因此,依托团学活动,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机制,重点在于提升接受客体对生命价值认同,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将这一过程动态化、持续化、长期化。如在“珍爱生命箴言创建”活动中,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准备五条箴言,由各个班级的联络员汇总整理,再由指导老师按照评分细则,选出优秀箴言,并汇编成册,在同学们中广为传阅。有的班级还将箴言印刷并装帧设计,悬挂于教室、教学楼走廊、社区宣传栏以及寝室里,时时警示、激励着同学们,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在不经意间受到了教育,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效,在校园内形成传播、学习、践行箴言的“裂变”效应,以达到规范人们行为、弘扬生命价值观的社会效应。
3.强化了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情感认同
情感是指人在对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等形成认识的同时所产生的对该事物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肯定与否定等一系列的态度。情感认同就是指在对一事物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之基础上,在情感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它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源于对事物真切、深刻的了解。它是伴随着认知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又推动着认知认同的深化并促进价值认同的发展。情感作为认同主体所固有的非理性因素之一,渗透于价值认同的全过程。从认同的选择,到客体信息的分析、加工、综合等,整个认同过程无不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且,认同主体的情感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在导向的影响。在团学活动中,情感无处不在,它对是否认同、认同的广度和深度发生影响,对认同活动起到调控作用。一般而言,认同主体对于能够引起其产生肯定性情绪反映的信息比较容易认同,也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认同主体的情感状态也制约着情感认同。当认同主体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时,他往往对认同客体的感知取向、理解向度带有肯定性情感的痕迹,从而能促进价值认同。课题组充分利用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节日,创新团学活动方式,注重烘托珍爱生命的主题氛围,调动接受主体的积极情感,以便从情感上增强其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如在进行的“珍爱生命设计大赛”中,要突出“尊重生命”这个主题,选手也要注意营造气氛,让接受客体置身于生命教育的氛围中,其激昂的情绪得以迸发,注意力自然被舞台上的主旋律所吸引,弘扬什么、突出什么无形中入其脑、入其心。在“珍爱生命”主题日演讲比赛中,开场时全体起立高唱珍爱生命歌曲,已经为活动定下了格调,随着选手们绘声绘色的讲演、抑扬顿挫的语调,辅以情节跌宕起伏的短片,接受主体的情绪逐渐被提升起来,引人入胜的情节引导着接受主体去追寻小故事里的大道理。这样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加深了生命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二)及时发现以往生命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开创生命教育的新模式
1.经验总结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精心组织,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模式及其开展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的形势、重庆市的社会发展现状和重庆交通大学第二课堂运行的具体情况,实行了“搞设计”“办讲座”“传箴言”等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改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通过构建“团学活动创新模式”,对于巩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已有成果,团结、引领大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改造部分消极大学生的落后生命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植入团学活动模式,符合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通过红岩英烈事迹的讲传,使精神文明建设在大学生中更加提升了一个档次。观看经典生命题材影片,了解了人类文明,看出了民族智慧,坚定了理想、明确了追求;办演讲,讲出了感人事迹,讲出了光辉业绩,讲出了身边楷模;传箴言,传出了时代真理,传出了创新格言,传出了生命真谛。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创新机制的构建,取得了预期效果,走出了一条生命教育的新路径。
2.存在的不足
在依托高校团学活动,探索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机制有效途径的实践中,固然收获很大,但仍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其一,试点范围需要扩展,影响力需要进一步扩大。力争再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大学生生命教育团学活动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理工科的院校比例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其二,考核机制要细化、灵活化。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学生活动档案,学生活动考核情况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就业推荐方案中。其三,加强交流,不断提高。前期试验的成果可以和其他院校现有的团学活动生命教育成果相互分享,鼓励大家积极走出去,观摩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在交流中借鉴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不断完善自我。
总之,生命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大学生生命教育更是有其特殊性,单靠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借助高校团学活动这一平台,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合其中,才能走出一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创新之路。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幸福就是理性的思考。人的肉体和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的思想却可以超越有限进入无限,柏拉图的“理想国”、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人类正是在这种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史。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个体来说,美好的人生不是自发地来到每个人的面前,它要靠每个生命个体自己去追求和创造。而生命教育对于帮助、指导个体去追求美好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是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生命教育关注人生命意义的教育,本身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开放,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呈现光彩夺目的景象,拥有一个无比美好的生命世界。在自我、他人、世界的共鸣中,在超脱而豁然澄明的意境沉浸中,每一个生命走向自由而又开阔无限的天人合一境界。
【相关链接】
重庆交通大学充分利用团学活动实践平台,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团组织生活会、演讲比赛、生命箴言有奖征集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学生从具体实践中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强化安全意识,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他们还掌握了保持心理健康、调节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形成了关爱他人,乐观进取的良好风尚;同时也让广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班级、同学的关怀,为平安重庆、安全校园作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注释】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0.
(2) 宫志峰.未来的记忆[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86.
(3) 邓晓芒,灵之舞.论中西人格的差异性[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52.
(4) 蒙田.蒙田随笔全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1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