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下降对高校军训育人工作的警示和启发
金融学院 王祖瑞
摘 要:军事训练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近几年高校在开展军训工作的过程中,大学生生病、晕倒的现象频频发生,引起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近几年学生在军训过程中所反映出体质下降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对高校如何正确看待、解决这一现状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 军训 体质下降
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我国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军训于1955年首次在我国高校开展,至今已有58年的时间。经历过阶段性停止、改革、创新,目前,大学生军训工作已经普及,并取得显著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特别规定全国所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必须全面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以修学分的形式使之作为公共性基础课程成为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必修课。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改变、教育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的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在军训过程中“生病晕倒”频发,大学生军训工作引来了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正确看待大学生军训的意义
大学生军训工作被我国法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赋予了多重意义。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开展军训的意义已有比较全面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开展学生军训,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能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的学者认为“学生军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作风,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合格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大学生开展军训的意义,本文不再对学界已有观点赘述,笔者将结合参加军训工作和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经历阐述如下观点。
1.在军事训练的实践中进一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多因素的总和,包括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核”,决定着个人最终的发展水平。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青年期,是培养、锻炼意志品质的黄金期。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意志品质”虽然从小学开始便成为我国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对意志品质的磨炼只停留在课堂的书本概念上,缺少实践的锤炼,使得个人意志品质养成由重要内容变为“边缘内容”、“形式内容”。意志品质的培养与磨炼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外部环境与内容手段,需要在实践中亲身经历,感受一定的挫折与痛苦。军训开展的场所、持续的时间、训练的内容为大学生培养、磨炼意志品质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能让大学生将对意志品质的认知进一步发展为践行。
2.在浓郁的军事氛围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在中学时期已经融入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但并未单列课程或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必修课。因此国防观念的培养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课堂教学内,缺少进一步学习领悟国防内容的外部氛围。大学开展学生军训通常是在部队军营集中开展或者将部队军官派往学校集中开展,军训的时间相对集中,军训内容既有实操训练又有军事形势政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专心学习军事理论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培养国防意识。
3.在军营的集中生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进入大学,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观念。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多数学生是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范围仅局限于家长和近亲属。“集体”作为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概念,既体现于生活方式上,也融汇于教育内容中。但随着中国对西方高等院校学分制度的效仿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活动逐渐减少,集体意识在当代大学生中逐渐淡化。以集中的方式开展军训为学生适应集体生活、融入集体生活、培养集体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实际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果说高考检验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等人文素质,那么军训则是学生身体素质的“试金石”。军训不同于文化课的课堂教学,除了在室内进行军事理论学习外,多数时间需要在户外进行军事技能训练。与中学阶段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课程相比,军事技能训练有着持续时间长、训练内容多、训练强度高、体力消耗大、训练环境相对较差等特点,这将检验多数大学生,尤其是从未参加过军训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艰苦的军旅生活还会对学生心理等其他方面的素质形成冲击。可以说在军训过程中,大学生更容易“现原形”,反映出身体素质的优劣。
5.在短暂的艰苦历练中重新审视自我、明确目标
军训是大学生独立生活的第一阶段,已经步入大学的成年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独立生活。军训能将军队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的对比集中于学生的思考和意识中,艰苦的军训生活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我,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更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发现“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差距,发现“天之骄子”与“国防卫士”之间的差距,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提升优势,独立审视并调整自身的原定发展目标。
二、参训学生“生病晕倒”频发——大学生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尽管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的制度在不断地改革完善,对学生的教育成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引发社会关注、值得高校警惕的现实问题也暴露出来,特别是军训期间学生生病晕倒现象频频出现,令人担忧。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军训期间生病甚至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2006年8月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新生军训的第一天,一位19岁的男生李某突感不适,被送至医院救治,不久死亡。有关专家认为死者达300斤的体重、军训时的过度劳累和当时较高的气温都可能是其猝死的原因。2010年9月,湖北高校军训三天内有两名新生死亡,其中1名猝死、1名脑死亡。2012年9,长沙理工大学新生李某在早上军训时突发心脏病猝死。2012年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届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列举的数字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 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 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
三、军训期间学生生病晕倒频发的原因分析
学生在军训期间生病晕倒现象频发,直接原因是学生身体素质太差,背后还暗含着多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1.家庭的“温室效应”
家长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其孩子的综合素质。在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等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导向的影响下,孩子的身体素质锻炼一直被学生家长忽视。很多家长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只关心“主要课程”的学习,误导孩子只学习主课就够了,音乐、体育等课程可有可无,有的甚至怕孩子吃苦,从不鼓励孩子参加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处在家庭这个温室的保护中。出于对子女的溺爱,遇到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或者中学阶段的军训,父母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积极锻炼、克服困难,甚至帮孩子找理由、写假条,这使得孩子无法意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更没有把参加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摆在重要位置上。
2.学校素质教育内容的不协调
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考试分数一直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所谓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数理化等中考、高考的重要课程始终占据绝大比重。尽管学校开设有体育课程,但是体育课程的上课时间短、重视程度低,基本上维持在“一周一节体育课,一天一次广播操,总共不足一小时”的现状,而且体育课的内容也日趋趣味化,有时仅仅局限于学习体育技巧的皮毛,运动量和运动难度远远达不到能提升身体素质的标准,体育考试的形式相对简单,难度也相对较低,其分数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体质状况。
3.社会舆论渲染的消极氛围
尽管国家主管部门一直重视学生的军训工作,但是社会大环境对军训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甚至还存在各种质疑。有人认为应该取消军训制度,认为军训制度就是形式主义。面对学生在军训过程中频频生病或晕倒的现象,有的学生和家长满腹怨言,将责任推给学校或者部队教官,认为军训过于“野蛮”,却从不找学生自身原因。社会上的种种质疑为军训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同时也引发了消极情绪的传播,使得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军训,也不能将提升个人素质与军训相联系,更不能为军训作好充分的身体准备。
4.学生个体的消极情绪
从学生主观角度看,在军训过程中生病晕倒频发的现象,一方面源于长期缺乏锻炼导致的体质下降,另一方面源于对军训抵触、反抗的心理情绪。尽管军训可以磨炼意志品质,提高军事技能和国防观念,但不可否认,其过程艰辛并且劳累,其内容很难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契合,这导致学生在军训之前便带有抵触情绪。这种不良情绪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学生的免疫力下降,更易引发疾病。有的学生甚至在军训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5.暑期炎热的天气因素
导致大学生在军训过程中生病晕倒频频发生的原因除了人为因素外,还有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多数高校开展军训的时间为暑假或者9、10月份,正值我国的高温季节和夏秋交替季节,是中暑、感冒、肠胃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军训期间的住宿生活环境和医疗保障条件相对较差,更容易导致疾病和晕倒事件的发生。
四、对高校军训育人工作的警示与启发
1.明确立场:高校应妥协退让,还是一如既往?
面对学生体质下降、生病晕倒频频发生这一客观现实,不少高校表现出“害怕”情绪,担心学生在军训中发生疾病甚至猝死事件。面对来自社会舆论和家长的压力,有的高校开始妥协退让,降低军训要求,减少军训内容,缩短军训时间,改变原有训练模式等,使得军训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今日的军训效果与10年前更不能同日而语。我们不应该把由家庭、中学和社会长期积累、共同导致的学生体质下降的后果全部归咎于大学的军训制度,更不能由大学为其“买单”。大学开展军训制度已经走过58年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历程,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学生军训也日趋人性化,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也是有减无增。那些质疑军训是“野蛮操练”的家长和社会媒体更应该反思:为什么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承受的?为什么十年前的大学生是可以承受的?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军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人才培养,高校不容妥协,降低军训标准就等于降低人才培养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坚定对待军训的态度,继续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在军训过程中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思想作风。
2.接受现状:高校应积极做好疾病工作的预防和处理
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客观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面对大学生在军训期间生病、晕倒的高发性,高校应积极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军训前的体检工作和学生个体家族病史、既往病史的筛查,另一方面要加强军训期间的医疗保障,改善医疗环境,扩充医疗队伍,完善医疗设施。由于多数学生对疾病抱有恐惧、忍耐的态度,不愿主动求医,因此驻训的医疗队伍应一改“坐诊”的传统模式,变为主动“出诊”、“巡诊”,及时发现学生中潜在的病患,降低学生晕倒、生病的概率。
3.训前教育:高校应引导学生作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引发疾病的原因除了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外,还有心理因素。积极的心理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消极的心理情绪则有害于健康。从目前大学生对待军训的态度来看,多数学生对军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受社会舆论的干扰较大,对军训带有抵触、畏惧、反感、逃避等消极情绪,这种情绪甚至在军训开始前几个月就产生。这种不良情绪很容易导致军训期间的体质下降甚至是疾病。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学生军训前的动员和教育,作好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外界的消极传言,正确对待军训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科学化解军训期间的不良情绪。
4.加强合作:驻训辅导员与教官及时沟通,掌握学生情况
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和部队合作承担的任务,高校辅导员和部队教官是施训的主体,双方各司其职。教官主要承担军事训练的内容,而辅导员主要承担军训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面对个性化较强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和教官应在坚持“严格要求、充分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共同了解、相互交流个别学生的心理变化、生理变化等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在军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保证军训效果和实现军训目标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对个别学生的军训计划。
5.增设门槛:将军训表现纳入大学录取考核指标,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高考分数是大学录取高中生的唯一指标,这一指标虽然包含文化课程和身体素质,但是身体素质这一指标在高考分数中所占的比例极小,而且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体质状况。在当前的升学体制下,对学生考核的形式和内容虽然较为综合,但极不平衡,文化课程分数仍占主导地位。这便在根源上形成一种不协调的目标导向,使得学生从小学开始便不重视身体素质的提升,导致高中毕业时培养出所谓的“全面发展”人才中,有一部分是“瘸腿”人才。因此,笔者建议适当改变现有体制带来的“重文化课分数”这一导向。将大学军训工作移至录取前,将学生在军训期间的表现作为衡量综合素质的一个指标。对身体正常但体质状况极差的学生不予录取。从高考录取制度的层面引导社会形成“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并重”的目标导向。
6.调整时间:考虑天气因素,适当调整开展军训的时间
疾病的发作尤其是中暑晕倒与炎热的天气密切相关。目前多数高校开展军训的时间是“中国最热季”,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传统。因此,建议各高校适当调整学校整体的教学安排,在开展军训工作时考虑天气因素,为学生军训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综上所述,高校在军训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我国教育体制、家庭观念、社会舆论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作为高校,在短时间内虽然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但高校应从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入手,引导我国小、初、高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从大学生开展军训工作的细节上入手,避免学生疾病、晕倒在军训过程中普遍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晓坤.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1(1).
[2]朱利娜.新生军训期间的焦虑状况及应对策略[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5).
[3]张戈.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养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陆高峰.军训能否告别野蛮操练[J].基础教育,2006(8).
[5]石连柱.试论普通高校开展学生军训的意义[J].前沿,2007(4).
[6]熊丙奇.学生军训为何晕倒一片[J].长春日报.20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