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范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知识和活动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认为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自由人从事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改造、适应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马克思将科学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实践的内容概括为:实践的自然物质基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自然和人本身同时进行改造。从实践的范围看,是专指人的一种活动类型,即这种活动总是和人作为自然物质的机体运动相联系着,总是和作为这种活动手段和活动对象的物质世界联系着,因此是可观察的、实在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和环境、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双向互动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把实践准确定义为: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
所谓实践能力,有学者认为:“实践能力即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也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具体而言,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2]并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系的构成规定为三个要素,即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这是就一般大学生而言,但各个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构成体系也应该有所差异。那么,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系应包括哪些基本要素?2002年,四川文理学院社科系制订了《社科系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全面启动“一二三四”工程,全面细化、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一二三四”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即:一知:伦理礼仪;二守:守法守纪;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四会:会想、会说、会写、会干。它是一个严密、有机而广博的体系,它分别从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要求和社科人才的基本能力指标体系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并形成了成果。[3]本文认为“四会”就是文科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