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想:即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灵活思维、创造性思维。
与理科专业学生不同,文科专业学生主要依靠思维层面的逻辑推理和认知来实现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这就决定了“想”在文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其中包括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文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学习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低水平重复操作层面,囿于对经典文本的僵化和教条式的理解,无法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而另有部分学生则对经典产生抵触反感情绪,以个人主观臆断应对客观问题,导致价值观变形扭曲,社会行为失范。此外,文科专业学生在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更多的面临独立自主判断客观情势并做出应对的现实环境,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必将导致社会行为失当、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及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因此,培养当代大学文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以“想”为先导和关键。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是“会想”的核心所在。只有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才能让学生对客观世界作出理性的判断,制定适宜的行为对策。
会说:如何将学生掌握的丰富知识和思想以流畅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文科专业学生所面临的重要考验。通俗地讲,即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
理科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征服受众,文科专业由于其学科特点,更多的是使用语言符号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科学生必定能言善辩的认识是一种主观臆断的错误思维。一般学生在表达个人思想认识时不成系统,语言拖沓重复,层次不明晰,重点不突出。部分学生甚至词不达意。与之相反,部分学生则完全抛弃主观思维的学习和深化,根据个人随意所想而大鸣大放,语出惊人。在大学教育中,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其他文科专业学生并未系统接受口语表达训练。很多学生对口语表达并不重视,认为文科专业对精确性要求不高,大概差不多即可。这种认识误区导致学生对口语表达不求甚解,将口头表达能力简单理解为白话甚至俚语的表述形式。部分学生为了使非专业受众清晰明了本专业内容,而放弃对口头表达能力的精确性要求。除此之外,文科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涉及非专业领域的口头表述时,也存在着表述无序和语意散漫的问题。
从学科角度来看,某些文科专业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样要求甚高,如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如果不能熟悉掌握学科专业术语的准确含义而望文生义随意使用,往往造成歧义。而汉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精确使用口语的必要性。文科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必须能够将所思所想清晰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使他人在短时间内对其学识修养和素质有直观的了解,才能为更进一步地深入交流奠定基础。这也是文科学生在迈向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应对的问题。
会写:即对文科专业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
与“会说”类似,大学文科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书面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理科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数据、图表较之文字表达更为直观和明晰,文科专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基于对语词含义的准确把握和适当应用。从这一点来说,“会写”与“会说”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意味能说会道的学生必定是书面写作的能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其将口头论述转化文字成果时困难重重。有些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内容并未经过认真思考,而是无意识状态下杂乱思维的无序表述,缺乏内在体系,因而不能形成书面文字;而有些学生则是由于缺乏书面写作的系统训练,尽管思维清晰,但无法使用恰当的语汇进行科学的表述。
在文科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文字记录和表达的能力十分重要。基于学科特点,文科专业课程中的大部分课堂内容是教师经过高度概括总结后形成的系统文本,在讲授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记录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学习成效。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后阅读自学过程中形成的思考成果,需要加以整理,形成问题,然后对照解决。因此,从模仿到创新,无不需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作保障。
会干:会干是对以上三点的综合,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即学生应当且必须将所思、所言、所书积极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实际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论述。孔子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即指应避免空谈而努力于实践。古人也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勤学的座右铭。在当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环境下,这种重视实践的良好教育传统更应得到发扬。
在大学文科专业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重课本轻实践的现象。部分原因是由于大部分文科专业的实践内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纯粹思维层面的逻辑推演,尤以哲学为代表。而法律、社会学等专业虽然实践性强,但在目前学制体系下,学生在接近毕业时才开始进行短期的实习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很小。这一矛盾在学生毕业求职过程中凸现出来,用人方要求应聘者拥有一定的工作经历,而应届毕业生在这一方面几乎空白。
文科专业知识的可操作性较之理科专业较差,学生在纯思维层面得到的知识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缺乏实践支持的不足,如果在后期的学习中,仍然不能加以补救,只能使学生流于教条和形式,对所学知识的实际社会效应茫然无知。这也是一些文科专业招生困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培养文科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将实践环节置于重要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