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和对策

浅谈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和对策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大学生们在军训中的心理适应不良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引发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往往是几类相对固定的因素。经过对大学生军训期间训练及生活状况的观察,以及阅读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后,笔者认为,引发大学生军训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是造成大学生思想情绪不稳,心理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

浅谈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和对策

外语学院 赵 越

摘 要:军训作为大学生迈入大学门槛后的重要一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开设课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由于受到身体条件、心理素质以及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军训中的心理活动存在明显的波动性特征,而其中的心理适应不良现象更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军训的教育质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对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找出了其中的几类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辅导,旨在帮助大学生克服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大学生 军训 心理适应不良 对策

军训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军训中大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时有发生,心理适应不良不但影响着大学生对军训的认识和行动,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心理适应能力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军训任务乃至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帮助心理适应不良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顺利完成军训任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心理适应的科学内涵

心理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互相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是人的体力、智力、性格气质及应对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能力的一种表现。[4]个体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能否处理好复杂、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之心理适应能力高低有很直接的关系。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新环境个人会做出不同的心理调适以顺从环境、调控环境和改变环境。通常心理适应能力的好与坏是以个体与环境能否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的,其评判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个人的心境与周围环境相一致。(2)能够依据周围环境调节自己的反应。心理适应良好者对事件的处理不会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而能随时随地调节自己的反应。反之,心理适应不良者就会对外界的环境变化产生种种不良反应。

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心理适应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就高;产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往往是低年级心理适应不良的学生。有人将新生适应不良称为“大学新生综合症”。[5]由于军训多在新生刚升入大学时进行,学生们在军训生活中所表现的心理适应不良问题,亟需得到高校教辅人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文就针对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及调适策略加以分析。

二、大学生军训期间心理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首先,紧张的军训生活开始后,严格的纪律管理、枯燥的队列训练、水土不服以及对部队伙食的不适应等方面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不适,再加上日常操练造成的体能上的消耗,简单而严肃的军营生活使得学生们对军训的新鲜感和兴趣骤然下降。随着训练强度的逐渐增加,一些学生们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身体的疲倦加之精神上的压力使得部分同学对训练产生了畏惧和厌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除了军训中必须承受一定的身体负荷外,学生们因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且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心理适应不良。具体表现为对队列、队形、动作难度大、强度高而发愁烦恼;因动作不协调而紧张害羞;因与军事教官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心情压抑等等。

再次,学生们必须实现由“学生”到“士兵”的身份转化,像士兵们一样无条件地服从上级的指令,在角色的转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及情绪上的波动。

最后,年轻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往往片面主观,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易损性,一旦在军训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往往表现得怯懦自卑、灰心丧气,甚至个别学生还出现了故意生病或是用装病来逃避参加训练的现象。

三、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军训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相对陌生的生活方式。离开原本熟悉的校园和家庭环境,进入了一种军事化管理氛围,大学生不仅需要改变早已习惯的生活模式,甚至是需要从饮食起居的细微之处进行改变,使得他们在适应部队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心理及情绪上的变化。尽管大学生们在军训中的心理适应不良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引发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往往是几类相对固定的因素。经过对大学生军训期间训练及生活状况的观察,以及阅读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后,笔者认为,引发大学生军训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引发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首要外界因素

在大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与经验中,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构成了他们生活模式的最主要形态。在脱离了原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之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新生活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弱,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转换和适应的能力欠缺。此外,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比较高,平时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办,一旦转入紧张艰苦的军训后,由于生活上的事情全靠自己料理,与老师、同学、教官之间的关系要靠自己来维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弱点便暴露出来,如处理不当,更会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这是造成大学生思想情绪不稳,心理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

2.身体素质与训练强度的不匹配,是引发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重要物质因素

在中学时期,学生们以读书学习为主,身体缺乏锻炼,而军事技能训练对体能的要求致使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所以,虽然军训前大多数学生已经作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但军事训练的高强度与大学生的弱体质之间的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特别是一些身体比较弱的女同学尤为明显,这无疑增加了训练中的心理压力和体能训练上的困难程度,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打起了退堂鼓。而且,部分同学由于体质较弱的原因,在军训过程中得了感冒等疾病,不良的身体情况更是造成了同学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消极情绪,进而引发了大学生在军训过程中的心理波动。

3.心理上角色转变不及时,是引发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内在原因

一些大学生在开始军营生活后,由于受到部队纪律和军训要求的限制,对军事训练的强度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加之很多大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什么都“自己说了算”,而在军事训练过程中,一切行动必须服从指挥,自由空间很少,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角色,就会引发大学生内心强烈的不良感受。此外,体力和能力稍差的同学如果在其他同学和教官面前不能够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在心理上会感到压抑、自卑、孤独感,进而发展为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大学生由于对自己的能力失去正确客观的评价,致使他们在训练中表现得尤为怕批评、怕指责、怕挫折,进而对动作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不敢做动作。严重者可在完成一些较难掌握的动作时,部分或完全丧失操作能力。

4.思想上的认识与现实脱节,是引发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对神秘的军营生活充满期望和想象。但由于平时散漫惯了,当军训中需要受到部队纪律严格约束时,思想上往往很难接受。同学们对于部队的很多规定,如严格的内务管理、饭前唱歌、集体活动坐在地上、对命令的绝对服从等等,一开始感到新鲜,但不久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大学生虽然明白这样的要求是应该的,但是要自己真正按规定执行时却又心存焦虑、担忧和反感;有的学生完全不能认同这些规定,甚至是与规定“对着干”。

5.人格特征是引发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个性化因素

外向性格的大学生多积极主动,善于沟通,通过努力学习,弥补自身不足,从而很快调适自己进入最佳状态;而内向性格的人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如消沉、悲观、自责等。加之,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智力、体力、能力甚至是前途等方面作了过分乐观或过分悲观的估计,而这些估计又与现实具有相当的距离,使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冲突,这势必会影响到个体的军事训练和日后的学习生活。

尽管上述五种原因在军训生活中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却是学生们必须克服的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以往工作经验的总结,归纳总结出合理的应对方法。

四、对策与建议

上文中,我们曾提到,学生们在军训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提前预防或是采取应急处理等有效的调节方法,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抓住引发大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因势利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更好地度过军训时光,改善大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

1.做好军训前期的准备与动员工作,实事求是地将军训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告知新生

在军训中,学生们要进入更大的集体活动范围,接触许多陌生的人和事,要应对许多突发的事件,学会许多课堂外的知识,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开始适应新的集体和环境。如果学生没有树立集体观念,作好提高交往能力和培养耐挫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准备,在军训中处处被动,会造成心理紧张,进而会影响到日后的健康成长。

从认识上改变是调整心态的常用方法。在学生进入军营之前,我们应当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于军训的正确认识。在参加军训前,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们与师兄师姐们交流,通过过来人以身说法的方式,使新生对军训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了解,既要想到军训的新奇和刺激,又要清楚军训生活的艰苦和枯燥,从而避免对军营生活产生过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从心理上和身体上更好地进行准备。

2.积极做好军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军训的意义与价值

大学生是怀抱着对绿色军营的无限向往和少许不安的心情来到部队的,也是伴随着不同的情绪和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变化过程来完成训练的。因而,我们要加强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同学们明白大学生要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军训中要放弃被动训练的心态,以“自找苦吃”的精神投入到军训之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充实而又愉快地完成训练任务。军训中期及后期是军训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如果军训中期学生没有很好适应军训生活,在高强度的军训中便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军训后期是军训成果的巩固期,如果军训中期时逃避、恐慌的情绪一直得不到缓解,持续到后期,那么整个军训活动就前功尽弃。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实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在训练过程中,为使大学生正确对待训练中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以及伴随的情绪反应,学会调整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克服困难,顺利度过不适期,应着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同时,要做好因伤病造成较大压力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心理承受能力低、产生反感情绪、生活特别不适的学生,要高度重视,帮助其分析原因,使他们尽快从不适中解脱出来。做好针对性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而帮助大学生们在面对各类消极影响因素时,更好地适应军事训练,为日后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以及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4.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骨干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作表率,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军训中的领头羊。学生在进入军营后,尽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士兵”,但班集体在同学之间的号召力是难以被忽视和动摇的。学生在形成新的组织之后,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以往优秀学生的行为模式,或是向他们求助。我们不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之间凝聚力,进而帮助同学在轻松而灵活的方式中实现自我的身心调节。例如,军训汇报表演、军队拉歌比赛、军营板报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军营内的生活,活跃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又能为同学们创造多种交流的方式与途径,进而形成一定的积极心理暗示,实现大学生在军营生活中的自我调节与适应。

5.结合日常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技能

由于体力或能力上的差异,大学生在军事训练过程中会经常遭受挫折,出现情绪波动和心理适应不良。然而,由于部队生活纪律严明,军事化操练任务较为紧张,老师们可能无法时时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动态,对学生们的心理辅导频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们学习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而常用的技能有情绪调节法、认知调节法、兴趣调节法和语言调节法等。

五、总结

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参军,所以大学生军训是作为一项代替兵役的途径,它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军训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而增强同学对军训的认同,以帮助同学对军训生活设定正确的心理预期。其实,同学对军训之苦并不是简单的抱怨和排斥,反而随着军训的深入,绝大多数学生是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它。一名同学把三毛《走进撒哈拉》所刻画的场景和军训联结起来,显得恰如其分。“强烈的阳光,疯狂,凝重,具有毁灭性的一望无垠的沙海,简陋的房屋,徒增了我对沙漠的向往,而那里尘土飞扬的球场,几乎不见草。短短的几天,他们在那里滚打,吼叫,灰尘吹迷了眼睛,阳光晒黑了皮肤,几天使人感觉漫长无比。于是使人想起了三毛,想起了三毛的撒哈拉。她选择了那片土地,就义无反顾地走了进去,将生命拿到最苦的地方去锻铸。所有的苦在三毛笔下,都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天灾人祸在那颗坚强的心里都平淡得犹如一杯白开水,放在阳光下一会就不见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脆弱的,只有当真正地置身于苦难时才知道心中那道墙是多么薄弱。多吃苦,才能更坚强,走进撒哈拉吧,我们要学会吃苦。”

总之,一名健康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强壮、没有疾病的身躯,而且还要有正常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军事训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适应不良,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只是在特定情境内发生的较为暂时性的消极心理现象,并非难以解决的心理疾病。只要在平日的教学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积累学生在军训中的种种行为表现,客观而符合实际地分析造成学生行为变化的环境和心理因素,我们就能够了解学生在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产生的原因,就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

因此,要对大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帮助学生克服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对环境的转换及适应能力,以便增强对学习和工作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谢素蓉,毛芳才.大学生军训对新生心理的影响[J].高教论坛,2008(4):56-58.

[2]袁党明.大学生军训心理分析及应对办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2-43.

[3]褚韩生.大学生军训中常见心理障碍的防治[J].中国校医,2007(21):341-342.

[4]范韶维,王增国,李建.大学生军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2-23.

[5]韩双增.国防知识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7-19.

[6]袁党明.大学生军训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42-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