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第二节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生命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人们而存在,而是源自于人们的建构,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1.以建构主义的“主体主动建构”的主旨出发,结合生命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网络互助平台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对生命教育知识内容的主动意义建构的情境。2.建构主义推崇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在生命教育网络互助平台的设计和建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一、网络互助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网络教育建设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心理学、学习学、社会学等方面:

(一)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1.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不能脱离与他人的联系,成为“孤立的个人”。代表学者罗杰斯指出:“人们之间的交流接触有利于人的正常生活,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成长和发展,个体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和表现出内在的真正精神状态。”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认为爱是人类的本性。渴望得到爱,并把爱给予别人,就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归属感,感到集体的温暖。

2.亲社会行为理论。亲社会行为理论学者巴特森等人提出了一种“移情—利他模式”:当个体能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时,他就将产生将心比心的助人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之过程;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观察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者通过观察榜样的活动受到影响的过程,称为示范作用,以上三种理论说明,人类的存在离不开互助,同时,互助又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存在的状态。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人们而存在,而是源自于人们的建构,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观点交流,使得个体对事物的理解更加全面,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1.以建构主义的“主体主动建构”的主旨出发,结合生命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网络互助平台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对生命教育知识内容的主动意义建构的情境。首先在提供的学习内容上,尽量避免过多的结构化的学习材料限制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而是要在教学内容的形式上趋向于多样化,即同一知识点应含有多层次、多风格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和学习策略,进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要趋向个性化,根据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增强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等教学内容,甚至可以让学习者添加相关学习话题、材料,这样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生命知识的意义建构。

2.建构主义推崇学习者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在生命教育网络互助平台的设计和建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平台不单单要为大学生个体提供学习的环境,还要创设条件方便大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小组,实施合作互助。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表达个人的观点、看法,交流经验,进而促进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深入建构。

二、网络互助模式构建的主观条件

(一)生命教育网络参与的迫切性

1.传统的生命观教育方式效果不良

传统的生命观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扼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因此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教育资源较匮乏,政治性太强,并且形式单一,内容较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喜欢新鲜活力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其次,主动性发挥不够。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教师不能完全照顾到课堂中的每个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生命观的内容,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学习内容封闭,没有与实际生活相接轨。再次,教育受课堂局限。传统生命观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们也只有在课堂上才会听到生命观的内容,然而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上课所占的时间比例其实很少,更多的时间是在课下,而这些时间也正是生命观传统教育的空白区域。

2.网络教育基地建设的契机

生命观传统教育方式存在着劣势与不足,这给网络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契机,网络的优势可以较好地弥补生命观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首先,教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通过网络多媒体,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和非线性链接、跳转等功能,可以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生命观的相关内容。其次,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教育基地凭借计算机网络巨大的信息容量、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生动的人机交互,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它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再次,教育走进大学生课余生活。课堂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必须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他们课堂以外的生活中去。如今网络以其华丽的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迅速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利用网络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再教育,既可以延长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可以加强生命观对大学生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二)大学生生命观的可塑性

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生命观处在未定型而又将定型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和意识特性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富有朝气和幻想、可塑性强,但是情绪、心理又不够稳定;二是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明显提高;三是有较明显的求变、求新意识;四是具有情绪化的叛逆心理,以及非理性的标新立异等独特性。这些特性因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这些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他们既有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意志品格中。其中的知识结构决定着不同个体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同化能力,从而规定着接受者可能接受的价值观的数量、质量,规定着他的“视界”。

大学生处于快速的知识累积时期,他们所能接触的、能理解的相关信息较之同龄人更加多样化,视野更开阔,从而也就面临着更加纷杂多样的生命观信息,需要他们具有更强的对信息进行判断与择取能力。价值取向则规定着接受者对价值观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也就是说,接受者只能对信息刺激做出有选择的反应。大学生已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生命观的选择与取舍。心理意志品格则影响着接受者将外在的价值观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思想信念与行为能力的过程。大学生虽然自我评价与期望较高,追求较高人生价值的驱动力更强,但心理意识却不够成熟、稳定,具有易变性,容易因外界的刺激而发生改变,可塑性较高。

(三)大学生互助的主动性

大学生互助实质上是一种大学生中发生的同伴教育,助人者和受助者是同龄伙伴,他们关系融洽、彼此信任,并且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角色随着时间、环境和自身面临问题的改变而发生转换,始终扮演“双重角色”。生命互助的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网络互助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倾听与交流、关心与接受宣泄、接纳与尊重、理解与共情、支持与鼓励、解释与疏导、提醒与表扬等。在大学生互助过程中,助人者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帮助受助者,在助人的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成长,真正实现“助人自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高尚境界,延展生命的宽广。

“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生存、生活和生命离不开同学间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一个良好人生氛围的营造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同时,又为大家服务。每个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恰恰是同学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能赋予受挫者勇气和力量。事实证明,大学生相互间可以成为促进者、帮助者、合作者、辅助者和朋友,竞争促使大学生寻求超越、榜样示范助其取长补短、友谊让其品尝力量、合作助其成功,享受生命的荣耀。

三、网络互助模式构建的客观条件

(一)校园网络中心为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被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所替代,教学改革也因此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下,各高校有效地建设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地开展网络教学,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获取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网络教学资源是建设网络教育基地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在校园内主要是以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为主要教学环境。开放型网络环境和网络教学资源库支持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在网络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教学资源,包括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信息库。这种开放式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有利于网络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教师网络信息技术培训给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构建提供了师资资源保证

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在网络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如今许多高校为了保证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开始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是需要广大教师大量开发、引进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育基地的建设,并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开发,不断完善资源库。

(三)计算机普及率较高给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模式构建提供了实施可能

在大学里,计算机的普及率相当高,很多学生拥有个人电脑,并具有较好的操作水平,加之宽带校园网络的铺设以及充足的教学与辅助服务设施,高速、稳定、高质量的数据传输使得在大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网络互助成为可能。

学生也可以利用资源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起知识网络,营造出有关于价值观的讨论、探索、协作的环境。同时,大学里有着充足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制作有关生命教育的多媒体课件,并及时上传到网络互助平台上,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课程与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乐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因为通过网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充分的自由,也因此更有积极的心态参与网络互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