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我们的能力有多大,社会就有多大
很多时候,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社会并不是无限的,社会是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社会。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驾驭社会,但这取决于我们要具有足够的能力。当纵横交错的社会生活对我们提出各种要求时,我们能否适应?能否满足呢?在大学生活期间,除了培养自己与学科相关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在诸多的综合能力之中,社会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是两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适应能力
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提出的要求,而且所有个体之间适应社会的速度、程度等状况也并不相同。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有人能迅速地融入城市生活,有人则始终与之格格不入。来到一个新的岗位,有人能在短时期内进入工作状态,有人则要大费周折才能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于是,这往往使得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认同相距甚远。
每一项社会分工对个体有不同的能力要求,通常情况下,观察力、思维力等一般能力是我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前提,从这些一般能力中也能预测出个体总体能力的其他方面,但是一般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形成之间属于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关系。某些社会活动还要求个体具有专门能力,比如在音乐、绘画等领域具有专长的人才能从事艺术工作,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大多无法胜任设计师的工作。
因此,形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需要我们在大学阶段培养自己的一般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推理力等智力因素,也包括坚强、坚定、忍耐、乐观、宽容等非智力因素。这些能力通常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也能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学习的能力往往会对实践的能力产生迁移的作用,或者可以说,一个人所有的能力最初都来源于学习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我们在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中基于学习而又不止于学习。学而知其不足,人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社会适应能力也便在自然而然之中获得并逐步提高。
●协调能力
管理工作往往会对人提出更高的综合协调能力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任务和要求,我们是否具备分类、分解的能力?是否能在纵向细分问题的时候还能对横向的问题做到统筹与兼顾?是否能够为一个伟大的目标设计一套细致周密的计划?是否能够为已有的计划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流程?身处企业之中,是否能够把握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发展动态并为本企业的发展制订可行的战略呢?以上问题如果都要做肯定回答,那就要有不断学习新技术、研究市场发展新趋势、开拓人际关系新局面、形成新思路的能力,这些都是成为一名管理者应有的素质要求。
大学生虽然说核心的任务是学习,但是如今多数高校也都有各具特色的实践平台,全国范围内有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挑战杯”赛(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各地、各高校也有自己主办的各种创业大赛,还有团委、学生会组织的扶贫、支教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都能够有机地弥补校园学习生活在培养学生协调能力上的某些不足,使学生在开拓思维中不断挑战自我,从而更好地发掘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
●能力决定参与力
面向社会,能力是一种处世与为人的总体要求,能力的状况决定了我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要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那一定需要高人一筹的能力。
有人把个人能力比做身高,把个人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比做楼层,于是得出耐人寻味的结论:在相同的楼层中,身高决定人的高度,而在身高相同的情况下,楼层决定人的高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似乎还可以迁移到对人的能力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个体自身的素质很重要,而是否具备借助外部力量的能力也同样重要,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就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外部力量。
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种综合力量。对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能力决定了我们对社会的参与力,而我们只有先参与社会,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能力包含着知识、技术、关系网络等多项物质的要素,也包含着心理、品格、气质等多项精神的要素,而这些物质和精神的因素则是铸就大学这座通向社会的桥梁的核心力量。
形势链接:大学生就业新政,培养社会能力成焦点
2009年2月1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同时,国务院还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包括各地城市应取消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的落户限制。在某门户网站上的关于“您认为2009年就业形势如何”的调查中,有76.2%的网民认为会恶化,并认为应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通知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等,稳定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政府出台的大学生就业一系列政策,网民普遍认为办法不错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培养社会能力是关键。
长沙网民称,高等教育不应只是一纸文凭,而要“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让学生能学会社会上真正需要的东西”。
评论人士表示,政策的出台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积极作用,同时,政策具体落实还需要社会各界合力推进。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应一门心思盯着大城市、大单位,投身偏远地区、中小企业,往往更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综合能力,树立远大理想,找准人生目标,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们的就业之路就会变得宽阔起来。
测试链接:社会适应能力测试表
下面的问题能帮助你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判别,你可以用A(是)、B(无法肯定)、C(不是)作出判断。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1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评分办法]:
1.单数号题,A=-2分,B=0分,C=2分。
2.双数号题,A=2分,B=0分,C=-2分。
3.各题的得分相加,即总分。
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17—28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进入一个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能适应。
6—16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沉。
5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因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如果你在这个测试中得分较高,说明你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如果你得分较低,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增强的。只要你充满信心、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加强锻炼,你一定会成为适应社会的成功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