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命中的两难与平衡支点
桂花在所有的花中几乎是最小的,它的花簇生于叶腋,几乎被大的叶子挡住,可它散发出的香味却是许多比它大得多的花所不及的。用花香占有空间,而不是用自身的体积!生命价值的展示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体积上讲,这世界多我一人不多,少我一人也不少。可我之所以是他人不可替代的我,我之所以能创造出辉煌生命的自我,那是因为人格德性的力量表征着我们生命的厚重内涵,而智性的绽放不仅取决于自我的知性,更取决于生命之德性,为此,我们无法否定生命价值的自我肯定与张显所具有的必然两翼——“德性与智性”。从单薄的美艳到厚重的美丽,从浅表的关注到深层的关怀,从追求一种炫目的摇曳到回归一种冷凝的沉静,从仅仅能捕捉到有形的花香到可以敏锐地感知生命本质,处处的相对视线都能体验到每个生命的德智力量!
生存欲望
生命是每一个个体以社会角色的形式把意欲付诸行动并期盼得到预想效果的自我能力素质的实践过程。为此,每个生命个体在维持和发展自我生命的基本冲动形式中,不能不考虑以下的现实问题:怎样的合理意欲可能得以实现?怎样的预期才符合自我能力的达及程度?怎样的德智自我才能在生命的过程中表现最佳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完成意欲的实现?怎样的条件原则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一般来讲,我们很难约束自己去做能够做的事,除非自己坚定地认为那些能够做的事情是坏事情,“能够”表示认知和操作所能达及的范围和程度,受我们的意欲所支配,“应该”表示道德或社会规范的要求。人应该做的事必是他们能够做的事,但人能够做的事未必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我们若是不受“应该”的束缚,就会在“能够”(意欲)的支配下无所不为。更何况我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意欲)的达及范围与程度更为广泛。“术”常常突破了“道”的限定。正如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所指出,现代人的痛苦完全来源于“我是这个样子,却想成为那个样子”的妄想之中。
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难想象,意欲的缠绕使我们不能以真实的态度面对存在,本我的视角难以使我们生成客观的理性,而唯我的重心使我们消解着公正之心的行为。我们的视力本应该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无限宽广地探求与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深刻地揭示和发现自我的内心世界。正如人人所有的智性和德性特质一样,前者提升能力,增强我“能够”的能力,后者提升人格力量,以确保“能够”达及的正确方向,保证我“应该”的规范约束力。但现实的存在,总使我们的意欲“能够”达及力比德性“应该”的确保力强得多……
古人在论证礼义道德之时,也没有忽视人性的根基所在,通过人的意欲与规范矛盾而展开。“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1)
古人对此尚且有理术在此,而我们现代人却常常被困扰于此!这种困扰常常使我们陷入“两难境地”。所以,我一直认为: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沿着两条相辅相成的轨迹向前。一是物质上对索取物的拥有和享受的努力;二是精神上的启迪与德性的育化,这些不仅强化了我们的感官系统,分泌多巴胺物质,享有快感,还包含着我们对智性与德性以及二者关系的平衡处理,这表现出了人生的意义世界!但在我们未觉悟到这些之前,每个人必须面对和承受人生之“两难境地”,它恰恰来自于我们的意欲和规范“能够”和“应该”之间的矛盾冲突。
两难境地
繁茂的树木,为了使其成材,它必须接受修剪;在风的陪伴下,人们听到它瑟瑟的凄鸣:成长一定得伴随改变自身乃至于失去自我的无奈与痛楚吗?
汹涌的大河,直泻千里,为了免其泛滥,它必须接受河道的界定,有序地汇入大海。从它那平缓的韵流中,人们听到它那不平的倾诉——我那磅礴的气势一定要在限定的约束中失去吗?
朗朗乾坤,四季韵和,万物众生,它必须接受大地引力与天体的对峙和制衡,这样才有阳光普照、雨露滋润、昼夜更替,四季序变。从它那给予生命的繁荣、果实丰硕的无私奉献中人们彻悟到了无可变更的自然规律、制约的合力,才使得这世界的众生万物具有了内在的韵律并为他们提供着永恒的力源。
灵秀而又理性的人类,为了创新未来,他们一面接受诱发才智增长的甘露,发展科技,增加技术,一面又被父辈和先人们古老训诫的浊雾所笼罩,在创新探索与经验先导之间踌躇、困惑以及为定势所困。我常常听到他们在自信的理性与遵从的盲目之间哀叹:我是这生命世界中的新人,却又紧紧地依附在古代朽骨之上,同时还时常束缚在自我的定式思维之中。
我无止境的欲念,如果可能,它将吞得下整个世界,它常常使我一生都处在增加需要的渴望之中……可是,我必须接受规范的他律与自我觉知的限定,扼制欲念,在“我能够”与“我应该”的痛苦厮搏中承受煎熬,这一冲突,使我在白昼里充满焦虑和失衡,夜晚里内省着角色与欲望矛盾给予我的痛楚,无限的欲念满足与规范限定中的两难之我,不是在成熟中形成,便是在世俗中失去!
一个丽质的女子,命运使她处在一个因情实意切而相爱的男子和一个由人间尘俗羁伴而结合的丈夫之间,白日里她吞着苦涩的泪水,夜里演示着灵与肉厮搏的痛苦煎熬;她的身体被束缚在不相爱的丈夫床上,可她的心灵却早已与意中人同枕共眠了。从这尘俗教义与纯洁心灵的激烈抗争中,我看到了爱情进入文明时代后被扭曲的画像,女人与男人,显示着更多黑色甚浓的腐朽教义、权势地位、财富利害与肉欲的交换,吞噬画面主体之间的心心相印和自主选择!
看见了吧,这就是生命过程中的两难境地!你不也常常面临着这样两难的选择吗?你将何以把握智性与德性,鲁莽与怯懦慷慨与吝啬,自信与自卑,志向与宿命,粗犷与礼仪,羞涩与无耻,放纵与自律,正义与邪恶,公平与自私,抗争与遵从,冲动与理智……这一切的一切,导致着意念和行为抉择的两难,验证着你智性的高度与德性的厚度。
很明显,人生的短暂过程,没有人能逃避这样两难的境地所以,问题就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智性与德性来处理好这样的两难以怎样的时间态度明晰并觉悟生命中的两难呢?那就是以积极的态度直视“两难境地”。
我们无需等到生活完美无瑕,也无需等到一切都平稳,想做什么,现在就可以开始。
如果你的妻子想要红玫瑰,现在就买来送她,不要等到下次。
真诚、坦率地告诉她:“我爱你”“你太好了!”这样的爱语不嫌多。
如果说不出口,就写张纸条压在餐桌上:“你真棒!”或是“我的生命因你而丰富。”不要吝于表达,好好把握。
记住,给活人送一朵玫瑰,强过给死人送贵重的花圈。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尽头,许多人经常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有许多话来不及说,这实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别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空余恨。
逝者不可追,来者犹未卜。最珍贵、最需要适时掌握的“当下”,往往在这两者蹉跎间,转眼错失。
有许多事,在你还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还来不及用心之前已成旧人。
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过后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也已经走过了你的生命。
不管你是否察觉,生命都一直在前进。人生不售返程票,失去的便永远不再有。
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享受它们,品尝它们,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别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所有难题的“完满结局”上。
把握当下,莫等待。
平衡支点
生命中我们会因智性不够而力所不及,也会因德性不在而失去人格,进而丧失一切。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智性可以使我们发现诸多的机会,而德性可能会使我们赢得这些机会。故此,智性与德性的平衡,构成了生命价值实证与两难境地超越的平衡支点。
每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性与“智性”。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送给他一张弓。他非常喜欢爱不释手,看了又看,试了又试,将其认定为难得一见的好弓得意之余,他便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但是这个弓匠仔细看过后,却得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强,但不是一张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弓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是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脉理是否好。制作此弓的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不难理解,一个人之德性好比一张弓,木心在恰当的位置决定着射远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不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如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难以射远,最终还是难以达及目标。无德有才之人,情况却与之相反,或比前者更危险,尽管刚劲有力,射及甚远,但由于脉理木心不在正中,射出之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
大学生活中不是处处坦途,也不是处处为明心之局,不仅需要我们的智性来达及所向目标,还需要我们的德性来保证方向之正确。后者更为重要。
早年去美国继承遗产的朋友,去年回来探亲时和我谈到大学教育时,她对亲身所经历的事情感慨良深。十多年前她刚去美国时遇到一个一条腿有严重残疾但智性优秀的男孩,极富同情心的她将这个男孩带到医院作了身体检查,检查后发现,如果经过一系列手术,小男孩的腿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她经过多方奔走和说服,医院同意减免一部分医疗费用,一位银行家的朋友开出了一张支票,小男孩的家人以及我的朋友也筹集了一部分资金。
“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当有一天,我看到小男孩居然跑了起来,”她回忆道,“我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现在,小男孩变成了一位健壮的小伙子。”她向我问道,“你知道他现在是做什么的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强健的肌体和聪明的大脑,总会使他前程辉煌。”她顿了一下,说道:“他因为抢劫正在服他的五年刑期。”
我很愕然,她已是泪流满面。她哽咽着断续和我说:“这是我去美国最愧疚的一件事,我只顾忙于教他如何走路,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教他应该往哪里走!”
支点,一个平衡的支点必然是承载生命之重车子的两个直径相等的车轮,一个叫智性,一个叫德性。它们各自的直径不等,必然造成整个车子都得失去平衡,不是翻车也只能是原地打转……
鹰击长空,全靠双翅平衡飞翔;鱼跃江海,全靠双鳍平衡游动;而傲啸深山的虎、狮、豺、狼又凭四条腿奔走如飞,抓扑自如,倘若这些兽类是三条腿,就要失掉平衡。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又是靠双眼、双耳去平衡视听,双手、双脚去平衡运动、平衡劳作。七尺男儿,从上边的小脑到下边的脚趾,都在时时保持着身体平衡,否则就不能直立。仔细想来,大千世界,百兽、千禽、万物无不生存在这“平衡”规律之中,简言之:“生于平衡。”
何谓平衡?《辞源》说:“衡器两端所承受的重量相等而处于水平状态。”古希腊阿基米德论述:相同的重物放在相同的距离上便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往其中一个重物上加或减一点分量,它们就失去平衡。大概这是天地间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当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除了生理活动必须符合“平衡”规律外,心理活动也必须保持“平衡”状态。在当前快节奏多诱惑的社会中,人的心理一旦失掉平衡,就要出现比生理疾病还严重的心理病态。
重建德智平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要经过视野的开拓、哲理的思索、现实的感悟和科学的分析。常见有些年轻人在心理失衡时往往情绪激动,不能自拔,有人看见一起长大的朋友,已经腰缠万贯,就想用“三只手”去找平衡;有人看到同年参加工作,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提了干、晋了级,就想用“匿名信”告刁状的办法找回内心的平衡……这都是感情用事、不理智的表现,而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又会产生新的更糟的心理失衡,是一种德智的失衡!
生命本身既然是动态过程,人生必须经过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磨难摔打,才能变得智慧和成熟,人就要敢于迎接天地间任何影响心理失衡的挑战,不就是生活担子重了一点吗?不就是一次考试不如意吗?不就是工作一时不随心吗?不就是昨天在家吵了几句嘴吗?须知你还正值有为年华,你还有聪明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还能在人前讲出大道理,笑起来又是那样甜美,怎么就偏偏看不到自身的“闪光点”,却让浮躁而多疑的心态,一阵风一阵雨地折磨自我呢?
人间沧桑,世事莫测。如今,人们的德智平衡时时都会遭到破坏,正如建筑物出现不平衡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一样,如果人的内心世界长期出现德智不平衡就会失去理智,失却人格出现病态,甚至精神崩溃。因此,人们确应把保持德智平衡看成是营养生命的重要因素,看成身心健康至高无上的需要,幸福的人生只属于保持德智平衡的人。什么时候你能自觉运用“平衡的规律,担负起生命的责任,到那时,你就可跷起大拇指,当之无愧地说:“我已经成熟,我懂得生于平衡,我觉悟了生命价值实现的要义所在!”
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立足智性与德性双重统一的教育,这是当代现实对人才教化的需求所在。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这样说道:“中国教育正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了后者才是大学的灵魂。”
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为此而反省吗?不足以让我们内省到未来的社会价值观应该是: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财富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